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乐清佛学网首页 图书馆 乐清佛协 人间彩莲 青莲图书馆 走进佛门 青莲社区
  佛教三宝
  法物介绍
  佛学初阶
  佛教仪规
  佛门礼仪
  佛学问答
  各宗简介
佛学初阶 乐清佛学网  >  走进佛门  >  佛学初阶
总是莫名其妙发脾气 嗔恨心如何对治?
编辑:foolbear    来源:青莲佛学网   时间:2019-01-14 11:09:18   浏览:0

  分别心的规律是:往哪方面集中注意,就会引起哪方面的心态,比如集中注意可爱相就会生贪。集中注意损害相就会生嗔。集中注意苦相就会心生悲悯。应当把握这条规律来调整我们的自心。一般人发怒的理由都是:对方事情没有做对,对方态度不好,这样把对方看得很可恶,心中无法容忍而生嗔。所以缘厌恶相就会生嗔心。

  那我们怎么能改嗔呢?就是把这个厌恶相换掉,比如:换成可哀悯的相,就会引起我们的大悲心。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比如以前喜欢发怒,一定要这样思惟:别人有做不到的短处,按情理应当怜悯他才对!这个真的要看得开。你为什么会发脾气?当然看到别人把事情做错了,得罪于我,我才会发脾气。别人为什么把事情做错?为什么会得罪我?要多想一想。这个人毁谤我、侮辱我、伤害我,我要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他对我不了解,对我有误会,我们彼此之间没有良好的渠道沟通,所以才有这样的现象。这不能全怪他,我自己也有不是之处。纵然自己没有不是之处,过失都在他那一边,与我又有何干?我们看到有人为非作歹,使我们有时候确实不能忍受。

  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这些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是因为他的长辈父母不懂得仁义道德,没有好好地教导他,所以他才会犯错误,才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我们遇到了、见到了,应当教导他,不能够一味地责怪他。这样心胸开阔多伟大!教导他,他还犯过失,我们也要反省,“我教导得不够好,我教导得不够圆满,我教导他,他为什么还做不好?”不要把过失都推给别人,应当回过头来自己好好反省。

  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第一疑中说:“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维摩诘经》说:“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所以要想度化众生,必须要成就自己的德能,唯有成就了自己的德能,才能感化别人度化众生。

  行事不顺利,说明我们的德性还不够圆满,应当彻底自我反省。这样一来,当别人诋毁我们时,正好是对我们最好的锻炼和考验,才能欢喜地接受。修己德能,何必发怒呢?

  比如,精神病人对你又打又骂的,你会认为他是损害你,还是认为他是身心痛苦的病情发作呢?如果认为他是损害你,一定要报复,那就是愚昧了。如果是医生,就知道他的身心不自在,行为不理智不清醒,是病态,都是精神错乱造成的。他表现得越非理、越过分,只能说明他的病情越深越重身心越痛苦,越会让医生起怜悯心、起慈悲心。

  我们想想,他这样做,是他的身心不自在,如果他的烦恼轻,不但不会伤害我们,还能够利益我们。他这样损害我们,对我们不好,都是因为被业障蒙蔽了,心不能由己,身心烦恼。想到他的这个烦恼病,我们要怜悯他、慈悲他,不要产生嗔恨心。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分开自他。心就如一面明镜,无论外面的妖魔鬼怪在镜子里面如何显现,镜子始终不会发脾气,因为张牙舞爪的妖魔鬼怪在作怪,和镜子没有任何关系。同理,如果有人违反情理来冒犯我们,那是他的过失,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因为他的非理就动怒,那自己就更无理了。

  再说了,如果别人非理我们就要动嗔,那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凡夫多与理相悖,是不是对每个众生我们都要动嗔呢?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这样反复思惟,就会明白本来没有可以发怒的。所以,运用智慧来观察没有理由生嗔心,我们的心态自然就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嗔,是一种不合理的情绪。嗔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我们如理作意不可能起嗔,嗔必定是从非理作意来的。我们找到根源之后,对嗔就不要强压,要从理上改。我们在道理上通了,想明白了,理在顿悟、事在渐修。我们道理上想通了之后,要依这个道理如理地作意,嗔心就失去支持,就再难以发展。因为,因上已经被对治了。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编著《可为》

地址:浙江省 乐清市 邮编 :325604
备案序号: 闽ICP备11007391号 Copyright 2011 乐清佛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s QingLianCha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