
“鼓”的名字,有很多经典中可以看到。例如:《中阿含经》、《金光明最勝王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楞严经》、《华严经》、《五分律》等典籍,都曾经提到过“鼓”。在佛陀住世时期,“鼓”就与钟共存,是在“诵戒(布萨)、用餐、听法……”等场合,敲打集众用的。
在中国的佛教寺院中,在山门殿和天王殿之间的院内,建造钟、鼓二楼,位于东面的是钟楼,位于西面的是鼓楼,这就是“东钟西鼓”或“左钟右鼓”(以从天王殿面向山门为基准)。大鼓就悬挂于鼓楼之中,配合著钟楼的钟声,依律敲击。
在中国佛教寺院中,“鼓”是一样非常重要的法器,有着报时、集众、庆典和赞诵等等的作用。“鼓”的种类是非常多,《百丈清规》中所列举的有法鼓、茶鼓、斋鼓、晓鼓、昏鼓、更鼓、浴鼓等等。法鼓是寺院中最重要的用鼓,佛经中说:“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
△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在佛门中,“鼓”的用处:
►《五分律》云:“诸比丘布施,众不时集。佛言:若(或)打犍椎,若(或)打鼓吹贝。”
►若食时击者:《楞严经》云:“食办击鼓,众集撞钟。”
►若说法时敲击者:《僧祗律》云:“帝释有三鼓,若善法堂说法,打第三鼓。””
所以,佛陀住世时期,“鼓”本来是在“诵戒(布萨)、用餐、听法……”等场合,敲打集众用的。
后来在寺院中,早起夜寝时,规定击钟鸣鼓,作为号令。更进而把“鼓”加入了赞诵的行列,配合唱念,谱成曲调,作为“伎乐供养,庄严道场”;以音声作佛事,助发大众的诚敬心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