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佛学网首页 图书馆 乐清佛协 人间彩莲 青莲图书馆 走进佛门 青莲社区
  佛教藏经
  藏外佛典
  佛教各宗
  佛教诗词
  图像法典
  声乐法典
  每日一偈
  佛学典故

 

汉传佛教 乐清佛学网  >  青莲图书馆  >  汉传佛教
早晚二課合解
编辑:myadmin    来源:乐清佛学网   时间:2011-03-17 21:02:52   浏览:0

早晚二課合解

录入说明 目录
 

印造佛经佛像之十大利益
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
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三、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
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
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
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
九、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
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印造经像,既有如此殊胜功德,故凡遇:祝寿、贺喜、免灾、祈求、忏悔、茬拔之时,皆宜欢喜施舍,努力行之。
 


 




早晚二课合解目录
(原本中无此目录)
早晚二课合解目录 4
卷首 6
早晚二課合解自序 6
興慈法师简介 7
校订二课合解序 8
二课合解会本序 9
附七种礼拜 11
早晚二课合解目次 12
世界图 13
附玉琳國師因課誦示眾 22
示 要 24
早課綸貫 28
暮課綸貫 30
七佛偈 32
重訂二課合解卷第一 34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約義 34
大悲神咒 54
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57
消灾吉祥神咒 58
功德宝山神咒 59
佛母准提神咒 60
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 62
藥師灌頂真言 63
觀音靈感真言 64
七佛滅罪真言 65
往生淨土神呪 66
善女天咒 67
重订二课合解卷第二 6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述解 68
回向 84
极乐世界图 87
弥陀经科判 89
重订二课合解卷第三 90
佛说阿弥陀经蒙解 90
大忏悔文科判 143
重訂二课合解卷第四 144
礼佛大忏悔文解 144
重订二课合解卷第五 188
蒙山施食仪解 188
起念佛讚偈解 218
徹悟禅师曰 222
重订二课合解卷第六 223
大慈菩萨发愿偈 225
○小净土文 226
○禮佛發願文 230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240
警策大众偈 247
普贤警众偈 248
普为众生发愿 248
三皈依 251
附东方文 255
礼佛功德 255
重订二课合解卷第七 256
祝赞酬恩 256
祝圣仪 256
○大祈祷文 257
○祝韦驮仪 260
○祝伽藍仪 262
○祝祖师仪 263
祝監斋仪 265
○香赞 267
二時临斋仪 271
供养 272
○食粥偈 277
○早时出食偈呪 277
○午时出食偈 278
○结斋 279
录入说明 283

卷首
早晚二課合解自序
大造鴻恢,不嫌一物。真慈普遍,不棄微靈。一物不嫌,則群象畢具。微靈不棄,則法界鹹歸。法界鹹歸,則彼彼眾德莊嚴各現乎已,犹群象艳乎天地中也。是以如来设教竺乾,十方普济。祖道传心震旦,四海同沾。我佛既开宏范于祇园,古哲亦定课程于朝暮。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缰。何以消信施而建大道哉?故咒诵楞严,欲无不止。章讽诸秘,果悉堪求。弥陀矢志往生,忏悔消其夙障。蒙山施食,般若荡情。凡此课文终向净土而为归极,足见寻方脱俗,不是过也。第以圣典玄微,非解莫入。余昔讲二课于天台幽溪,苦无全注,学者莫扪其妙。虽弥陀心经,解者林立,余尚未彰。后阅日课便蒙。虽全而略。愚不揣拙陋而辑集焉。弥陀、心经、大忏悔等,乃古佳作;楞严、十咒、蒙山、回向、祝赞等,咸系愚述。既已汇成,目为二课合解会本。募资石印千部,给之索之,数月尽矣。后拟重梓,复恐愚古相参。彩素难比。由是崇古演新,重辑全注。间有难明者复依义立图,俾若指掌。既成全帙,更名重订二课合解。补前解之未及,抑发前贤所未发也。唯希来者,观义得玄,尽除惑障,行起解绝,遍入毘卢。法界依正,同圆种智云尔。
时在民国二十一年佛涅槃日天台山观月比丘兴慈撰


興慈法师简介
(此段乃本电子书录入时附加,原二课合解中无)
興慈,名悟雲,號觀月,亦號瞻風子。俗姓陳,浙江新昌人。家世業儒,敬信三寶。其祖父及父輩以下,全家八人,先後出家。慈四歲,母出家為尼,名常光。姐年八歲,亦出家,禮母為師,名勉持。父昭禪,入天臺山詣下方廣寺為僧。父未出家時,曾入天臺禮禱伽藍求子,夜夢幼童趺坐膝上,喜而抱之。期年而慈生,時光緒辛巳歲也。慈幼時,由母撫養,長於庵中。七歲,就父讀書山中。十四歲,從父出家。次年春,依止從鏡和尚,受具足戒于國清寺。旋返石樑習禪觀。二十一歲,于中方廣寺,聽同環法師講楞嚴經,宿慧頓發,遂決志究心經教。無間寒暑者數年。二十七歲,應高明寺之請,宣講金剛,發揚妙義,震驚四座,山中尊宿,靡不贊許。自是應諸方請,宏經講座,法筵遍于東南。曆講楞嚴、法華、地藏、彌陀諸經。一九一三年,還天臺,重興中下方廣寺。一九一八年,建法藏講寺於上海,設置學社,創立道場。教弘台宗,行專淨土。嚴訂寺規,勒諸碑石,俾垂久遠。並為便利滬人子弟攻讀,籌設興慈中學,導世湣物,無微不至。
一九三一年,應天臺諸山長老之請,接任華頂寺,重興寺務,規模巨集傳。惜逢戰事,未竟全功。三十年來,弘宗演教,法緣極盛。誨人不倦,皈依座下者,無慮數十萬人。律己謹嚴,居恒訥訥寡言笑。雖居繁華都市,不易山中素抱。淡泊為懷,卓然自立。冬夏一衲,食不知味。以簡馭繁,以德勝威。內絕愛憎,外無親疏,不以貴賤易念,一應之以平等慈心。為滬地佛門所罕見。著有二課合解、金剛經易知疏,並刻印古德經疏數十種行世。一九五○年春,略示衰象,關於華頂、法藏寺兩寺未盡事宜,咐囑其徒慧開負責完成。至農曆四月十七日,預知時至,沐浴更衣,面西端坐,於大眾念佛聲中,泊然而寂。春秋七十。遺骨塔于華頂。一代龍象,猶得瞻仰于白雲深處焉。
——《近代往生隨聞錄》(寬律法師撰錄)


校订二课合解序
台宗观月法师何故作此解哉?思夫空劫以前佛字尚无,何有于课。课字尚无,何有于解。无课无解,则内无能度,外无所度,能所既无,则一切俱无。一切既无,则无无亦无,无无既无,则现出威音那畔境界。般若所谓无余涅槃者此也。容讵知一念不觉。遂于无无之中生出诸有。既有诸有,则为诸有所结。是以人天有见思结,二乘有尘沙结,菩萨有无明结。既有结矣,不可无法以解之。此二课合解所由作也。
或问:何所取名为合解?曰:譬如长者,年迈子幼,恐难继业,因嘱善知识云:吾老矣,如家业何,当吾终后,善抚幼子。嘱后命终。知识受命,将所藏明珠纳幼子衣裓中,眷念殷殷,不忍暂离。嗣知识遇缘他适,幼子无知,误听痴僮,将衣裓一结二结乃至百千结,已而远游。日久金尽,几无聊生。时知识归,闻子远游,寻遍四方,久无消息,后于四衢道中遇之。悲喜交集,即解一结二结乃至百千结,举明珠示曰:此宝中王,雨一切宝,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奚饥渴为。今二课其明珠乎,合解其善知识乎。颜曰二课合解,正法华解衣珠之义也。余见法师注解,言言玉屑,不傍他求,句句金针,皆自己出。殆所谓解结妙手者非乎。余钝甚,格格不入。幸命校阅,不过全海中沾其一滴,然一滴与全海亦无少异。故师恩虽不能报其万一。正可誌作解缘起以为序云。
一三比丘炳道撰。

二课合解会本序
二课合解会本者,台宗观月法师之所作述也。静虚氏曰:为此解者其知道乎。夫心本真空,由不觉故而变顽空。顽空而立世界,世界而生万物。万物生则人心趣之著之,勃然执之有我。自有我而一切诸法无一无我,层层惑障缘我而生。种种现象由我而幻。此自无而有之境界然也。反是以观,我即人也,我即物也,我即世界也、顽空也。充类而返,求之以至于真空。固知无所谓我也。无所谓我,而我自知之,则我犹未脱乎生老病死之我。不过如庄子所谓梦中觉梦者焉。此自有而无之境界然也。自无而有,则去道日远;自有而无,则与道日近。去道日远者,犹南辕而北其辙也,不可无法以止之。与道日近者,犹蒸水而化为汽也,不可无法以收之。法者维何?曰早暮二课是已。有早课而自无而有之境界以息,有暮课而自有而无之境界以消。消乎息乎其斯之谓道乎?是道也,非道也。非道而亦无朝夕可离者,以其为入道之道也。入道之道,非解不明,若涉大水。虽有慈航而无檝櫂,其能免望洋之叹乎;若返故国,虽有桀车而无指南,其能免失路之悲乎。自合解出,而二课之奥义,了了无遗蕴。虽中下根人亦易通晓。只须礼拜功深,诵持圆满,幻境自然息,妄心自然消。一尘不染,观明镜之非台;万象皆空,识菩提之非树。道其在是乎,其不在是乎。予愚乌足以知之,然心所确然而无疑者,二课之解也。明乎二课之解,则知二课之解非解二课也,解入道之道也。道不可解,而入道之道不可以不解。此法师作述之苦心也。世有问津斯道者,其必自入道之道入也无疑。欲自入道之道入。尤必自法师所解之入道之道入也无疑。故知法师所解之入道之道在是。即非法师所解之入道之道亦在是。以非法师所解之入道之道在是故,故知非法师所解之入道之道之道,与非非法师所解之入道之道之道亦无不在是。道无往而不在。法师其知此旨矣。予是以寂然有所感,洞然有所思。若不自觉智力行能之浅薄,而贸贸焉序之,并论法门之消息,以俟后之有道者。
时癸丑仲冬之月十有六日也。沃洲静虚氏俞恒撰

 

 

 

 

 

附七种礼拜
一 我 慢 礼 依自位次,以无恭敬,心驰外境,五轮不具,如碓上下。 事
二 唱 和 礼 粗正威仪,心无静想,见人则身轻急礼,人去则身惰心疲,或心散唱和而已。
三 身心恭敬礼 闻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进无怠。
四 发智流净礼 达佛境界,随心现量,礼一佛则礼一切佛,礼一拜则礼法界,以佛法身融通故。 理
五 遍入法界礼 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生佛平等,今礼一佛,即遍礼法界诸佛。
六 正 观 礼 礼自佛,不缘他佛,以一切众生本来各具圆满佛性平等真觉。
七 贯相平等礼 前六礼,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故文殊云:能礼所礼性空寂。

△大方广宝箧经 智灯声闻问文殊言:云何礼佛?文殊言: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是名礼佛。
△华严孔目 三种礼佛:一、成过礼,谓礼佛时,身仪不正,与轻慢相应,如碓上下,佛制有过;二、相似礼,谓礼佛时,身仪虽似端正,与杂觉相应故;三、顺实礼,谓礼佛时,身仪端正,与正智相应,随顺实礼故。
△华严随疏演义 凡礼敬三宝,必须五体投地,所以折伏?慢,用表虔诚故。一右膝、二左膝、三右手、四左手、五首顶。一愿我右膝著地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二愿我左膝著地时,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三愿我右手著地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地震现瑞,证大菩提;四愿我左手著地时,令诸众生、远离外道难调伏者,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道;五愿我首顶著地时,令诸众生,离?慢心,悉得成就无上菩提。
△西域记 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膝跪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

早晚二课合解目次

卷首
序(重订自序 一三序 静虚氏旧序)
世界图(五图并说)
卷一
示要(又早课綸贯 暮课繪贯)
楞严咒约义(又大悲咒约义 十大小咒约义)
卷二
心经述解(又回向偈)
卷三
弥陀经蒙解
卷四
大忏悔解
卷五
蒙山施食仪解(又起念佛讚偈解)
卷六
早暮回向文(大慈菩萨愿偈 慈雲净土文 怡山文 普贤十愿 三自皈)
卷七
祝讚祈祷仪(祝韦陀 祝伽藍 祝祖师 祝監斋 又香讚)
二时供养仪(又二时出食偈 结斋偈)

 

世界图
 

此第一图,是一须弥一四洲之小世界也,即第二图中段是。中是须弥山,如柱独立,上下俱大,半山缩小,如缩腰鼓磉。而山顶即忉利天宫。山外更有七金山,七香水海,次第相间围绕须弥、如七重城堑次第围绕。第七山外,即大鹹水海,弥连四方,四方鹹海各一大洲、东海曰东胜神洲、南海曰南贍部洲、西海曰西牛贺洲、北海曰北俱卢洲、每洲傍、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大鹹海外,四围有铁围山环绕如外城,是名一小世界也。
然今地球之说如何会通?曰:地球北冰洋之北,为第七金山外山根,是北地轴所依,南冰洋之南为铁围山内山根,是南地轴所依,如是则四洲各成一球,环列四方,皆以二山根为地轴所依,是则一小世界则有四球矣,此聊以会通耳。然经乃佛智亲见所说,地球乃今人测量而知,佛智如千日并照,今人如隔墙测影,时刻虽毫不爽,安知亲见观知者乎,智者详之。
诸山诸海四洲形量
须弥山 纯是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树林郁茂、香气远闻、多诸圣贤天人、福德神众夜叉等住、各有宝宫殿、其山下自水际上升高八万四千由旬,上下俱大,山半独小,又山根入水亦尔许由旬。 九重山根入海皆八万由旬,诸海之深亦然,俱住金轮之上,从此海面上升欲界六天,并色界中一个初禅天,上下合之为一小世界,即第二图之中段也。
七金山 双持 山高广俱 四万二千 由旬 亦多圣贤神鬼所住
持轴 二万一千
擔木 一万二千
善见 六千
马耳 三千
障碍 一千二百
持地 六百
七香海 七海阔狭、亦次第如七山之数、各海中俱有优钵罗华、钵头摩华、拘牟陀华、逩茶利迦华等,遍覆水上。
大鹹海 北自外第七重金山山根,南至铁围山山根,二山中间鹹海阔三十六万二千由旬,如是瀰漣四方,余三万之距两山,阔亦如之。
四大部洲 东 鹹海中有 东胜神 洲,地形如 半月 纵广 九千 由旬
南 南贍部 田字 七千
西 西牛贺 满月 八千
北 北俱卢 方版 一万
斫迦罗山 此翻轮围又翻铁围 纯铁所成 高广各三百由旬,周围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由旬,总围大鹹海

 

此第二图是三界次第安立之相,即第三图第十三佛刹微尘世界中之一微尘世界也。
谓此界之下唯一虚空,从空中起大风轮。风上而持水轮,以众生业力水不流散,如食未消不堕熟脏。水上复持金轮,如熟乳生膏而浮于面。金轮之上即大地,大地之上满中鹹海,地边周匝有斫迦罗山,此翻轮围,又翻铁围,此山环绕地边如外城,围匝鹹海。海之极中有七重金山,与七重香水海次第相间围绕,如七重城堑。
七重内心有须弥山卓然孤聳,高八万四千由旬,上下大而半山小,其大处纵广八万由旬。七金山外即大鹹海弥涟四围。须弥山东鹹海中有东胜神洲,南鹹海有南赡部洲,西鹹海有西牛货洲,北鹹海有北俱卢洲,每洲傍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又自须弥山脚上升一万由旬有坚手天住,又升一万由旬有持花鬘天住,又升一万由旬有常放逸天住,此三天皆绕山环列而住,皆是夜叉鬼神其福如天。
又升一万由旬即山半,有四天王天依山四面各各而住,日月星宿日夜行绕四方,虽依空转亦与相平。
又升四万二千由旬至须弥顶即三十三天住,最中即忉利天,天主名释提桓因,又名帝释,俗云玉皇大帝是也。
以前忉利四天王等皆地居天,以依须弥山故。从此又升是空居诸天,皆依云住。
盖自忉利初升十六万由旬名夜摩天,再升三十二万由旬名兜率天,又升六十四万由旬名化乐天,又升一百二十八万由旬名他化自在天,此四天并下忉利四王共六天,乃至下及风轮,总名欲界。以有男女情欲故。
又自他化天上升二百五十六万由旬即色界初禅初天,如是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共十八天。上升皆倍倍而增。
又自四禅第九色究竟天又倍增之上升,即无色界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共四天皆重倍之。
如是三界总共二十八天。毗曇论,佛言从色究竟天放大石山,经六万五千五百三十五年,中间无碍至阎浮地,无色四天重倍在外,如是三界天下,及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是名三界六道也。
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如第二图中所包,下自地轮、铁围、四洲、七金、须弥、日月、六欲天、以及初禅,如是各一,是名一小世界。如是一千个各一,即一千个小世界,外有一总轮围山环绕,其山高至初禅天,是名小千世界。如是一千个小千世界,外更有大总轮围山环绕,其山高至二禅天,是名中千世界。如是一千个中千世界外又有大大总轮围山环绕,其山高至三禅天,是名大千世界。此大千中总有万亿个铁围、四洲、须弥、乃至初禅等各一,通为三千大千佛刹,即娑婆世界也。观此轮围山有四等,而三界则总包一大千也。
又小世界中,此须弥中心,距彼须弥中心,有十二亿八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其八方山山相远亦复如是,此佛所说,勿以世人之智而疑之。

禅天覆下广狭 初禅 盖 一六欲等各一 为 一小世界 故婆沙云:初禅广如四天下,二禅广如小千界,三禅广如中千界,四禅广如大千界,又地轮之下,金水风轮,各遍大千故也。
二禅 一千初禅 一小千界
三禅 一千二禅 一中千界
四禅 一千三禅 一大千界

 

 

 

三界诸天身衣寿量

呜呼本一真空之性元无生灭,清净湛明,体周法界,具恒沙之功勋,妙色圆融,现无边之神化。只因一念之迷,变真明为妄明,变真空为顽空,变妙色为假色。真明者真智也,妄明者无明也;真空者真理也,顽空者虚空也;妙色者、色色互遍之妙境也,假色者、虚幻器界之六尘也。良由本真之体一念不觉,真智而起无明,无明滞于顽空而起妄想,妄想既动,故感风轮飘颺空界。心动不息,情爱转润,故风持水轮含十方界。唯痴与爱妄想转坚,即有保持国土。恶想重浊者,凝大地于金轮之上,三途顿生矣。善想清轻者,升净身于清虚之中,天界齐现矣。是故造十恶则滞四趣,修十善则升欲天,兼修于定,为欲天空居,若明根本禅定,则生四禅诸天离欲清净,复灭色籠而入空定,则往无色界,次第而生四空之天。如是三界诸天,乐虽无穷,未免下墜,以所修十善,及诸禅定,皆属有漏。故欲天福尽五衰相现,色天寿满生大苦恼,无色命终,如箭入体。是则三界六道俱受轮迴生死大苦犹如火宅,如是轮迴,一皆痴妄为因,若离痴妄,则知三界如幻,六道本空,当体即证真如,举三界莫非妙严之土,举顽空无非真空之性,全妄明莫非真如之智,理智既妙,无碍融通,则何生死之有哉。



此第三图,即第四图中中心之二十重华藏世界也。
则例知十方诸微尘数二十重华藏世界,形量大小,安立次第皆同,但名异耳。
此图中普光摩尼香水海,及蕊香幢莲华,即第五图中总海总莲华也。蕊香幢上,满中香海,海边有大轮围山周环幢边以围香海,此香海有十不可说世界微尘数别海之名,一一别海各有莲华幢,其最中别海之华幢名摩尼王莲华,华内有世界种名普照十方种,上有二十重世界重叠而住,下小上大,如下第一重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如数相倍,乃至第十三重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乃至第二十重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吾今所住名娑婆世界,居在第十三重之中央,乃是十三刹尘中一尘之数耳。极乐世界亦在十三重之一尘,而与娑婆相平也。
问:所云微尘数世界如何?答:一粒微尘,作一世界之数。
问:一尘世界几许大耶?答:大约一箇三千大千为一世界,作一尘之数,此为至小,或二大千、三大千、及至如法华经佛记富楼那未来成佛之国,以恒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国土,是以或大或小,或净或秽,或圆或方,或侧或仰,种种形量无有一定,一一国土各有一佛为现在教主,如释迦佛为此娑婆教主也。


此第五图,总前四图而更廣该十方微尘华藏,同在一大莲华上,以明华藏玄门,毗卢心海也。
夫总大莲华名蕊香幢,幢之最下,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最下第一风轮名平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宝焰炽然庄严,乃至最上风轮,名殊胜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香水海,此大幢下总香海也。海中出大莲华,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此总大莲华也。华幢之上满中香水海,四围有金刚轮围山环绕华沿,以围香海,此华上总海也。其海内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此指华上总海中别香水海也。一一海中各有世界种,一一世界种上,各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次第安立,总此大莲华内,是名华藏世界毗卢心海也。然总华内唯列一百一十一箇刹种,而缺两箇者,图中白环者是,以举其略,而全该华上十不可说世界微尘数刹种,一一皆有二十重也。如天帝網分布而住,一一佛刹有尘数庄严,一一庄严各放尘数光明,一一光明,各现如上华藏世界,及三世刹海中不可思议事,如千镜重重,互映互遍也。然此不思议华藏及海,全是当人之一心,是则心具法界,法界即心,广大融通,无尽无尽,所谓华藏玄门,毗卢心海是也。
华藏世界表心说
空轮者,表一心真如也,为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即根本无差别之理也,有须弥山者,表一心真智也。风轮者,表从心智起无量大愿也。水轮者,表大悲心水湛然周流普泽也。大莲华者,表从悲愿而行不思议功行也。十不可说者,表十地于遍法界中行不可说功德事也。各二十重下狭上廣者,表十地昇进有正有向,各有因果报得,渐渐廣大殊胜也。重重有佛果名号者,表随位昇进因果佛号也。又总各二十重佛果,皆一根本普光明智,随位昇进而立名,体实无别也。金刚山边周围有十世界上下唯四重者,表四摄法,四无量心也。要而言之,谓总一清净真心无差别空智,而成风轮等差别智行也。然此总华内有如许刹海,无一不是一佛报化之境也。良由一心智境无限,则摄化利生无限,摄化利生无限,故报化庄严无不称性无限,故经明释迦修因,于此华中无处不遍,今成果时,亦于此中普现三类身随机应物。然则华中有无量诸佛,佛佛悉是互遍互应,则此华即佛佛之妙境妙心,亦即吾人一心之妙境妙心而已矣。故修行人若依总图而观,观渐纯熟,心量恢廓,则华藏玄门毗卢性海自融通矣,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正斯谓也。
华藏玄门毗卢性海名义
华严疏钞云,莲华含子之处目之曰藏。诸刹种,及诸佛刹,为大莲华之所含藏,故曰华藏。其中一一境界,皆有刹海尘数清净功德,故曰庄严。世界无边深广不测,故名为海。积多世界共在一华,摄诸流类,故名为种。总此华藏诸行,即诸佛一心,真如空中无尽大愿风轮,持大悲海水,生无边行华之佛刹也。良由此心本具无边功德妙智,若非无边之行门,则无由而显,故诸佛行尽智极,则全体现出无边功德华藏妙相也。然此理微妙难思,唯佛乃尽,故称为玄。华藏内外,尘尘可达,法法可通,故名为门,即此玄门,众生本具,若觉而修之,全体显出诸佛平等之心,故曰同登华藏玄门。举华藏无非毗卢性海,以此无边之性海,含于无边虚空之中,以虚空无尽故,则此大莲华外,必更有无尽数大莲华藏以为庄严也明矣。犹帝網珠,一珠趣多珠,多珠趣一珠,珠珠互映,珠珠互摄,不增不减,圆融圆融,无尽无尽,此则无非明心德广大微妙难思耳。何也,楞严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古云,心融妙理虚空小。然则虚空已无穷难思矣。而虚空犹在吾心之内,则此心岂九界众生可量及哉。
 

附玉琳國師因課誦示眾

師雲:爾來魔強法弱。亦以上無嚴師。故容邪謬之徒。插足宗門。多是學宗旨。論宗旨。虛擬宗旨。一味妄穿妄鑿。妄蔔妄度。從上綱宗。面目儼然。何嘗夢見。所以言言會旨。步步迷宗。即如一等無慚愧漢。妄稱自己亦是臨濟兒孫。開口便道。垂慈必有法。無法不垂慈。臨濟宗有玄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有主有賓。而竟把叢林正務。及兩堂課誦。皆曰此只是應點故事。可將就些。必當少念佛。方像祖師門下客。
籲嗟乎。我不知此等人。面皮厚多少。若道是泛常故事。有礙祖道。則豈當不念。何得雲少念及將就些。若如此隨順俗套。將就故事。豈是大丈夫作人天眼目。與佛祖為師者之所為耶。我今誠實指示。此輩暗短流俗阿師。且莫誇是祖師門下客。莫虛稱會宗旨。莫別求所以為人。既欲明宗旨。且莫當面蹉過。莫拈一放一好。教你知報恩這裏。即兩堂課誦。便有玄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某上座有時一聲佛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聲佛如踞地獅子。有時一聲佛如探竿影草。有時一聲佛不作一聲佛用。亦有殺。亦有活。亦有縱。亦有奪。亦有主。亦有賓。亦如清涼地。亦如大火聚。背之則受諸苦惱。觸之則燒卻面門。饒人左之右之。時進時退。或邪或正。或是或非。或行解相應不相應。或見地透脫不透脫。不消別施勘驗。只者兩堂課誦。都料簡詳悉也。
凡在報恩者。切莫以課誦出坡為虛應故事。須知無不是佛祖秘密法。無不是佛祖之總持門。無不是佛祖之不傳心要。無不是佛祖之自利利人捷徑。若道別有宗旨。別有佛法。別有好知解。更欲假借趙州念佛漱口之說。以圖避懶。妄擬議人。則先謗他趙州。為不要人念佛。又以報恩念佛作念佛會。則真可憐生。你若果是個人。能各出手眼。別樣設施為人去。某上座自識得你。不要你類我。若你等道必要恁麼。我又不恁麼也。只如我恁麼事。無不具玄要權實照用主賓縱奪。你作麼生會。敢妄擬耶。凡為魔所攝。毒氣深入者。一任你別去學佛法。學宗旨。多生分別。異樣揀擇。他日眼開。自知負墮。如我同志。真實學道者。切須立定腳跟。努力行持。莫為魔惑。其或獅子蟲。定不輕縱以亂清規。
 


示 要
原夫法界智心。實為一相。眾生機感。方便多門。是以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悉從法身無相心中流出。而普應萬類者也。良以佛心清淨,含容法界。而眾生只在法界之內生滅流轉。殊不知眾生心體亦本清淨,包羅十虛,則諸佛亦在眾生心內往來示現。故觀經雲:“諸佛如來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斯之謂也。雖然,眾生尚迷,諸佛正悟。非佛出世,眾生安知本具智性?智既沉迷,煩惱生死,莫可窮極。
由是釋尊成道於寂滅場,現圓滿相,廣演圓滿法界妙智,大根眾生頓入圓乘;次於鹿苑,說四諦法,小機之類,得真空理,超出輪旋;次說方等,恢揚四教,三乘之人,隨機得道;次演般若,顯圓空性,令三乘機,銷鎔我法,廣行六度;次集靈山,宣揚妙法,開前四時之權,顯今一圓之實,是以三乘皆蒙授記,六凡咸入妙玄,猶百川之匯海,眾星之麗天;後說涅槃,重為末代扶律談常。是為五時設教,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普得圓滿佛果而後已。
然而人根既殊,法門亦多,所以大法東來,自漢至唐,前後諸師別開八宗二行。而晉遠公,辟蓮宗於廬山,儒道鹹歸。嗣後解脫之士,多於他宗。斯為禮誦不易之軌。再幸唐宋諸祖,遞集教中顯密諸文,則晨夕功課尤備。宗雖各立,總未越斯。令惰者勤,勤者益進。應機之廣,端在是夫。
吾人從有生以來,即有業種,由業招報。地藏經雲:“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由種發種,以業積業。六道障緣,輪轉無窮。非藉禪誦禮懺,詎能消除。況緇流既入道門,不事王候,不耕不織,唯賴檀那。若不於道加功,則難消信施。趙州大師有曰:“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更閱經教,警語頗多,靡非佛祖悲湣。智者觀之,實為悚慄。故二課,功豈自利,且與法界眾生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閱者思之,慎不可以其近而忽之。
凡念誦者,身要端肅不懈,口要念誦貫徹,意要注心不移,則三業與三止相合。至若身能恪恭不怠,口能出音明爽,意能隨文作觀,則三業與三觀相契。三止三觀,如鏡鑒象,嘗無簡擇,然能纖毫不遺。此則我心與聖心感應道交。如水投水,以空合空,可謂功溥法界,量等虛空矣。
散心時,未知自心動與非動;禪誦時,才覺雜念紛紛,欲靜反動。良由無始習氣種子,潛伏藏識之中時時發現,動時不知,靜之則見。塵劫習種,豈易卒除。必宜注心一境,或觀字句,或聽自音,從始自終。猶將守寨,刻刻不懈。如斯正念覺治,雖有雜想,亦漸消除,念入無念。或有智者,即可隨文入觀。能觀所觀,體即實相。又能反覺。妄無所從。習種非有,則能念所念,體自空寂,當念即是離念精明。是故若智若愚,但肯攝心一境,久後自得精純,由是增明,感應懸契。
妙臂菩薩所問經雲:“行人若欲持誦,速得悉地,義利成就者,所有儀法不得纖毫缺犯,使諸魔障而得其便。是故行人,當心持誦,長時無閑。使觀想、真言、字種、一一精熟,事事相應,方成瑜伽無作妙行。又持誦者,不得心緣異境,與人雜語,誦若間斷,悉地不成。又誦不依儀法,或不持戒,或不清淨,非唯法不成就,亦當招損。彼部主明王,皆佛菩薩,終不瞋害。所有侍從天龍猛毒鬼神,見其過故,便即損害。”
金剛頂瑜伽念誦經云:“凡修瑜伽教者,須具智慧,明瞭三昧及真言法,住菩薩戒,發菩提心。如是功德,許人念誦。”
菩薩善戒經云:“受持神咒,五不得為:一食肉、二飲酒、三五辛、四淫事、五在不淨家飲食。具此五戒,能大利益眾生,能治惡神毒病。”
法苑雲:“道俗誦持,無功效者,自無志誠,謗言無徵。或文字為(言+為)替,或音韻不典,或飲酒啖肉,或雜食葷辛,或觸手污穢,或浪談俗語,或衣服不淨,或處所不嚴。八種法戒。致令鬼神得便,翻受其殃。若欲行持,每須澡浴,口嘗含香,志誠殷重,普為六趣,發心匪懈。如是至意,定驗不疑。”
顯密圓通雲:“金剛頂蘇悉地,准提經等,皆說行者用功持誦。或夢見諸佛菩薩聖僧天將,或夢見自身觸空,乘馬渡江,種種香光,及諸異相。若得如是應驗,則須策發三業,加功唪念,不得宣說咒中境界炫賣與人。唯同道者,不為名利敬讚方便說之。”
大悲經雲:“若人緊切念時,或逢種種魔障,或忽然怕怖、身心不安,或多嗔多睡、舌難持誦,或見諸異相,或於咒疑心,或多分別想,或無明著有。若對治者,應觀梵書灆(-水+口)字:,或觀阿字:。彼諸境想自然消滅。當知因緣法本空也。
著相進修,則成有漏人天之善;功居自利,則成無漏二乘之善;自他均益,則成無漏法性之善。念所念空,自他平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則成無上佛道之善。是故修持者,務須大心普益。懺悔文雲:我今發心不為自求,正斯謂也。
二課諸文,悉屬大乘藏攝。如楞嚴咒,是佛頂光聚無上寶印。大悲十咒等,俱是神妙密義圓利眾生。彌陀經,純淨四土攝化有情。大懺悔,懺除九界無始業種。蒙山文,普超法界六道群靈。念佛,總攝所誦功德回向淨土,如百川歸海。作是觀者,句句圓該,章章互攝,何往而不利哉。
諸方課誦稍有異者,以彼諸祖立宗不同。無非率眾了脫為急務;或有智愚而勤者增,慕道尚切故。而惰者減,志亡出離故。又有趣務而從減。出家而未讀。甚至佛殿生塵,香燈絕跡。嗚呼末世流弊,形似沙門,心染俗事,壞佛宏規。何啻負於聖心,抑且自招業累。學者思之。
功課者,儒所謂事有成效曰功,試計程限曰課。又謂定治事之課程,以期成績者曰功課。然我釋氏之言功課者,謂計功於三寶之程度,以為日用之准式也。夫學非儀軌則殆,道非課程則罔。良以吾人,無始障緣疊疊,不無退惰之情,設非程限,安進妙道?是以諸祖,特立早晚二課,俾學者縱有雜務,其課不忒。若得觀想精純,則道樹增長,佛果非遠矣。
 

早課綸貫
行人先究全课文义贯通。以便诵持起观。复当平时定心纯熟。否则境杂心乱。观想难成。
故于晨早万境未动之际,心犹恬静。整衣即起。念佛顶楞严心咒,治五欲于未萌。速期心精通潜。直显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
加持大悲神咒,涤诸心垢。
如意宝轮王咒,心垢即净,悟同体之大悲,转如意之法轮;消灾吉祥咒,灾消吉至,法轮更得自在;功德宝山咒,吉既心现,居法性山获功德宝;准提咒,犹恐法性难显,深消理障,方使果遂;决定光明王咒,得果遂已即求光明王如来之智寿;药师灌顶咒,智寿已发,更如琉璃内含宝月,流光灌顶;观音灵感咒,深契观音法界耳根,灵感无穷,如月照而且寂,寂而且照;七佛灭罪咒,犹恐本业朦胧,智月难明,须灭无始业根;往生咒,根本业净,希弥陀灌顶,如证净土;善女天咒,总上妙观,共成法性妙用,所愿果遂。
然诸密咒,既入妙观。当知皆是一心所成。恐著观境,故加般若心经,直指心体本空,无智境可得。空相亦空,智境历然,非一非异,二边绝待,三观圆融。
以上十二密咒,及一显经,互该互摄,以此功德,总申回向三宝龙天,普及四恩三有、八难三途、国泰民安、檀增福慧、三门清净、十地顿超。故结回向偈。
然后念佛,以求实证。当知念一佛则诸佛咸趣一佛,一多互摄,自他相融。
末以三皈,全收上诸显密功德,结成自性三宝。不假外皈,全显一心大总相法门。尔则何遇非如来藏哉。
 

暮課綸貫
早以心精通潜为要,暮则直取净土为宗。良由人多夙业。工用稍进,即有魔障,若非精心阴发岂易除障驱魔。故于境寂心清之时,咒则易灵。若于暮时,应总摄众善,归趣净土。可谓造功于始,归德于终。故于暮时,首念弥陀经,使悟极乐依正之妙境。特劝专持名号之正因。正欲众生厌离娑婆之极秽,欣取乐邦之全净。
往生咒,即希弥陀来住我顶,拔除业障根本,证我果决往生。
虽然,行人心杂,障非易除,必依忏悔文发愿云: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乃至愿与法界众生,同得菩提。礼诵八十八佛,忏悔无始业根。
普贤愿偈,重廓前愿,得二谛融通海印三昧。
已而设放蒙山,广济幽冥。
般若心经,使悟罪福无主,人法双亡,了达实相。
往生咒,重蒙弥陀舒光灌顶护念,六道变为净土,有情即证十地。
然后念佛回向,以取实证。
终结三皈,从始至终所有诸善,一一消归自性三宝。当愿法界众生,发无上心,同圆种智。
二时祝赞,祈祷韦陀诸天、伽蓝等神,拥护三宝,御侮以安正道。
问:此圆妙不思议观,唯与上根,中下之根,复当如何?
答:但当一心自听,字字分明。或直观其文而不昏散。所观所闻虽有生灭,能观能闻如镜不迁。楞严云: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正斯谓也。
问:用功时欲息反乱,以何对治?
答:任他想起,只消当念提醒。注心不移,如猫捕鼠,曾无一念放松。设又散去,当念挽回。挽回不已,绵绵密密,自成一片。楞严云: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从此处渐次深入,以至忘境忘心,及忘亦忘,至于寂灭,而证法性。
问:乏力及病,或遇善恶增盛之境,前念虽是,后念即非,经年累月,不能摄念。如何?
答:夙障浓厚,智不得力,须发勇猛,投诚恳切,礼大忏悔。要待障灭,智方得力。是以古人肯死心踏地,或终身、或数十年,刻刻不离当念,故明心有期。今人下手未稳,便欲成工,岂易易哉。良由无始业习,如满法界,若非久远精勤,何克摄心。如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香林四十年方成一片。古人尚非易易,中下根人岂能速成。故当立志坚固,障除心纯,自成妙观。
 

七佛偈

毘婆屍佛偈曰:

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 罪福皆空無所住

屍棄佛偈曰:

起諸善法本是幻 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 幻出無根無實性

毘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偈曰:

見身無實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含牟尼佛偈曰

佛不見身知是佛 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了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於生死

迦葉佛曰

一切眾生性清淨 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無罪福

釋迦牟尼佛曰

法法本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重訂二課合解卷第一
天臺山觀月子興慈 述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約義
依經立題,單法標名,若經全題,有十九字,人法雙標。
大佛頂是性具三德,首楞嚴是修位三因。
今約大佛頂各具三德者,大具三義:法身體大,心性周圓故;般若相大,智慧徹照故;解脫用大,遍應無礙故。
佛具三義:覺自,則知自性清淨迥絕二邊,即般若德義;覺他,則令有情了明心地,即解脫德義;覺滿,則證法界體相自他平等,即法身德義。
頂亦三義:最尊義,法身體相最尊最貴故,即法身德;不可見義,法身極頂,慧眼法眼尚不能見,惟佛眼徹見故,即般若德;放光現化義,佛頂放光,化佛說咒故,即解脫德。
約而言之,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頂即解脫。謂法身之性清淨周圓,本具寂而常照般若之智,智仍照於法身之理,別無理外之智能照於理,亦無智外之理為智所照,理智如如,非一非異,圓淨圓極,即大解脫。是故大佛頂是三德秘藏之性也,諸佛正悟此,眾生正迷此。雖迷,其性圓滿本同諸佛,由是眾生依此本具之性德,可起首楞嚴之修德,庶可還證於性德也。
首楞嚴,是三昧之名,乃百八三昧之元首,一切大定之總名。梵語首楞嚴,翻一切事究竟堅固。
言一切事者,即十界聖凡之法也,事即法也。十界聖凡之法,以色心二字包括殆盡。色即器界根身,心即八識王所。
佛因隨機,開合有四:一為迷心多迷色少者說五陰法,是開心合色也;二為迷色多迷心少者說六入及十二處法,是開色合心也;三為心色俱迷者說十八界法,是心色俱開也;四為心色俱不迷者唯說色心二字即便明瞭。前三根鈍,第四根利。
迷心則心愚,迷色則著境。是以十界色心,即陰入處界,陰入處界,即十界色心,總名一切事,亦名一切法。吾人若能觀陰入處界,一一皆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即明真諦首楞三昧,得了因慧性顯。觀陰入處界一一皆是幻妄稱相,即明俗諦首楞三昧,得緣因善性顯。觀陰入處界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即明中諦首楞三昧,得正因理性顯。舉一即三,言三該一,三一不二。
然修此三諦三昧,全從大佛頂性而起,即此修因還證於佛頂之性,所謂從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也。正顯持咒者,字字從自心流出,句句從自心流入,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於法界是也,既一切事皆大佛頂性為體,故一一皆言究竟堅固也。

然今密咒中分五會,會各有名:一會曰薩怛多般怛?;二會曰薩怛他般剌舍悉多;三會曰蘇波羅拏摩訶般輸般怛夜;四會曰薩怛多般怛囉;五會曰悉怛多钵怛囉。或五會總標,曰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
經全題中密因了義無不圓該。
所言佛頂光者,即頂光化佛說咒也。摩訶翻大,義如前說,即法身德。
薩怛多翻白,相絕諸染,智性圓淨,即般若德。
般怛囉翻傘蓋,用蔭萬類,即解脫德。
高明尊極,卓然莫儔,曰無上。
威靈叵測,感應難思,曰神咒。
而大白傘蓋,全體是諸佛之種智,眾生之妙性。因該果徹,理教悉備,誦之宿障盡除。持之正覺可證。

又此咒亦名咒心,亦名心咒,亦名如來頂,蓋此咒是頂光化佛所說,化佛即如來藏心之表相也,然依經立題是顯義,依咒立題是密義,即顯即密圓融不二,是故皆可立題。良由眾生迷如來藏心,故世尊頂佛說咒,正欲眾生直悟本具如來藏也,咒既佛心,功用難思,所以行人于此當勤。經云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又云汝等有學未盡輸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約義者,咒不能解,今唯約咒之義,略而申之也。

二課全文合為三節。第一節早暮皆自初起至念佛及菩薩止,為課法正修;第二節,即二時回向文及三皈依,為普結回向;第三節即二時祝讚,為祝禱護神。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
此本咒總相三寶也。
蓋一切佛事,皆以三寶為皈依處,故首唱之。楞嚴即法寶、佛即佛寶、菩薩即僧寶。三寶聖凡同聚曰會。如此一會,佛是教主,統該會中諸佛放光互相灌頂者;菩薩是伴,總攝會中十方往来之三乘。所謂主伴相容,機教一契,此即總相而為自性三寶也。
下十八句偈,是楞嚴經,阿難悟後,讚佛發願也。以阿難示墮摩登伽難,如來放光說咒,勅文殊將咒往護,及阿難歸,向佛悲泣,求其最初方便,若欲就路還家,全其道力,當要知其生死根本。故佛首告之曰,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所以迷真逐妄,皆以心目為咎。由心目,有恩愛;由恩愛,有生死。故佛以七處徵心,令知心目處處無在。示二種根本,言妄無自性,菩提元真,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十番顯見性,俾知觸處無不皆真。又會陰入處界,非因緣,非自然,正顯中道。然後融地水火風,悉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雖循業發現,而七大之性相,無非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乃至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爾時阿難身心蕩然得無罣礙,見十方空,如觀掌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了然自知獲本妙心。感佛深恩矢口述偈贊佛,而發大願云: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
初句通贊三身,是能說之果人。次四字贊所說法。後三字總贊人法稀有。阿難既開楞嚴前三卷,徹悟自性,方知佛所證極,與我及眾生本具之心毫無差別,故信口而贊焉。
淨智圓滿、寂然無礙,曰妙湛,贊報身佛義。
隨缘普應,利物無遗,曰總持,贊應身化身佛義。
心性常寂,無始無終,曰不動,贊法身佛義。
又三身皆妙湛,三即一故。三身皆總持,一即三故。三身皆不動,三一不二故。
又文句云,妙湛即隨緣常不變義,總持即不變常隨緣義,不動即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二體義。
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名妙湛;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名總持;大佛頂,名不動;皆得舉一即三、言三該一、三一不二。
要而言之,妙等六字,義攝楞嚴全經,亦攝一代聖教,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妙旨,而總攝無遺,具如佛頂文句諸疏,須者往检。
尊者,謂三身皆无上尊极故。
首楞严王者,大定之总名,统摄一切三昧故。又称王三昧。今以阴入处界七大等,為一切事,皆是唯心所現。所謂迷如來藏心,則成眾生生滅雜染陰入等事;悟如來藏心,則成諸佛清淨圓妙陰入等事。故知陰入等事,無非因緣生法,猶如空花,其體本無,元是如來藏心,而藏心當體是妙湛總持不動,是則舉一切事皆是藏心,故曰究竟。舉事而為妙湛總持不動,故曰堅固。所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是也。作此觀者,三諦三觀,三德三身,無不在首楞三昧矣。
希有者,少有也。世,謂九界世間,以其未悟藏心,未顯佛德,不能說此三昧,亦無能聞此三昧,故曰世稀有。今阿難既聞既悟,故述贊以感佛深恩也。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此述悟也。
梵语劫波,此云时分。
亿谓十万、百万、千万、万万皆可曰亿。言亿劫颠倒想者,即无始以来认悟中迷情之妄想也。依此妄想,建立九界生死之苦,而九界众生所执,不出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合、有无、断常等种种生灭戏论之法是也。阿难既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性,故诸戏论妄想顿消,本有法身始获也。
梵语阿僧祇,此云无数,然欲成佛须历三大阿僧祇劫,广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方获五分法身(藏教佛果)、乃至究竟清净法身(圆教妙觉佛果)。今阿难顿悟藏性,不历僧祇而获法身。既言法身,必具般若解脱,与别教所明素法身不同。若欲点示,而倒想销处即是解脱、能销之智即是般若。然此三德,在迷无减,但是不觉,义之如失(但名理即佛)。从迷得悟,始觉有功,名之为获。而有五位不同,所谓圆解法身,为名字获;从解起修,圆伏五住,名观行获;任运粗垢先落,名相似获;分破无明,分证法身,名分证获;无明破尽,圆显法身,名究竟获也。阿难内秘外现,则其本地密获,不可妄测。今据迹中显获的在圆教初信。对彼藏教,位齐初果。
(五分法身,详戒定真香文中。

五住,即三惑妄想也。三界见惑,合为一住;三界思惑,分为三住,名四住地烦恼,是三界内惑。若出三界证罗汉果,犹有尘沙、无明二烦恼,合为一住地。合上四住,故名五住。五住破尽,即圆教极果佛也。
粗垢,即见思惑。断见尽,得圆初信,断思尽,证圆七信。)
愿今(顿)得(妙觉佛)果(即)成(十方无上)宝王。还(来)度如是(九界)恒沙(之)众(生)。将此(求佛果度众生)深(愿之)心,(又当上)奉(微)尘刹(土诸佛)。是则名为报佛(度我之深)恩。(又)伏请世尊(即)为证明(我愿。而于)五浊恶世誓先入,(尽化刚强难化之众生。)如(有)一(个)众生未成佛(者。我)终不于此取泥洹(而灭度也)。
初偈是四宏誓愿。次偈增上誓愿。宝,尊贵义。王,自在义。谓佛三惑尽净,二死永亡,其位无上,曰尊贵,尽虚空界法身周圆、化度无碍,曰自在。文句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者,是欲证十界道灭,所谓佛道无上誓愿成,兼摄法门无量誓愿知也。还度如是恒沙众,是欲灭十界苦集,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兼摄烦恼无尽誓愿断也。
深心者,依圆教无作四谛而发四宏誓故。次增上誓愿,五浊二句,是勇猛增上,盖五浊众生刚强难调,今得达藏性平等,发大悲心,如母怜子而急救故也。如一二句,是弘毅增上,由达藏性竖穷横遍,故不遗一众生,虽尽未来难行苦行,亦无所畏。良由众生有苦,菩萨有悲,悲与苦同体故。如母子天性相关,子苦母必悲救。是以众生有感,圣心必应。
泥洹,亦云涅槃,此翻灭度。灭烦恼、度生死,即证法身妙性也。




世 劫 浊 四浊增剧为体。积聚交凑、炽然不停为相。 有此五浊。
迷乱真性。
广造恶业。
故曰恶世。
烦恼 浊  五钝使为体。烦恼自性,逼恼身心为相。
众生 浊 三缘和合为体。六道输迴,牵连不断为相。
见 浊  五利使为体。执断执常,邪知谬解为相。
命 浊 寿暖识三为体。连持色心,催年灭寿为相。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此请加、希断细惑而期登极也。
体证无上为九界师,曰大雄。智破自他烦恼业惑,曰大力。拔九界生死之苦,与佛界涅槃之乐,曰大慈悲。文句云:大力是妙湛德,大慈悲是总持德,大雄是不动德。又云:证妙湛总持不动理体,名大雄。具妙湛总持不动智照、名大力。超妙湛总持不动妙用,名大慈悲。融而思之,三一不二故也。
希更审除微细惑。希,望也,求也。微细惑即界外无明。经云: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即前偈曰:销我亿劫颠倒想。(是断三界见惑,位即圆教初信,须陀洹是藏教初果,圆初信与藏初果,破见惑是同,理解有别,以藏但得真谛理,初信则圆解三谛理,故今经,虽言藏初果名,然阿难所闻是大乘圆解三谛)。又云:然由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此指三界思惑。又云: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此指界外别惑,即此所谓微细惑也。
无上觉,即究竟妙觉佛果,若尽细惑,便登妙觉,所谓明极即如来也。
十方界者,须具横竖论之,横即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如东方观其虚空无尽,世界亦无尽,是则方方皆然。竖论者即于无尽界中,界界即具四土,而其众生,若有圆满平等清净之机,我即坐寂光道场而示之。若有二利平等之机,我即坐实报道场而示之。若有二乘之机,我即坐方便道场而示之,若有厌苦舍苦著相之机,我即坐同居道场而示之。然我藏性圆包虚空,所谓一人成佛时,满法界皆为一佛之依正是也。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此喻愿心不退也。
舜若多,此云空。烁迦罗,此云坚固,谓空性决不可销,而云可销者,深况愿心坚固终无退转也。
问:经云空非可作,无坏灭故,又云,发真归元,虚空销殒,二云何通?答:约世俗谛则空非可灭,教典多将此空而喻真性不生不灭无形无动义故。约第一义谛,则此空元是无明迷真空,而变为顽空。若破无明,全体是如来藏心,即顽空而为真空,空中大地亦为妙有矣。经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斯之谓也。
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
此通归十方三宝也。解见忏悔文。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此别归本经三宝也。
释迦教主,为佛宝;楞严经咒,为法宝;二菩萨,为僧宝。释迦,详大忏悔。观世音,是当经选圆根之正宗,以菩萨始从耳根深入而得圆通,文殊以耳根,最逗娑婆之机,故简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又此耳根具圆通常三真实故。经云: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隔垣听音响,遐尔俱可闻,是则通真实。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是则常真实。行人正闻之时,切勿闻外,外声是尘。又勿闻内,内动是识。尘则染污,识则分别,皆非自性。今但闻而已。既得返闻,则逆生死之妄流,入法性之真流,亡动静,尽闻闻,空觉觉,灭空空,而得寂灭现前,即能超越世出世智,上合诸佛之慈,下同众生悲仰,是则圆破五阴,圆超五浊,圆断三惑,圆显三德,以至究竟佛果也。若诵咒时,当知字从自心出,还向闻性流。口持心鉴,注而不移,亦无昏散,尔则即契观音圆通、亦何往非秘密藏性耶。请看楞严经第六卷及注解可悉。金刚藏,乃密部之主,能护持咒者而成功德故。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跡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佑。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此现相说咒也。
疏云:肉髻,准无上依经言,佛有顶骨隆起自然成髻,斯谓大佛顶。亦名无见顶,表不动智体。百宝光,表百界无量智光,称性周遍故。千叶宝莲,表千如。有化如来坐宝华中者,宝华是因,如来是果,表因该果海,果徹因源,因果同时也。顶放十道,乃至十恒沙,表十界十如等法也。法有差别,光无差别,皆是如来藏性之妙用。皆遍示现者,正表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也。
金刚密跡等者,梵语散那,又云散脂,此言密主,具名行智理四密,为护法主,跡示为金刚神,故曰密跡。谓此宝光如金刚不可沮坏,能破十界恒沙烦恼,遍现十界恒沙妙用,故遍虚空。
畏爱者,具威折故,大众咸畏。具慈摄故,大众咸爱。顶光化佛,表无为心佛不假修证之密体也。宣说神咒,表不可思议之密用也。放光化说,化说皆光,表无碍清净之密相也。从佛顶者表即显即密法无异故。
无见者表非显非密法本寂故。此即如来圆证之理,而众生同具之体也。然理因事彰,法随机感。以阿难前蒙文殊将咒护归,唯得密益,尚未显闻。既蒙如来层层开示,悟圆理,明圆修,其欲摄心入定,远诸魔事,必赖四重禁戒皎如冰霜。至若宿习难除,当须诵我佛顶神咒。是以第七卷中,阿难重请如来放光化佛,宣说神咒。
瑜伽中有四种念诵:一音声念诵,出声念也;二金刚念诵、合口默念;三三摩提念,心念者是;四真实义念,如字修行。
又或开五:一出入息诵,想咒字语,随出入息,息出字出,息入字入,字字朗然,如贯明珠,前后无间;二瑜伽持诵,想心月轮内外分明,咒字次第,从前右旋,周布轮缘,终而复始;三金刚持诵,口中微微默转;四微声持诵,字字分明称念,但令自耳闻之;五高声持诵,令他闻之,灭恶生善。
如意宝经中妙住菩萨问:持此总持王章句,何因不见三世诸佛?佛言:以住业故,疑未断故,有为心故,无方便故。若能心无疑惑,决定专注,是名真实持者。
又妙臂菩萨问:持诵真言,不能成果,为法力无能耶?所作非时耶?种性非性耶?真言缺利耶?修持轻慢耶?供养不具耶?金刚手菩萨答:修真言行求成就者,应当离诸烦恼,起于深信,发菩提心,重佛法众,远十恶业,离邪见网,行十善法,入大曼拏,依阿闍黎,决志勇进,忏悔宿障,助伴同行,供养虔洁,真言无讹,今不如法,岂应验耶。如法诵持,必有灵感。今人修持不验,不责己过,反怪经咒无效,由此生疑谤者,必受恶报,呜呼惜哉。
昔癸丑岁石印之本,此咒录有翻译,今恐泄佛密因而致过罪,故除之。
第一会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菩陀寫(一) 薩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釤(二) 南無薩婆勃陀勃地薩跢鞞弊(三毘迦切) 南無薩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 娑舍囉婆迦僧伽喃(五) 南無盧雞阿羅漢跢喃(六) 南無蘇盧多波那喃(七) 南無娑羯唎陀伽彌喃(八) 南無盧雞三藐伽跢喃(九) 三藐伽波囉底波多那喃(十) 南無提婆離瑟赧(十一) 南無悉陀耶毘地耶陀囉離瑟赧(十二) 舍波奴揭囉訶娑訶娑囉摩他喃(十三) 南無跋囉訶摩泥(十四) 南無因陀囉耶(十五) 南無婆伽婆帝(十六) 嚧陀囉耶(十七) 烏摩般帝(十八) 娑醯夜耶(十九) 南無婆伽婆帝(二十) 那囉野拏耶(二十一) 槃遮摩訶三慕陀囉(二十二) 南無悉羯唎多耶(二十三) 南無婆伽婆帝(二十四) 摩訶迦羅耶(二十五) 地唎般剌那伽囉(二十六) 毘陀囉波拏迦囉耶(二十七) 阿地目帝(二十八) 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 摩怛唎伽拏(三十) 南無悉羯唎多耶(三十一) 南無婆伽婆帝(三十二) 多他伽跢俱囉耶(三十三) 南無般頭摩俱囉耶(三十四) 南無跋闍羅俱囉耶(三十五) 南無摩尼俱囉耶(三十六) 南無伽闍俱囉耶(三十七) 南無婆伽婆帝(三十八) 帝唎茶輸囉西那(三十九) 波囉訶囉拏囉闍耶(四十) 跢他伽多耶(四十一) 南無婆伽婆帝(四十二) 南無阿彌多婆耶(四十三) 跢他伽多耶(四十四) 阿囉訶帝(四十五) 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 南無婆伽婆帝(三十七) 阿芻鞞耶(四十八) 跢他伽多耶(四十九) 阿囉訶帝(五十) 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 南無婆伽婆帝(五十二) 鞞沙闍耶俱盧吠柱唎耶(五十三) 般囉婆囉闍耶(五十四) 跢他伽多耶(五十五) 南無婆伽婆帝(五十六) 三補師毖多(五十七) 薩憐捺囉剌闍耶(五十八) 跢他伽多耶(五十九) 阿囉訶帝(六十) 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 南無婆伽婆帝(六十二) 舍雞野母那曳(六十三) 跢他伽多耶(六十四) 阿囉訶帝(六十五) 三藐三菩陀那(六十六) 南無婆伽婆帝(六十七) 剌怛那雞都囉闍耶(六十八) 跢他伽多耶(六十九) 阿囉訶帝(七十) 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 帝瓢南無薩羯唎多(七十二) 翳曇婆伽婆多(七十三) 薩怛他伽都瑟尼釤(七十四) 薩怛多般怛嚂(七十五) 南無阿婆囉視躭(七十六) 般囉帝揚岐囉(七十七) 薩囉婆部多揭囉訶(七十八) 尼羯囉訶揭迦囉訶尼(七十九) 跋囉毖地耶叱陀儞(八十) 阿迦囉蜜唎柱(八十一) 般唎怛囉耶儜揭唎(八十二) 薩囉婆槃陀那目叉尼(八十三) 薩囉婆突瑟吒(八十四) 突悉乏般那儞伐囉尼(八十五) 赭都囉失帝南(八十六) 羯囉訶娑訶薩囉若闍(八十七) 毘多崩娑那羯唎(八十八) 阿瑟吒氷舍帝南(八十九) 那叉剎怛囉若闍(九十) 波囉薩陀那羯唎(九十一) 阿瑟吒南(九十二) 摩訶揭囉訶若闍(九十三) 毘多崩薩那羯唎(九十四) 薩婆舍都嚧儞婆囉若闍(九十五) 呼藍突悉乏難遮那舍尼(九十六) 毖沙舍悉怛囉(九十七) 阿吉尼烏陀迦囉若闍(九十八) 阿般囉視多具囉(九十九) 摩訶般囉戰持(一百) 摩訶疊多(一百一) 摩訶帝闍(二) 摩訶稅多闍婆囉(三) 摩訶跋囉槃陀囉婆悉儞(四) 阿唎耶多囉(五) 毘唎俱知(六) 誓婆毘闍耶(七) 跋闍囉摩禮底(八) 毘舍嚧多(九) 勃騰罔迦(十) 跋闍囉制喝那阿遮(一百十一) 摩囉制婆般囉質多(十二) 跋闍囉檀持(十三) 毘舍囉遮(十四) 扇多舍鞞提婆補視多(十五) 蘇摩嚧波(十六) 摩訶稅多(十七) 阿唎耶多囉(十八) 摩訶婆囉阿般囉(十九) 跋闍囉商羯囉制婆(二十) 跋闍囉俱摩唎(一百二十一) 俱藍陀唎(二十二) 跋闍囉喝薩多遮(二十三) 毘地耶乾遮那摩唎迦(二十四) 啒蘇母婆羯囉跢那(二十五) 鞞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 夜囉菟瑟尼釤(二十七) 毘折藍婆摩尼遮(二十八) 跋闍囉迦那迦波囉婆(二十九) 嚧闍那跋闍囉頓稚遮(三十) 稅多遮迦摩囉(一百三十一) 剎奢尸波囉婆(三十二) 翳帝夷帝(三十三) 母陀囉羯拏(三十四) 娑鞞囉懺(三十五) 掘梵都(三十六) 印兔那麼麼寫(三十七) 
第二会
烏(三十八) 唎瑟揭拏(三十九) 般剌舍悉多(四十) 薩怛他伽都瑟尼釤(一百四十一) 虎(四十二) 都嚧雍(四十三) 瞻婆那(四十四) 虎(四十五) 都嚧雍(四十六) 悉耽婆那(四十七) 虎(四十八) 都嚧雍(四十九) 波羅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囉(五十) 虎(一百五十一) 都嚧雍(五十二) 薩婆藥叉喝囉剎娑(五十三) 揭囉訶若闍(五十四) 毘騰崩薩那羯囉(五十五) 虎(五十六) 都嚧雍(五十七) 者都囉尸底南(五十八) 揭囉訶娑訶薩囉南(五十九) 毘騰崩薩那囉(六十) 虎(一百六十一) 都嚧雍(六十二) 囉叉(六十三) 婆伽梵(六十四) 薩怛他伽都瑟尼釤(六十五) 波囉點闍吉唎(六十六) 摩訶娑訶薩囉(六十七) 勃樹娑訶薩囉室唎沙(六十八) 俱知娑訶薩泥帝隷(六十九) 阿弊提視婆唎多(七十) 吒吒甖迦(一百七十一) 摩訶跋闍嚧陀囉(七十二) 帝唎菩婆那(七十三) 曼茶囉(七十四) 烏(七十五) 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 麼麼(七十七) 印兔那麼麼寫(七十八) 
第三会
囉闍婆夜(七十九) 主囉跋夜(八十) 阿祇尼婆夜(一百八十一) 烏陀迦婆夜(八十二) 毘沙婆夜(八十三) 舍薩多囉娑夜(八十四) 婆囉斫羯囉婆夜(八十五) 突瑟叉婆夜(八十六) 阿舍儞婆夜(八十七) 阿迦囉蜜唎柱婆夜(八十八) 陀囉尼部彌劍波伽波陀婆夜(八十九) 烏囉迦婆多婆夜(九十) 剌闍壇茶婆夜(一百九十一) 那伽婆夜(九十二) 毘條怛婆夜(九十三) 蘇波囉拏婆夜(九十四) 藥叉揭囉訶(九十五) 囉叉私揭囉訶(九十六) 畢唎多揭囉訶(九十七) 毘舍遮揭囉訶(九十八) 部多揭囉訶(九十九) 鳩槃茶揭囉訶(二百) 補丹那揭囉訶(二百一) 迦吒補丹那揭囉訶(二) 悉乾度揭囉訶(三) 阿播悉摩囉揭囉訶(四) 烏檀摩陀揭囉訶(五) 車夜揭囉訶(六) 醯唎婆帝揭囉訶(七) 社多訶唎南(八) 揭婆訶唎南(九) 嚧地囉訶唎南(十) 忙娑訶唎南(二百十一) 謎陀訶唎南(十二) 摩闍訶唎南(十三) 闍多訶唎女(十四) 視比多訶唎南(十五) 毘多訶唎南(十六) 婆多訶唎南(十七) 阿輸遮訶唎女(十八) 質多訶唎女(十九) 帝釤薩鞞釤(二十) 薩婆揭囉訶南(二百二十一) 毘陀耶闍瞋陀夜彌(二十二) 雞囉夜彌(二十三) 波唎跋囉者迦訖唎擔(二十四) 毘陀夜闍瞋陀夜彌(二十五) 雞囉夜彌(二十六) 茶演尼訖唎擔(二十七) 毘陀夜闍瞋陀夜彌(二十八) 雞囉夜彌(二十九) 摩訶般輸般怛夜(三十) 嚧陀囉訖唎擔(二百三十一) 毘陀夜闍瞋陀夜彌(三十二) 雞囉夜彌(三十三) 那囉夜拏訖唎擔(三十四) 毘陀夜闍瞋陀夜彌(三十五) 雞囉夜彌(三十六) 怛埵伽嚧茶西訖唎擔(三十七) 毘陀夜闍瞋陀夜彌(三十八) 雞囉夜彌(三十九) 摩訶迦囉摩怛唎伽拏訖唎擔(四十) 毘陀夜闍瞋陀夜彌(二百四十一) 雞囉夜彌(四十二) 迦波唎迦訖唎擔(四十三) 毘陀夜闍瞋陀夜彌(四十四) 雞囉夜彌(四十五) 闍耶羯囉摩度羯囉(四十六) 薩婆囉他娑達那訖唎擔(四十七) 毘陀夜闍瞋陀夜彌(四十八) 雞囉夜彌(四十九) 赭咄囉婆耆儞訖唎擔(五十) 毘陀夜闍瞋陀夜彌(二百五十一) 雞囉夜彌(五十二) 毘唎羊訖唎知(五十三) 難陀雞沙囉伽拏般帝(五十四) 索醯夜訖唎擔(五十五) 毘陀夜闍瞋陀夜彌(五十六) 雞囉夜彌(五十七) 那揭那舍囉婆拏訖唎擔(五十八) 毘陀夜闍瞋陀夜彌(五十九) 雞囉夜彌(六十) 阿羅漢訖唎擔毘陀夜闍瞋陀夜彌(二百六十一) 雞囉夜彌(六十二) 毘多囉伽訖唎擔(六十三) 毘陀夜闍瞋陀夜彌(六十四) 雞囉夜彌跋闍囉波儞(六十五) 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 迦地般帝訖唎擔(六十七) 毘陀夜闍瞋陀夜彌(六十八) 雞囉夜彌(六十九) 囉叉罔(七十) 婆伽梵(二百七十一) 印兔那麼麼寫(七十二) 
第四会
婆伽梵(七十三) 薩怛多般怛囉(七十四) 南無粹都帝(七十五) 阿悉多那囉剌迦(七十六) 波囉婆悉普吒(七十七) 毘迦薩怛多鉢帝唎(七十八) 什佛囉什佛囉(七十九) 陀囉陀囉(八十) 頻陀囉頻陀囉瞋陀瞋陀(二百八十一) 虎(八十二) 虎(八十三) 泮吒(八十四) 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 娑訶(八十六) 醯醯泮(八十七) 阿牟迦耶泮(八十八) 阿波囉提訶多泮(八十九) 婆囉波囉陀泮(九十) 阿素囉毘陀囉波迦泮(二百九十一) 薩婆提鞞弊泮(九十二) 薩婆那伽弊泮(九十三) 薩婆藥叉弊泮(九十四) 薩婆乾闥婆弊泮(九十五) 薩婆補丹那弊泮(九十六) 迦吒補丹那弊泮(九十七) 薩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 薩婆突澁比訖瑟帝弊泮(九十九) 薩婆什婆唎弊泮(三百) 薩婆阿播悉摩弊泮(三百一) 薩婆舍囉婆拏弊泮(二) 薩婆地帝雞弊泮(三) 薩婆怛摩陀繼弊泮(四) 薩婆毘陀耶囉誓遮弊泮(五) 闍夜羯囉摩度羯囉(六) 薩婆羅他娑陀雞弊泮(七) 毘地夜遮唎弊泮(八) 者都囉縛耆儞弊泮(九) 跋闍囉俱摩唎(十) 毘陀夜囉誓弊泮(三百十一) 摩訶波囉丁羊乂耆唎弊泮(十二) 跋闍囉商羯囉夜(十三) 波囉丈耆囉闍耶泮(十四) 摩訶迦囉夜(十五) 摩訶末怛唎迦拏(十六) 南無娑羯唎多夜泮(十七) 毖瑟拏婢曳泮(十八) 勃囉訶牟尼曳泮(十九) 阿耆尼曳泮(二十) 摩訶羯唎曳泮(三百二十一) 羯囉檀遲曳泮(二十二) 蔑怛唎曳泮(二十三) 嘮怛唎曳泮(二十四) 遮文茶曳泮(二十五) 羯邏囉怛唎曳泮(二十六) 迦般唎曳泮(二十七) 阿地目質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 婆私儞曳泮(二十九) 演吉質(三十) 薩埵婆寫(三百三十一) 麼麼印兔那麼麼寫(三十二) 
第五会
突瑟吒質多(三十三) 阿末怛唎質多(三十四) 烏闍訶囉(三十五) 伽婆訶囉(三十六) 嚧地囉訶囉(三十七) 婆娑訶囉(三十八) 摩闍訶囉(三十九) 闍多訶囉(四十) 視毖多訶囉(三百四十一) 跋略夜訶囉(四十二) 乾陀訶囉(四十三) 布史波訶囉(四十四) 頗囉訶囉(四十五) 婆寫訶囉(四十六) 般波質多(四十七) 突瑟吒質多(四十八) 嘮陀囉質多(四十九) 藥叉揭囉訶(五十) 囉剎娑揭囉訶(三百五十一) 閉隸多揭囉訶(五十二) 毘舍遮揭囉訶(五十三) 部多揭囉訶(五十四) 鳩槃茶揭囉訶(五十五) 悉乾陀揭囉訶(五十六) 烏怛摩陀揭囉訶(五十七) 車夜揭囉訶(五十八) 阿播薩摩囉揭囉訶(五十九) 宅袪革茶耆尼揭囉訶(六十) 唎佛帝揭囉訶(三百六十一) 闍彌迦揭囉訶(六十二) 舍俱尼揭囉訶(六十三) 姥陀囉難地迦揭囉訶(六十四) 阿藍婆揭囉訶(六十五) 乾度波尼揭囉訶(六十六) 什伐囉堙迦醯迦(六十七) 墜帝藥迦(六十八) 怛隷帝藥迦(六十九) 者突託迦(七十) 昵提什伐囉毖釤摩什伐囉(三百七十一) 薄底迦(七十二) 鼻底迦(七十三) 室隷瑟蜜迦(七十四) 娑儞般帝迦(七十五) 薩婆什伐囉(七十六) 室嚧吉帝(七十七) 末陀鞞達嚧制劍(七十八) 阿綺嚧鉗(七十九) 目佉嚧鉗(八十) 羯唎突嚧鉗(三百八十一) 揭囉訶揭藍(八十二) 羯拏輸藍(八十三) 憚多輸藍(八十四) 迄唎夜輸藍(八十五) 末麼輸藍(八十六) 跋唎室婆輸藍(八十七) 毖栗瑟吒輸藍(八十八) 烏陀囉輸藍(八十九) 羯知輸藍(九十) 跋悉帝輸藍(三百九十一) 鄔嚧輸藍(九十二) 常伽輸藍(九十三) 喝悉多輸藍(九十四) 跋陀輸藍(九十五) 娑房盎伽般囉丈伽輸藍(九十六) 部多毖跢茶(九十七) 茶耆尼什婆囉(九十八) 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毘(九十九) 薩般嚧訶凌伽(四百) 輸沙怛囉婆那羯囉(四百一) 毘沙喻迦(二) 阿耆尼烏陀迦(三) 末囉鞞囉建跢囉(四) 阿迦囉蜜唎咄怛斂部迦(五) 地栗剌吒(六) 毖唎瑟質迦(七) 薩婆那俱囉(八) 肆引伽弊揭囉唎藥叉怛囉芻(九) 末囉視吠帝釤娑鞞釤(十) 悉怛多鉢怛囉(四百十一) 摩訶跋闍嚧瑟尼釤(十二) 摩訶般賴丈耆藍(十三) 夜波突陀舍喻闍那(十四) 辮怛隷拏(十五) 毘陀耶槃曇迦嚧彌(十六) 帝殊槃曇迦嚧彌(十七) 般囉毘陀槃曇迦嚧彌(十八) 跢姪他(十九) 唵(二十) 阿那隷(四百二十一) 毘舍提(二十二) 鞞囉跋闍囉陀唎(二十三) 槃陀槃陀儞(二十四) 跋闍囉謗尼泮(二十五) 虎都嚧甕泮(二十六) 莎婆訶(二十七)

此咒是密诠如来藏性。楞严经,是显诠如来藏性。自有众生当密诠入理者,自有众生当显诠入理者,若显若密,无非我佛三轮不思议化也。彼先梵天咒乱阿难性,一遇佛顶光咒,彼咒消灭。何啻解阿难结,亦使登伽即证三果。是以恶咒力如荧火,善咒光如千日,彼荧火遇一灯,尚不显耀,况千日乎。是故诵者功德难思,即大白伞盖荫覆众生故。鬼怪诸毒、九横八难,灾星恶梦,悉无所染。诸天诸神、常来拥护。五逆四重、皆得忏除。远诸魔障,终成佛道。凡有所求,随愿皆成。请看楞严第七卷。
 

大悲神咒
(出大藏能字函。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时,佛在补陀落迦山宝庄严道场,与诸三乘八部诸神俱。时观世音密放大光,照十方刹土皆作金色,合掌白佛,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令诸众生皆得安乐,除病延年,富饶益善,灭诸众罪,遂心希求。故佛许之。
菩萨云: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千光王静住如来,为吾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时我始住初地,一闻此咒,顿超八地。即发大愿。若能当来利益众生者,令我身生千手千眼,发是愿已,果皆具足。六种震动,诸佛放光来照我身、及无边界。
又愿云:若人诵咒五遍,能除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命终时,十方诸佛授手,往生净土。若诵此咒,堕三恶道者、不生诸佛国者、不得无量三昧辨才者、所求不果遂者、有此等过,不得称为大悲心陀罗尼。唯除不善心、不志诚、少有疑者,不即有验。若其十恶五逆谤法破戒、污净梵行、乃至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等诸重罪,一持此咒悉皆消灭。若遇种种恶难,诵此即得解脱。凡有所求,悉皆果遂。请看彼经,自知功德无极。
千手千眼者,手能持揭,表大行广博,以其遍持佛法普揭众生故。眼能照察,表悲智无涯,以其一一皆具五眼,圆鉴群机,与乐拔苦故。楞严云:由我初获妙妙闻性,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乃至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乃至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乃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至哉观音神力如是,所说心咒可容思议者哉。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唵,薩皤囉罰曳.數怛那怛寫.南無悉吉慄埵伊蒙阿唎耶.婆盧吉帝室佛囉愣馱婆.南無那囉謹墀.醯利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姪他.唵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囉摩囉,摩醯摩醯唎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摩訶罰闍耶帝.陀囉陀囉.地唎尼.室佛囉耶.遮囉遮囉.摩麼罰摩囉.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囉參佛囉舍利.罰沙罰參.佛囉舍耶.呼嚧呼嚧摩囉.呼嚧呼嚧醯利.娑囉娑囉,悉唎悉唎.蘇嚧蘇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彌帝唎夜.那囉謹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藝.室皤囉耶.娑婆訶.那囉謹墀.娑婆訶.摩囉那囉.娑婆訶.悉囉僧阿穆佉耶,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囉阿悉陀夜.娑婆訶.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那囉謹墀皤伽囉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囉夜.娑婆訶.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嚧吉帝.爍皤囉夜.娑婆訶.唵悉殿都.漫多囉.跋陀耶,娑婆訶.
(此咒八十四句中,那摩婆萨多五字,系云棲大师据古本大悲经增入。或有古本,于咒尾有金刚胜庄严娑婆诃。摩羯胜庄严娑婆诃。声闻胜庄严娑婆诃。唵跋闍囉室哩曳娑婆诃四句。并下十咒中,有唵齒臨一咒。俱华梵夹杂,或非金口,故并删之。)
观音菩萨说此咒已,天雨宝华,六种震动,诸佛欢喜,魔外恐怖。此会法众皆获果证,或得须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或得一地二地三四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现相大悲忏本中,将咒八十四句一一皆画神变之相,或佛、或菩萨、或二乘、或金刚、或梵释诸天、或忿怒、或慈悲、或圣或凡,种种形相不一,皆是自在观音大悲圣智化现,利益众生。而我人若能志心持诵,必验不虚。
 

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出大藏能字函)

如意心陀罗尼经,以观自在菩萨欲令众生随意所求,遂白于佛。佛即许之。菩萨曰:持明咒者,雨妙珍宝,犹如意树,生如意宝珠,众生所求,应念果遂。树,表本觉智。如意珠宝,表始觉智。陀罗尼,是所持之境。轮者有展转义、摧碎义,谓诵者秘密之法转于我心,摧碎我惑,而得境智一心,如意所求,说法利生,化道无穷。又智空境寂,即真谛。字字从此流出,如如意珠雨一切宝,即俗谛。真俗双亡而复双照,亡照同时,圆融无碍,即中谛。三谛圆妙。如意性宝自然明矣。
南無佛馱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南無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具大悲心者。怛侄他。唵。斫羯囉伐底。震多末尼。摩訶钵蹬謎。嚕嚕嚕嚕。底瑟吒。篅囉阿羯利。沙夜吽。發莎訶(此根本呪)。唵。钵蹋摩。震多末尼。篅攞吽(此大心呪)。唵跋喇陀。钵亶謎吽(此随心呪)。
尔时菩萨说此咒已,六种震动,凡魔宫殿皆悉焰起,即大惊怖,诸恶众生颠坠,受苦者生天,天雨宝华,及宝庄严,奏天伎乐,广陈供养。如来亦赞菩萨,或求现报,或禳灾星恶殃,或忏五逆重罪,或保诸病,水火风雨,王难盗贼、冤鬼恶梦,兵戈恶兽、种种诸难。但一心受持此咒,皆得应念消灭。至命终时,即见弥陀观音,往生净土。
 

消灾吉祥神咒
(出藏之字函。消灾吉祥经)

经曰:佛在净居天告诸宿曜游空天众、二十八宿、十二宫神等。我今说娑罗王如来,所说炽盛光大威德陀罗尼、除灾难法。帝都国界,五星凌逼,罗睺彗孛、妖星照临,及人所属本命宫宿诸星宿位,或临帝座,及于分野,作诸障难。当立道场,依法克期,念此咒一百八遍,灾障即除。
曩谟三满哆。母馱喃。阿钵囉底。賀多舍。娑曩喃。怛姪他。唵。佉佉。佉呬。佉呬。吽吽。入嚩囉。入嚩囉。钵囉入嚩囉。钵囉入嚩囉。底瑟姹。底瑟姹。瑟致哩。瑟致哩。娑發吒。娑發吒。扇底迦。室哩曳。娑嚩訶。
灾从心招,还从心消。夙业所感,诸苦集身,曰灾。业障清净,事庆于心,曰吉祥。持此咒者,当具三观心,以空观消灾,假观会吉祥事,空假俱是一念,灾消吉至,同名法界,斯即中观。迷则吉即灾也。悟则灾即吉也。亦可约四教六即,思之可得。
 

功德宝山神咒
(此译莫详所出。又大藏说字函。密咒圆因往生集。
有此咒,名功德山陀罗尼。但译音异。期咒实同)

《密呪圓因往生集》(甘泉師子峯誘生寺出家承旨沙門智廣編集)引大集經云:若人誦此呪一遍。如禮大佛名經四萬五千四百遍。又如轉大藏經六十萬五千四百遍。造罪過十剎土,入阿鼻大地獄,(受罪劫盡更生,念此呪一遍,其罪皆得消滅不入地獄。)命終決定往生西方世界,得見阿彌陀佛,上品上生。(按大藏诸大集部未见。或别有大集经。未入藏者。未可知也。)
南無佛馱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唵悉帝護嚕嚕。悉都嚕。只利波。吉利婆。悉達哩。布嚕哩。娑婆訶。
工夫精勤曰功,功有所验曰德。志心诵者,功具三观,果显三德。如摩尼宝珠,体是圆净,法身德也。光徹表里,般若德也。如山产物,解脱德也。即咒即心俱是三德。山能产宝,心能现物,法性之山,功德圆具。持此咒者,性宝财物,随愿所求。
 

佛母准提神咒
(出藏莫字函。准提经。)

稽首皈依蘇悉帝 头面頂禮七俱胝
我今稱贊大準提 唯願慈悲垂加護
此龙树菩萨开咒偈也。初句皈依法宝,二句皈佛宝,三句皈僧宝,四句愿求加护。梵语苏悉地,此云善圆成,谓善能圆满一切愿心,善能成就一切事理也。头面顶,是能礼之人。七俱胝,是所礼之佛。梵语俱胝,此云百亿,谓准提佛母,与七百亿佛围绕也。梵语准提,或云尊那,或云尊弥,翻施为,谓宏誓住理,大智断惑,具诸因行施为故;又翻成就,谓从空出假,成就寂灭故。皈依、惟愿,即意业。头面顶,即身业。称赞即口业。若诵咒者,三业相应,一心莹净,而我智愿,与圣之智愿相应,则准提慈悲心,全摄我之身心,故曰垂加护。母者,法为诸佛所师,实智为母,权智为父,可见七俱胝佛,皆以准提三昧而证菩提,一切众生亦当持之。
准提经,如来在祇园,为四众八部围绕,世尊愍念末法薄福恶业众生,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
南無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姪他。唵。折戾主戾準提娑婆訶。
佛言,持此咒满九十万遍,能灭十恶五逆四重诸罪,乃至俗家不拣净秽,但志心诵,即增福寿消诸灾病。诵满四十九日,菩萨令二圣常随其人,或求智慧,或拒诸难,或求神通,或求无上菩提,但依法立坛,诵满一百万遍,便得往诣十方净土,历事诸佛,普闻妙法,得证菩提。
 

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
(出藏力字函。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经云:世尊愍念未来世中,一切短命众生,欲令增其寿命,得大利益。告大智慧妙吉祥菩萨言:阎浮中人,寿命百岁,于中多有造诸恶业,而复中夭,若得见此咒者,或写或供,读诵受持,复增寿命满于百岁,当来速证无上菩提。
唵。捺摩巴葛瓦帝。阿巴囉密沓。阿優哩阿納。蘇必你。實執沓。牒左囉宰也。怛塔哿達也。阿囉訶帝。三樂三不達也。怛你也塔。唵。薩哩巴。桑斯葛哩。叭哩述沓。達囉馬帝。哿哿捺。桑馬兀哿帝。莎巴瓦。比述帝。馬喝捺也。叭哩瓦哩娑喝。
此咒与藏中字句多有不合,或时译师有异。
 

藥師灌頂真言
(出惟字函,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药师经:释迦如来告曼殊室利云,时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灭一切众生苦恼,既入定已,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说大陀罗尼。
南谟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噜薛琉璃。钵喇婆。喝囉闍也。怛他揭多也。阿囉喝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没揭帝莎訶。
光中说咒已,遍地震动。又放光明,一切众生诸苦皆除,若有诸病,但当一心咒于净水一百八遍,饮之,诸病悉除。终身受持,无病延年。命终生净琉璃世界。
灌顶者,咒从佛顶光说故。众生若能三业相应,净心持诵者,佛光即来灌行人顶门。
 

觀音靈感真言
(未详所出)

唵。嘛呢叭吽。麻曷倪牙納。積都特巴達。積特些納。微達哩葛。薩而翰而塔。卜哩悉塔葛。納補囉納。納卜哩。丢忒班納。麻嚧吉。說囉耶娑訶。
观音,悲心最切,度生最普,若持诵者,菩萨大悲随念赴感,望勿疑诸。
 

七佛滅罪真言
(出藏信字函。大方等陀罗尼经。)

文殊师利菩萨,愍念末法比丘毁四重戒、及比丘尼犯八重戒,所犯重罪云何忏悔,请佛开示。尔时如来即说此咒,乃过去七佛所说。是咒能灭四重五逆诸罪,获福无量。
离婆离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囉帝。毗黎你帝。摩訶伽帝。真陵乾帝。娑婆诃。
四重五逆,非无生忏,焉能灭罪。咒乃七佛称性所说,行人诵之,念念亦称妙性,得无生理,如斯灭罪,犹汤烊雪。
 

往生淨土神呪
(出藏真字函。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经。)

亦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传云:刘宋元嘉末年,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唎哆。毗迦蘭帝。阿彌唎哆。毗迦蘭多。伽彌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訶。
述闻云:明僧宗本净土行法曰,此咒须持二十一遍方合经意。不思议神力传云:持咒之法,净身漱口然香,佛前胡跪合掌,朝夕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法等罪。若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令冤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稳。临终任运往生。若数满二十万遍,即感得菩提芽生。若至三十万遍,即面见阿弥陀佛。又诸本句读稍异,今依古本故十四句也。
 

善女天咒
(误作善天女。出藏化字函。金光明经。)

经载,北方毗沙门天王有城,名阿尼曼陀。其城有园,名功德华光。此园中有最胜园,名经幢。七宝极妙,是我常止住处,我即功德天,又名善女天。
经明,功德天为成就受持金光明者所须资生之物而说也。
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南無室利。摩訶提鼻耶。怛你也他。波利富樓那。遮利三曼陀。達舍尼。摩訶毗訶羅伽帝。三曼陀。毗尼伽帝。摩訶迦利野。波禰。波囉。波禰。薩利嚩栗他。三曼陀。修钵犂帝。富隸那。阿利那。達摩帝。摩訶毗鼓畢帝。摩訶彌勒帝。婁簸僧祗帝。醯帝簁。僧祗醯帝。三曼陀。阿他阿。婆羅尼。
经云,若诸众生闻说此咒受持读诵,香华供养者,凡有所须金银珍宝,牛羊五谷,一切诸物皆得具足。

 

重订二课合解卷第二
天台山观月子兴慈 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述解

夫心经者,万法之根源,大部之精要,其义高远,无人能到,菩萨大智,深观自在,自证证人,故说此经。然欲释经,当先解题,解题之法,今遵天台而立五重玄义: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辨用、五判教。
一此经以单法为名。梵语般若,此云智慧,义有三种:一实相般若,无相不相名为实相,谓无生死涅槃及诸法等相,无相亦无,是名真实般若体相;二观照般若,以智慧之心,照了实相之理,智明理显,破迷惑而显三德妙心故;三文字般若,亦名方便般若,以理无形而绝言思,必须依文解义,由义显理,渐得义解俱忘,文字性空,是为实相,如得鱼兔,筌蹄俱掷。盖初学非方便,难入其门。文字义趣,是方便之境。解,是方便之智,舍此奚能得实相哉。
问:方便般若,与观照般若何异?答:亦异亦同,方便依文义而解,乃分别智分别事境,即权智也。观照依实相而观,乃无分别智,直照理境,即实智也。此为亦异。虽权智对事,别无实外之权,虽实智照理,亦无权外之实,即实即权,其体无二,此为亦同。如文中照见,是观照。五蕴空,诸法空相,是实相。度一切苦厄,是方便。又实相,即法身德。观照,即般若德。文字方便,即解脱德。三一不二,唯吾人介尔一心所具也。梵语波罗蜜,此云彼岸到,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智慧为船筏。文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而五蕴,是生死。照见,是船筏。皆空,是到彼岸。谓行既深,即证寂灭之彼岸矣。当知此空,一空一切空,三谛圆融之空,全赖观照之功,而入波罗蜜门之真空也。心者,圣凡之主,善恶之源,约之有草木心、有缘虑心、有真如心、有积聚精要心,草木不能缘虑,但有生长义,似说名心故。缘虚心,亦名虑知心,即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具九界之缘虑,而现前之心。若缘上品十恶为虑,是地狱心;缘中品十恶为虑,是畜生心;缘下品十恶为虑,是饿鬼心;缘下品十善为虑,是修罗心;缘中品十善为虑,是人道心;缘上品十善为虑,是天道心;缘遍空寂灭为虑,是声闻心;缘因缘性空为虑,是缘觉心;缘六度齐修为虑,是菩萨心;缘法界无碍,自他平等,清净妙明为虑,是佛真如心,唯佛真如心,是究竟无分别智也。华严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楞严云:万法所生,唯心所现。然法性圆明,本无世界众生,因于圆明体上不觉故,一念妄动,遂有十界圣凡之别,众生不肯当念觉照,则念逐境生,心因杂乱,何有已时。当知前念虽起,只消后念返觉,念无自体,体既非有,念从何来,一念觉一念,念念追觉、追至山穷水尽,自然得个消息,从此重振家风,浩浩荡荡,纤毫不立,无拘无累,何处而非自在,何处而非诸法空相,如是,则触处皆心经明矣。又为之歌曰:此家风,天地空,生死去来有何蹝,遥空月落波心里,佛与众生一性中。言积聚精要心者,谓此经乃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要也。以心为标题者,直欲众生,转妄心为般若之真心,若依般若,九界妄心即是佛界清净真如,所谓心经一卷,成佛有余是也。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上契诸佛之心,下契众生之机,又经者训法训常故,十界同遵曰法,三世不易曰常,略释名竟。
二此经以实相般若为体。义如前释。即经中诸空字,诸无字,不生等六不字,皆是此经之体。体即般若,本来昭昭,不假修得,无欠无余,故以般若言之。今经独显空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纤毫不染,言思不及,故名实相。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以此经、专在掃踨绝跡,方名清净如如。
三此经以观照般若为宗。亦如前释,即经中观与照见,及依般若依字,皆此经正宗,宗者宗要,宗趣也。良由真空之理,无相无名,非言思可及,必要无分别智,方能照之。又实相,是如如理。观照,是如如智。智外无如,如外无智,即智即如,即如即智,能所双绝,对待斯忘,绝忘俱非,即真宗而显真体也。
四此经以方便般若为用。方便即权智,菩萨以权巧方便度生故。即经中度一切苦厄,及能除一切苦等,皆此经力用也。又文字般若为用者,以文从实相流出,今依文起观,远观实相而得力用故。
五此经以大乘熟酥为教相。圣人被下之言曰教,分五时八教曰相。佛初成道,终至涅槃,有五时说法。第一华严时,如乳;二阿含时,如酪;三方等时,如生酥;四般若时,如熟酥;五法华涅槃时,如醍醐。今居第四时,乃融通诸法,淘汰执情故。然有共、不共,二般若。今经大乘极妙,是不共般若。又般若时,于四教中不说藏教,但带通别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前三时小机,至此慕大转胜,心渐通泰、如生酥变熟酥也。略述五重玄义竟。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唐、李姓,讳渊,字叔德,仕隋、受恭帝禅而有天下,都长安,国号曰唐。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深通三藏之法,为人师范、故曰三藏法师。师,本名袆,讳玄奘,汉太邱陈仲弓之后,子孙徙河南,洛州缑氏焉。少罹窮酷,早通三学,年十五,与兄长捷法师住长安庄严寺,道基之门,席中僉号英雄,因有西求圣典之志。时年二十九,遂厉然独举,诣阙表陈,有司不为通引,顿迹京輦,广就诸番,遍学书语。会贞观三年,京师灾,勅诸道俗,随豐四出,遂往西域,至罽宾国,道多虎豹,险不可过,不知为计,闭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危身独坐,莫知由来,奘乃拜恳,僧即口授心经令诵,遂得山川平易,怪物潜踨。既至印土,戒日王为设论座,一十八国无与抗衡,遍游五印,请诸梵本,以贞观十九年还京,勅住宏福寺,及玉华宫,翻译经藏,成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此经凡有五译:一罗什译,名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二奘师译,即今本是;三般若利言译,名与今同;四宋法月译,名普遍藏般若波罗密多经;五施护译,名佛说圣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自来传诵,皆崇奘本。
今本首无五事证信,月利等三本,具有序、正、流通,彼言佛在灵鹫山,与千二百五十人,并诸菩萨等俱。时佛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昧。闻者无從,故尊者舍利弗,启问观自在菩萨而说此经。宋本又云,观自在菩萨说此经毕,佛从三昧起,赞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今文從简,故略之。然大品中有一段,与今大同,龙树有释,须者往检。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经家敍起,略敍三般若义。自在与空,是实相般若;观及照见,是观照般若;行深度苦等,是方便般若。
观自在,即观世音。因舍利弗,啓请菩萨,故说此经。观者,观照也。自在者,真如实相之理也。真如无为,不堕诸数,离罣礙相,离生死相,离烦恼相,离有无戏论一切颠倒,及涅槃等相,丝毫无累,故曰自在。又观是能观之智,自在是所观之境。智则灵明不昧,寂而常照,如日普辉而无拣择,三际洞晰,十方无遗故。境即真如实性,照而常寂,亘古不变,始终如如,湛然清净,遍周法界故。即智即境,随缘不变。即境即智,不变随缘。菩萨见五蕴空,一空一切空,妙空自在,是为照理。起同体大悲,随机救度一切众生苦厄,使得自在,是为照机。以众生与菩萨无二自在,不过先觉觉后觉,后觉转同先觉也。又照理即鉴机,鉴机即照理,照理鉴机,功行既深,自他俱得自在菩提,是名菩萨行。又菩萨所行,必修六度,自度度人故,般若即智慧,有本觉智、始觉智。(众生本具真明,不假修得者是本觉。现前一念能返照之心而起修者是始觉。)众生虽具本觉,无始觉故,本觉全迷。二乘始觉虽有,本觉犹昧。菩萨二觉相照,正历历时。如来则始本合一,圆照而寂,寂而圆照。今大士功行既深,二智皎然,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为菩提。涅槃是理,菩提是智,理智泯融,则何处而非彼岸耶。
照见者,照为三智。见为五眼。谓空观智行既深,断见思惑,显一切智,而慧眼明,见诸法即真谛理之彼岸;假观智行既深,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而法眼明,见诸法即俗谛理之彼岸;中观智行既深,断无明惑,显一切种智,佛眼圆明,见诸法即中谛圆妙绝待之彼岸。然肉眼天眼清净,不待言矣。
五蕴者,一色蕴,谓各自根身为内色,大地器界为外色。受想行识,见下。前一是色,后四属心。蕴者,旧翻是曰阴,谓蕴积五众,阴覆真空实相故。然菩萨见五蕴虚幻不实,犹如水月空花,其体本空,空即真如,以空故能起妙用,度世出世间一切众生之苦厄。若不空者则壅滞,岂能应化度苦哉。
上序菩萨自利利他功用广大竟。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下至三藐三菩提,广说三般若义也。初色不下,至无智亦无得,别显实相般若义。次以无所得故,至三藐三菩提,别显观照方便二般若义。
今初义中色不下,至受想行识,明五蕴空。良由众生心对色时,众生取著,遂有九界根身器界妄生,殊不知真空性中本无心相,亦无色相,元唯净躶躶、光灑灑的一段清净真如,何有五蕴,所谓万里无云万里天是也。既有无始一念,则九界五蕴瞥尔妄生,古云一念才动白云万里,正斯谓也。
色,谓九界根身器界,即五根六尘。空,谓真空妙性,即法界大总相法门之体。盖色法唯是一心所现,离心无体,六道众生执为实色。二乘离色犹滞偏空。菩萨悟色空不异。唯佛与佛,融尽法界色心。经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循众生之心应所知量而已。故执之则尘尘隔礙,融之则色色圆通。幽溪云:色即是空,此遍法界而无非真空;空即是色,此穷法界而无非妙有是也。若众生妄执五蕴为有法,故以色不异空句破之。二乘离色滞空,故以空不异色句破之。权乘菩萨耽著二边,或住但中,故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句化之。盖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非妙何能相即。述闻云:色即是空色非有,空即是色空非无,非有非无,当体自绝,不离二边即显中道。大哉圆融,可得思议者乎。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四蕴,例如色蕴之法破之。谓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三,亦复如是。受者、五根对五尘时,即有五识领纳尘故。想者、第六意识取五尘之相貌,如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故。行者、第七识恒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念念不停故。识者、第八识任运了别诸识性境,不带名言,即现量也。识是心王,受想行是心所,心王心所对境必相应起故。然五蕴皆真如自证体上之幻法,当知蕴不异空,空不异蕴,蕴即是空,空即是蕴。复知迷蕴如水结为冰,悟蕴如冰还成水。水喻真空,冰喻五蕴。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明诸法空相性绝对待也。诸法即五蕴,及下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等法。盖真空性中了无诸法可得,以迷故似有,故曰空相。既无诸法,当体不生,生既不生,灭亦无灭,故曰不生不灭。九界众生常迷不觉,妄想为垢,其性丝毫不循虚妄,故曰不垢。佛界常觉不迷,证清净体,全具九界作用,故曰不净。以其生佛同体,互具十界,无欠无余,同一圆满,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故也。此六不字,即显当人绝待心体。所以悟之、处处咸是、处处自在,所谓万里青天孤迥迥、一江明月普辉輝。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此结蕴空也。五蕴诸法,皆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既悟真性,则因缘自空。傅大士云:信得自心本来清净,具有般若真性,坚固常存,非幻非虚,不生不灭,谓之实相。
举十界依报(即十界住处,及所用之物,为身所依故。)正报(即十界圣凡之身也。)唯有色心二字,包括殆尽。诸佛悟之,则色心无礙、众生迷之,则色心有隔。迷心则愚心(谓昏沈散乱、执而不化,闻而不悟,或计心断常等,皆不悟心本空寂故。),迷色则著色(谓于五尘等诸事而生贪爱,不知幻化,终日追求故。),故佛特开四句,消彼群迷。一为迷心多、迷色少者,说五阴开心合色之法;二为迷色多,迷心少者说十二入开色合心之法;三为俱迷者,说十八界色心俱开之法;四为俱不迷者,唯说色心,即得融通无礙矣。
五蕴 合色开心 合色 为一 色 人身五根为内色、世界六尘为外色 色法 迷色少故不开 今别约五六七八识者,各识对境,行相胜故,实则八个识各有受想行识,旧译曰阴,新译曰蕴,谓蕴积五众,阴蔽真性故。
开心 为四 受 领纳名受,眼等五识,领外现前五尘、实则八识各有受。 心法 迷心多故须开
想 于境取像,施设名言曰想,第六识分别三世法尘,想诸造作心念,实则八识各有想。
行 迁流造作名行,第七识无始来执我不停,实则五十一心所、除受想二、并二十四不相应,共七十三法皆行阴。
识 了别名识,第八识了三类诸法性境,实则眼等七识皆识阴。
  楞严经,色阴,以坚固妄想为本。受阴,以虚明妄想为本。想阴,以融通妄想为本。行阴,以幽阴妄想为本。识阴,以虚无微细精想为本。妄想无体,迷真故有,真亦本空,妄无所從,当体即真空妙性也。
  今依集注,五阴配八识甚便,楞严阴魔义亦如是,若据唯识,八识心王统指识阴,八识各有受想二阴为心所,余四十九心所,俱行阴摄 ,各有义故,勿作为难。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此明十二入空也。上句六根空。下句六尘空。六根六尘,皆是真空性上所现之幻法,既悟幻法无性,当体即清净真性。

 



根有入尘之习,尘有入根之染,故皆名入。初果断的见惑烦恼,念念预入圣流,虽有根,对而不染。金刚经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圆教即初信位,明了根尘,无非中道圆空妙性故。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此明十八界空也。根尘无体,识性元空,即是妙性。


 


问:唯有真空,无蕴处界,安能起用?答: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是以根根互遍,圆该法界,尘尘容纳,十方根尘,皆自性中普光明智,色心无礙,大用现前。只因众生执著,不得不破,所以万缘放下又放下,无放下处又放下,正似悬崖撒手,十方虚空,尽是妙用无礙,拈起一毫,无非妙性融通。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明十二因缘空也。缘觉从此悟道故。感果名因,助因名缘。又因为能生之种,缘为所生之境。
无明者,惑道也,由一念妄动,迷真空妙性,而无智慧之明,名为无明。行即过去所造善恶之业即业道也,由惑造业,故曰无明缘行。
识者,了别随业所现之境,起倒觉而托胎,故曰行缘识。
名色者,识既托胎,有命煖识三,识心为名,胚胎为色,故曰识缘名色。
六入者,既有名色,六入具足,故曰名色缘六入。
触者,出胎初孩,根但触尘未能分别,故曰六入缘触。
受者,五六岁至十二三,由触故,领纳前尘但作嬉戏,故曰触缘受。
从识至受五支,是身苦果,即苦道也。
爱者,十四五至十八九,由受故,即生爱染,故曰受缘爱。
取者,二十岁已,由爱故,周遍追求,故曰爱缘取。
此二支,属惑道也。
有者,由取故,有三界因,故曰取缘有。此一支亦业道也。
生者,有善恶因,感后世生,故曰有缘生。
老死者,有生即有变坏,故曰生缘老死。
此二支属苦道也。
唯惑、业、苦,三道流转生死,为生灭门。若能逆观生死苦境,以有为因,有以取为因,取以爱为因,爱以受为因,受以触为因,触以六入为因,六入以名色为因,名色以识为因,识以行为因,行以无明为因,无明无体,以真空妙性为体,真性尚如虚空,则无明从何而起,既无所起,岂非当体即真空之妙性,此还灭门也。

十二因缘 过去二支因 无明
一念妄动障蔽真性

  从惑造业
  烦恼道 即惑
行 因妄动故业行不停

现在五支果 识 业种发识对境了别
 
名色 识心是名、五根是色

六入 六根具足随入尘境 苦道 即果
 
触 根尘初遇名之为触

受 根尘触时妍醜俱受
 
现在三支因 爱 由领受故生爱恶想

取 由爱染故周遍追求

有 由追求故即有因果 业道  

未来二支果 生 有业因故招后世生

老死 有生则有老病死苦
由业感果


偈曰: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七支同名一苦道。
亦名十二有支,亦名十二重城,亦名十二荆棘,亦名十二连环。又有三世、二世,一念等因缘之别。若能随断一支,余支当下冰消,因断无种子,缘断无助境,应念化为无上知觉,则何处得非自在哉。

無苦集滅道。
此明四谛空也。声闻修此成罗汉果。苦,谓三苦、八苦、一百八苦、无量诸苦。集,谓三惑烦恼。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道,谓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灭,谓灭生死之有,证涅槃之性。道是出世因,灭是出世果。若悟真空,则五蕴六入皆如,无苦可离。尘劳本清净,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唯是妙明真性耳。

 

 


四谛
因果 苦
 
因  
念念起妄想烦恼,则恶业积集  
苦集,是世间因果。道灭,是出世因果。皆以前果后因而立者,欲人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
集   果  
世世受生老病死,以有身则苦  


  因  
时时修戒定慧行,则必增大道  
道   果  
行满道极成佛,则诸苦永灭  

谛者,审也,理也,谓审察苦果,当断集因,断集之法,必应修道,道满则生死烦恼永灭。凡夫有谛理而不审,二乘虽审但证偏真理性,菩萨审谛融通尚未圆极,佛则智无不审理无不圆。
無智亦無得。
此明智得俱亡也。然智为破惑而用,兵为荡寇而设,妙性天然,实无迷悟,灵明本徹,智何所用,如天下既治,兵不復用,故曰无智。既是性源清净,不假修得,若有丝毫可得,即是虚妄,故曰无得。古云大徹悟时了无一法可得是也。明实相般若竟。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此至三藐三菩提,明观照方便二般若义。此三句,别明观照般若。初句,承上起下。妙性清净,一尘无染,故无所得。以无所得故,便是菩提萨埵。依,即观照。以其能依般若智而照,即至菩提彼岸矣。菩提萨埵,翻大道心众生,即菩萨自利利他之称也。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此明方便般若得究竟也。上故字亦可起此心无罣礙句,谓能依般若起观照故,便得心无罣礙。以无罣礙故,便无恐怖颠倒梦想。岂非空间涅槃耶。真空性中无业可缚,当体解脱,故无罣礙。真性无苦是大安乐,当体法身,故无恐怖。真性无惑,远离八倒,当体般若,故无颠倒梦想。既无惑业苦三,当体究竟寂灭,即名三德涅槃。涅槃,翻寂灭。又翻灭度。又翻圆寂。皆言究竟法性不生不灭故。上二节明菩萨依此得究竟大涅槃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诸佛依此成无上正觉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是约竖论。诸佛者,统括十方三世诸佛,是约横论。非唯菩萨依此而证,然诸佛亦依此而成三藐三菩提。故大论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依字是观照,得句是证佛果也。阿耨多罗,翻无上。三藐,翻正等。三菩提,翻正觉。高不可极,曰无上。不偏不邪,曰正。十界同体,曰等。异凡外之邪见,曰正觉。圆极佛果,自在菩提,故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以咒名结经也。咒名陀罗尼,此翻总持。今经又名咒者,以其总摄大藏显密诸教,罄无不尽故。充遍法界,曰大。灵验不测,曰神。诅恶成善,曰咒。诵此大神咒者,能破魔障故。智慧圆照,曰大明咒,能灭痴暗故。高无所上,曰无上咒,直显真如故。寂照双融,等无可等,曰无等等咒。又外道天仙亦有咒术,能知他心,或能飞变,或能住寿,今般若咒超彼无量无边,譬喻所不能及,故曰无等等。又什师译本中,无大神咒句。然四句若作一句理会,即与真空之性妙契矣。能除一切苦者,结歎般若功用广大,谓能除九界生死之若故。真实不虚者,此经字字從真空妙心流出,则何虚之有。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此正说般若咒,以明即显即密,功用难思也。当知此经,是六百卷大部般若之心。而如来一代时教无不以般若为心,众生若非般若之心,岂能入波罗密门哉,思之思之。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此一切般若部之总题也。以功用难思,故结而诵之,如昔帝释被修罗战败,上告梵天王,王勅诵此句,释诵之,刀兵自空而下骤如雨点,修罗肢节皆伤,逃潜无地。呜呼般若之功可不信欤。

回向
(此标题为制作电子版时所加)

上來現前清淨眾。諷誦楞嚴秘密(秘密、诸品)呪。
此半偈,结上起下也。精修梵行,曰清净。六和同聚,曰众。背文曰讽。以声接之曰诵。六和者: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具此六和即名为僧。
回向三寶眾龍天。守護伽藍諸聖眾。
此下十句偈,承上功德,回向十界也。回向二字直贯下十句偈,气不可断。
今二句,回向三宝诸神。三宝,详忏悔文。龙天,总摄八部。伽蓝,详祝赞文。天龙伽蓝等神皆多菩萨权现,故称圣众。今回向三宝,原求加被。回向诸神,祈其拥护三宝也。
三途八難具離苦。四恩三有盡沾恩。
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
此四句,回向法界有情幽显普益也。三途八难,详怡山文。
四恩有三:一谓天地盖载恩,日月照临恩、皇王水土恩、父母养育恩,此世间四恩也。次正法念经云:一父、二母、三如来大师、四说法师。此世间出世间四恩也。三心地品云:一父母、二众生、以互为父母及成我者,三国王、四三宝、此广该世出世间四恩也。其说虽多,必当尽心平等普报。
三有即三界,有善恶因果,著相不忘,故曰有。沾,润也,受也。国界者,远约大千、沙界,近约五洲,九洲。(五大洲者:一亚细亚洲、二区罗巴洲、三亚非利加洲、四亚墨利加洲、五澳削尼亚洲,此即南瞻部洲、不过随世权说,而此五洲,焉能尽该南洲。九洲,详在祝赞文中)兵,戎器也,昔蚩尤以金作五兵:一弓、二殳、三矛、四戎、五戟是也。革、甲也。又革车即兵车也。天下乱时兵革锋起,明君治世国界安宁,愿同尧舜之世,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兵革永销,庶民乐业。今以讽诵之功,回向法界群生,普沾无为之乐。
大眾熏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
此二句偈,愿同修者俱得胜进也。熏修,熏炼修治也。希求望也。
胜进有二义:一按位次进,谓渐修人,依五十五位次第而进,是大乘钝根;二超次而进,即胜进也,谓顿修人,五十五位越次而进,是大乘利根。又从凡位,顿超初地,乃至十地。或从初地,顿超十地。如观音,闻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咒,从初地顿超八地是也。
又别教初地以前,皆属缘修,不名胜进,以缘历事境而修故。若登初地则属真修,乃名胜进,以真见法性,念念任运而进,不假作意故。
圆教初住以前,皆属缘修。初住以去,则属真修,即名胜进。又别初地,圆初住以去,或超或次,皆名胜进。
十地者: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燄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不历僧祇获法身,故曰顿超。心言直故,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故曰无难事。
三門清淨絕非虞。檀信皈依增福慧。
此祈合寺平安、檀那获益也。
三门者,三解脱门也:一空门,观诸法无我我所;二无相门,无男女一异等相可得;三无愿门,观一切法,无相无所作,亦无所愿。非虞者,不测之祸也。檀、具云檀那,华言曰施,又云檀越者,华梵兼举也。若行布施能越贫穷故。凡护三宝者,及皈依受戒者,皆承回向之功,而增正福正慧也。
以上三偈,乃宋真歇清了禅师所作也。师生蜀、绵州雍氏之,嗣丹霞淳禅师、后绍兴二十一年、诏住杭州皋亭山新寺。
 

极乐世界图
(此标题为制作电子版时所加)

 


弥陀经科判
(此标题为制作电子版时由录入者所加)

弥陀经大文分三
初序
分二 初通序二 初举五事证信  
二引大众同闻  
二别序  
二正宗
分二 初总释极乐名义  
二别释依正愿行四 初广陈依正以起信二 初释依报庄严五 初栏網行树妙
二池阁莲华妙
三华乐伸供妙
四化禽说法妙
五风树叶韵妙
二释正报庄严二 初释主
二释伴
二特劝求生以发愿    
三劝持名号以立行  
四结上重劝以发愿  
三流通
分四 初引六方同赞以劝信二 初正引六方同赞  
二徵释本经名题  
二示三际求生以发愿  
三陈互赞难事以劝行  
四法众闻已欢喜礼退  

 

重订二课合解卷第三
天台山观月子兴慈 述
佛说阿弥陀经蒙解
夫小乘者,不信他方净土。禅宗者,有斥念佛求生。斯皆膚学,承涎食唾以为甘美,不知有珍馔故也。设使饱禅学者则不敢有违于斯,如永明、楚石等诸大宗师,导人皆以净土,所说咸契教典。盖以大藏中诸大乘部,皆有兼赞极乐以为捷径故。若乃专谈净土者,即大本观经,及此小本等义,皆普摄三根、犹如海纳百川、至若求方便中最方便,捷径中又捷径者,唯此小本耳。其文虽约,词句丰满,义该大本观经之广,理具大藏诸部之玄,如大造中普含万象。故自晉庐山肇初,迄今历千数百年而解脱者,无出此经。是以古师注疏甚众,如海东疏、幽溪圆中钞、云棲疏钞、灵峰要解等,皆犹日丽中天,普辉大地者也,智者当究。然而初机则未免扞格,故不惮烦,重述蒙解,以作升堂之基础,岂曰全无小补哉。将释此经,先立五重玄义以释名题。
一此经单人为名。名者题也,题有二种:一名佛说阿弥陀经;一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今但略释初名也。佛,是娑婆教主,为能说极果之人。阿弥陀,是极乐教主,为所说极果之人。言极果者,烦恼生死断尽,菩提涅槃圆成,万德融具,三身普化,位极无上,号之为佛。然则释迦弥陀,既同极果,何须以此赞彼而说此经耶?良由娑婆秽恶,则依报正报,皆是妄想惑业所感,幻起无穷生死,旅泊三界,无恃无怙,虽释迦出世,不过一期称机摄化,无缘绝闻。若言极乐净土,则依正庄严,皆是心具功德所现,弥陀林鸟,说法无间,众生闻者,三根皆获增道损生,疾得菩提。是故此经,何祇释迦高赞,实为诸佛同赓,无非提醒吾人,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急发勇猛心而求生也。梵语阿弥陀,此翻无量光,文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又翻无量寿,文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光则称性周遍法界故,寿则称性永无生灭故,要之智慧、神通、依正、机教,一一皆称无量焉。然则吾人念佛时,句句分明,与佛相应,即光义。句句无间,一心不乱,即寿义。光即如如之智,寿即如如之理,智照于理,理明智显,理智一如,光寿不二,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念念照徹,如斯念佛,则光寿岂非显于自心哉。然有六即分位不同:以众生现前之心,光寿虽具,迷而不觉,只称理即光寿;闻解净土佛号,是名字即光寿;既闻信解,执持名号,是观行即光寿;烦恼粗垢先落,是相似即光寿;无明分破,显自性佛,是分证即光寿;无明破尽理智圆极,是究竟即光寿。弥陀即为究竟之人,则光寿普被无尽,若欲求脱者,舍此岂易易哉。
二此经实相为体。体者理也,经无其理,安能契佛契机,则同世俗小说。实相者,吾人现前之心,无形无相,非生非灭,且能虚明鉴象丝毫无遗,然生灭者,皆是心中妄想虚影耳。其实相之心,终日在妄 ,终日恒真,闻声见色,举止动步,皆悉分明了徹,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若一念才分,即随境去,则生死无穷矣。是故如来,已证实相,仍自实相慈悲心中流出此经,句句是实,言言显理,令念佛者,念念无非证此唯心自性实相而已。
三此经信愿持名为宗。宗者宗要也,文云:当信是称赞,劝信也。又云:应当发愿 ,劝愿也。又云:执持名号,劝行也。要解云:非信不足啓愿,非愿不足道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此三,为求净土之资 ,如鼎三足,缺一不立。信者,信自他因果事理之六,相因而成净土。愿者,愿舍娑婆而欣极乐。行者,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言信自,则知自心竖穷横遍,清净本然,今被无明所惑,不能了徹,若能即念弥陀,决显自性唯心佛土。信他,则知释尊说经不诳,诸佛长舌不虚,弥陀真实宏愿,但众生能依信起愿,决定有生。信因,则定散二种念佛,皆成佛种。信果,则定散二善,兼愿具足,定到莲台。信事,则十万亿土外,必有极乐可求,不同庄生寓言,以事由理成故。信理,则尽空法界唯自心现,况止十万亿土之遥,以理由事显故。净名云:心净国土净,心秽世界秽。净土则享无生乐,秽土则受生死苦。是故吾人切当发愿,愿舍秽而取净,起妙行以持名,信愿具足,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心佛一如,取舍双亡,成清净佛,岂非由三资粮而始欤。
四此经往生不退为用。用者力用也,先赖三资之力,必有九品实证,既得往生,皆是阿鞞跋致(翻不退转)。然彼有四土,各论九品。不退亦有四种。今经四土皆净,九品随生,生即三不退,可谓横超三界,直趣无生也。若他经明竖出生死者,不可为比焉。
极乐四土各有九品总论三不退 未断见思,随其散念定念,带业不带业,俱 生 同居土 各有三辈九品 位不退 带业,不带业,皆生同居,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境清净故。 亦名四不退
到事一心,见思脱落 方便土 行不退 断见思,并断尘沙,生方便土,行门坚固。
到理一心,豁破无明一品,至四十一品尽 实报土 念不退 圆初住,别初地,皆生实报土,又曰分证寂光。
到无明破尽证妙觉 寂光土   念佛一句毕竟不退 不论定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闻佛名,或经及题,纵经尘劫,佛种不断,毕竟因此得度,但今不能即生。

 

○九品莲华行相往生图
(节录观经之文)
上品上生 三心圆发,发大乘愿,终见佛圣无量,自身乘金刚台,弹指生彼,即闻佛乘,顿开佛慧,证无生忍,须臾间,即可历事十方诸佛次第授记,还国,得无量总持门。
上品中生 闻大不惊,深信因果,回向极乐,终见一千化佛一时授手,圣众无量,自身登紫金台,念顷到池,一宿华开,身紫金色,蒙佛圣光,慧目开明,悟宿习善,皆第一义,下台礼佛,过七日得三藐三菩提,一小劫得无生忍。
上品下生 亦信大乘因果,但发无上道心,回向极乐,终见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自登金莲华即合,随佛到池,一日夜华开,七日已,虽见佛身,相好不明,三七后,方了了见,亲供诸佛,开甚深法,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中品上生 守持斋戒,回向极乐,终见佛圣金光,及闻苦空无常无我等法,自上莲华,礼举头顷,即生彼国,莲华寻开,闻四谛法,即证四果,具足三明八解。
中品中生 若于一日一夜,严持八戒,或沙弥戒,具足戒,回向极乐,终见佛圣金光,自坐七宝莲台,还合,即往宝池,七日方开,礼赞闻法,得证初果,半劫遂得四果。
中品下生 能行孝道仁慈,终遇知识,广赞极乐,弥陀大愿,闻已命终,屈伸臂顷即生极乐国,七日已,闻观音势至说法,即得初果,一小劫后成阿罗汉。
下品上生 虽不谤佛,专多造业,终遇知识,闻说大乘经名,即除千劫重罪,复教合掌念佛,又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即见化佛,化圣众放光满室,命尽乘宝华台,随佛即至宝池,经七七日莲华乃开,见二圣光,并闻所说大乘经典,即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证初地。
下品中生 破戒犯斋,盗僧祇物,不净说法,将命终时,地狱诸恶一时俱现,幸遇知识,说弥陀功德及戒定慧等,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狱火化作涼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念顷即生宝池,莲华六劫方开,闻二圣宣大乘经,即发无上道心。
下品下生 具造五逆十恶,终现阿鼻极苦之境,幸遇知识,劝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知识警告,遂志心称佛无间,如是十念,即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见金莲华如日住前,自身乘华,一念往生,满十二大劫华开,闻二圣广说诸法实相,即发菩提之心。
陀罗尼,此翻总持,谓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又翻,遮持,言遮一切恶,持一切善。
无生忍,无生,即真性本无生灭也,以初破无明,得真见法泩,明了诸法之体,忍于自心,而不能说,如人饮水,冷温自知,言语道断,是无生忍,位在圆初住,别初地但发无上道心者,若名字位中发,属下三品,观行位中发,属中三品,相似位中发,属上三品。
初七日已,见佛不明者,因上品下生,位当习种性,见思虽破,尘沙未除,故见佛众相,心不明了,三七日后进入性种性,断尘沙惑,见八万相一一分明。
苦空等,是小乘法,初果四果,是小乘位。
问:极乐无声闻,今何有之?答:此人退大既久,习小功深,命终虽发大心往生,久习难除,故佛说此而顺彼习,庶彼即向大乘。
初果四果,非藏通之位,乃别圆教中断见思者与之相齐故,四谛是罗汉所修之法,图见心经。三明、八解、八戒、见图。
二圣,即观音势至二菩萨。
五逆是十恶,见大忏悔解。
 

三心圆发 一至诚心 又 一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上品上生必具此等诸行
二深心 二读誦大乘经典
三回向发愿心 三修行六念回向发願

百法明门 色法十一 五根内色,六尘外色   解此百法、则世出世、圣凡事理,无不明了无碍,即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之位,请看百法明门论,法数亦出其名。
心法八 八识心王
心所法五十一 常与八识心王相应起故
不相应法二十四 与心王、心所、及色、三法俱 不相应、但从三法分位假立
无为法六 圣人清净识所对之法应以无生灭故  

 

四果 初果名须陀洹 此翻 预流 断见惑八十八使烦恼,预入圣人真性之流,谓逆生死流,顺涅槃岸。
入流
逆流
二果名斯陀含 此翻 一来 已断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尽,还有后三品思惑,而润欲界一翻生死已,即断故。
三果名阿那含 此翻 不来 已断欲界九品思惑尽,不来欲界受生,犹有色界无色界之八地七十二思惑,正在三果修定所断。
四果名阿罗汉 此翻 杀贼 杀尽见思烦恼之贼,永不受三界生死之苦,堪应受人天之供故。
无生
应供


八背舍 因修背舍 内有色相外观色 先观自身不净,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又以欲界贪欲难断,复以不净观,观于他身之色等。 位在初禅 修此背舍观时,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时,则转名 八解脱
  内无色相外观色 为入二禅,已灭自之内身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犹观外色不净之相。 位在二禅
净背舍身作证 已弃外色不净,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净如宝色,乐渐增长遍身怡悦。 位在三禅
虚空处 尽灭一切色想,一心缘空,与空相应。 位在四禅
识无边处 舍虚空处,一心缘识、与识相应。 位在四空
无所有处 舍无边之识,一心缘无所有,与无所有处相应。
非想非无想 舍无所有,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与非有想非无想处相应。
果证八解 灭受想 受想,即上七观之能缘之心,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入定休息,灭尽受想之心。 位超三界

 

五戒 八戒 十戒 不杀生 此四是性戒,性者不改义,无论受与不受,犯则有罪。 杀盗淫妄,四名根本戒,犯之其罪极重,若据小乘则不能忏悔,依大乘无生忏法方能灭罪。酒能助犯根本四戒,故同名根本,世出世间,大乘小乘诸戒,皆以此五为根本也。
       
不偷盗
不邪淫       八戒,亦名八关斋戒,关者,禁止永不犯义,能关闭诸恶趣门故,斋以过中不食为体,今以八事助成斋法,故名八关斋戒,以一日一夜为期,常持更好。
不妄语
不饮酒 此一是遮戒,谓佛所遮止故,已受戒者饮则有罪,未受者饮无罪。

不坐高广大床
不著香华鬘瓔珞不香油塗身  
不作倡伎乐及故往观听  

  以上五戒、八戒通俗人所受故。
不畜金银钱宝及捉持生像 十戒,是出家持戒之初基,即名沙弥戒,沙弥此翻勤息,勤修众善,息灭诸恶故,有三种沙弥 三种沙弥 七岁至十三岁 僅能驱鸟、为大僧所使故。
不非时食   十四岁至十九岁 将近具戒,与出家法相应故。

二十已去者 应入大僧数,犹沙弥名故。
 

 


 


三明
六通 神足通 亦名如意,谓飞行自在不往而到大小一多化现无方 变化不测故
天耳通 闻声无碍
他心通 知他心无碍
宿命通 知过去无碍 即三明 此三,六通中虽具但知三世事相无碍,而三世因果理性尚昧,若三,更得明之,则三世圣凡事理尽皆圆融,无不洞悉。
天眼通 观现事无碍
漏尽通 观未来无碍知自他漏尽不尽


心品约位破惑 三心六念或闻或修 未伏惑 属 下三品 位在圆 名字 别 悠悠
已伏惑 中三品 观行五品 十信
破 见思 上三品 相似十信 三贤
尘沙
观经疏,用此大乘三位判九品者,为收机尽故。其钞释曰:盖一切善,若能回向,皆净土因,仍一切恶,若能忏愿,亦净土因,故种种修善之浅深,无非九品,其一一恶,约忏悔功力,亦皆九品,故上上品善,通下下品,如具信行,而智力浅者,暂居下三,而下下品恶,亦通上上品,如阇王造逆,而得重忏即登上三,此既逆罪,随功浅深皆分九品,而修三心六念,亦随回向浅深而分九品,是故九而复九,九九则成无量品,方尽弥陀大愿之之普摄也。

又别教三贤
别判上三品 上下品 属别教 习种性十住 即圆 七信下
上中品 性种性十行 八九信
上上品 道种性十向 十 信

九品之行 下下品 唯恶 命终遇善知识劝志心念佛,即得往生 此据观经所列,疏,则纯用大乘判九品者,以中三品人回向大乘故,下三品人依大灭罪故,故九品行一一成大,随一品行,若至三贤皆上三品,至十信皆中三品,全未伏惑即下三品,应知观经收机尽故。
下中品
下上品
中下品 世善
中中品 小乘行 命终回向西方
中上品
上下品 唯大乘
上中品
上上品

五大乘生酥为教相。圣人被下之言曰教,分五时八教为相,如来住世八十年,说法五十载,而分五时:一华严时,说大乘圆顿、兼别教,如牛出乳;二阿含时,说小乘藏教,如乳变酪;三方等时,藏通别圆四教并说,如酪变生酥;四般若时,说通别之权理,正说圆教实理,如生酥成熟酥;五法华涅槃时,法华淳说大乘圆教,声闻总得受记作佛,涅槃追说四教,追泯四教,如熟酥变醍醐。今经是方等时说,别圆教收,以藏通二教人不信愿生他方净土故。且极乐同居,圆该方便等三土,故属圆教摄,九品历然,其义兼别,圆理则与法华华严是同。若世间愚人念佛者,往生亦必在别圆教所摄。又若释迦之法灭尽,特留此经百年,广度含识,真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治,其功难思,智者察之。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此经凡有二译,一晋罗什译,即今本是。二唐玄奘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姚秦者,周有嬴秦,南北朝有苻秦、姚秦。三藏,详图。鸠摩罗什,此翻童寿,以童年有耆德故。译者易也,易梵文而成华言故。师中印土人,父名鸠摩罗琰,世为相国,弃榮出游,龟兹王以妹妻之,生师,生而神灵,七岁随母入寺,见铁钵顶之,俄念其重,即不胜其力,遂悟万法唯心,后既深通三藏,辩才无碍,王设金师座处之,及西域诸王会同,每请师说法必跪伏而听。时东晋苻坚,据陕西、国号曰秦,将事西讨,适太史奏,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龟兹有罗什,得非此人耶?遣将吕光,率兵七万,临发谓曰:朕非贪地,因闻罗什深达法相,故用兵耳。及破龟兹,载什以归,至凉州,光闻坚已为姚苌所害,即据凉州称三河王,国号曰凉。后苌亦慕德请师,而光不允。苌亡,字兴立,请亦不允,光殁,子吕隆立,兴遣兵、隆遂降秦,迎师入关,奉为国师。师阅舊经,义多纰僻,不与梵本相应,乃集沙门肇叡等八百余人,新译经论三百九十余卷。师未终少日,集众谓曰:愿所译经论传世流通,若其无谬,使焚身后舌不焦烂。以姚秦弘始十八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火化身烬,舌果俨然,然则此经有六方诸佛出广长舌,岂不符哉。

梵语 修多罗 华言 契经 即 经藏 诠 定 又 佛 藏 佛 乘
毗柰耶 调伏 律藏 戒 菩萨 大

阿毗达磨 对法 论藏 慧 声闻 小

○将释此经,大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初序分双分二:初通序、二别序。
○初又二,初举五事证信(亦名五种成就),
如是(一、法体成就)我闻(二、能闻成就)。一时(三、时成就)佛(四、教主成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五、说法处成就)
(并下大众同闻科,即第六法众成就,是名六种成就,谓成此六事,证信此经的是如来亲宣。)
如是者,是一经之法体,信顺之允辞。如人说事,闻者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此经是如来亲赞极乐依正微妙庄严,诚无虚语。且有六方诸佛共赞,众生若信如是经教,依教持名者,决定往生无疑也。又不异名如,无非曰是,言此经与十方三世诸佛所说,理无有异名如。阿难结集与佛说不差曰是。此下六种成就,俱可判于四教六即,恐烦不叙。我闻,是能闻之人。耳,为六根之别。我心为五根之主,如外有声,心若不在,即同无闻,今则废别从总而言主,故曰我闻。凡佛有说,则阿难心耳明承,如瓶注瓶,滴滴不漏。佛灭度后,而阿难结集经藏,与金口无异,所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是也。一时者,若众生有大小机感,佛即现胜劣二身,随机说教,名曰机教相扣之时,今为净土之机,赞扬净土之时也。在者住也,诸佛法身,无住无不住,法身本无形相,曰无住。心量周遍法界,曰无不住。报身待大机感发则住,如华严会中佛现光明遍满之身,而说圆顿之教是也。应身亦无,全赖众机感见,随类化身,应机说法则住,如释尊八十年住世,机尽则灭。说此经时,应身在给孤园,化一类净土之机,故曰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舍卫,此翻闻物,物产美闻诸国故。时为中印度之大国,是波斯匿王所王。其太子名祇陀,此翻战胜,有花园在南门外距五里,为太子玩赏之所。国有大臣名须达多,此翻给孤独,买园布金,建造精舍,请佛僧住,太子感其诚,施林花及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
佛胜劣二身 胜 应身 尊特相 上品 法华、三十二相、相相达无边表,亦即法身 亦名报身
中品 十六观经,八万四千相好。
下品 华严树王下丈六境本定身,现起千丈佛身为华严主
劣 丈六相 即悉达太子、苦行六载,三十成道,八十岁住寿者是。

○二引大众同闻(即第六法众成就也。此科又分三段,第一段声闻众,第二段菩萨众,第三段天人众。)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此下至诸大弟子,是声闻众也。初句明类,千句标数,皆句标位,众句歎德。五事既成,必赖法众而成所利,盖以一佛出世,诸圣辅化,令六凡同归佛道也。
比丘是因行,阿罗汉是果位。所言大者,具大多胜三义。以诸比丘,为天王大人所敬仰,故大;智慧明徹,通内外典,故多;超出魔外,位高且正,故胜。
比丘具三义:一乞士,乞食资身,乞法长慧故;二破恶,能破见思烦恼之恶故;三怖魔,稟戒归心,能惊魔宫故。
僧者,梵语僧伽,此翻和合众,理和则同证无为解脱,事和有六:谓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是名僧行六和。
千二百五十者,谓三迦叶波,兄弟三人,共一千弟子,本修外道,佛化成果。又舍利、目莲,共率弟子二百人,先亦外道,归佛证真。又耶舍子,率弟子五十,先亦学外,佛化得道,故有此数。复有五比丘五人,最初受化、得成道果,此等皆感佛化度深恩,常随辅化故。
阿罗汉具三义:一应供,因为乞士而舍贪,果受人天之供养;二杀贼,因若破见思之恶,果名杀烦恼之贼;三无生,因令魔怖,果号无生,以其此身殁后,更不受后身故。此以比丘三义为修因,罗汉三义为果证故。定性罗汉不名为大,慧性罗汉乃名为大,今皆内秘菩萨、外现声闻、辅佛大化,为众中上首,知机识时,故曰众所知识。
长老。舍利弗(此翻身子、智慧第一)、摩诃目犍连(翻大采菽氏,神通第一)、摩诃迦叶(翻大饮光,头陀行第一)、摩诃迦旃延(翻大文饰,论议第一)、摩诃俱絺罗(翻大膝、答问第一)、离婆多(翻星宿,倒乱第一)、周利槃陀伽(周利是兄,翻大路边生,槃陀是弟,翻小路边生,又翻继道連兄标名故,义持第一)、难陀(翻喜、仪容第一)、阿难陀(翻庆喜,多闻第一)、罗睺罗(翻覆障,密行第一)、憍梵波提(翻牛呞,受天供第一)、宾头卢颇罗堕(翻不动利根,应末世供,福田第一)、迦留陀夷(翻黑光,为佛使者,教化第一)、摩诃劫宾那(翻房宿,知星宿第一)、薄拘罗(翻善容,寿命第一)、阿楼陀(翻无贫,天眼第一),如是等诸大弟子(总结法会,无量声闻)。
此标名也。年德俱尊,故曰长老,此十六位,各占一德以称第一,皆称长老。
身子,智慧,在胎即能益母胜辩,幼童时七日内遍达佛法,八岁登座,论议无双。
目連,神通制伏毒龙,止车烧堂,止外道之移山,举释种于梵天,普化无尽。
饮光,行头陀行,年老不舍,传佛心印,为第一祖。
文饰,论议,文辞善巧,纵广玲珑,是南天竺婆罗门种。
大膝,善问答,外道时专读十八经。出家后得四辩才。
星宿,心无倒乱,深行正定故。
继道,善义持,因教半偈,数月不成诵,久而忽悟,神通辩才无尽。
善欢喜,仪容挺特,为佛亲弟。
庆喜,历劫多闻,佛之堂弟,后为侍者,如来入灭,结集经藏,传佛心印,为第二祖。
覆障,密行,唯佛能知,佛之太子,以昔塞鼠穴六日,今受胎报六年。
牛呞,常应天供,以昔轻一无齒老僧吃食如牛呞,自报五百生作牛,今得证果,尚有余报恒事虚哨,人见则谤,天知敬礼,故佛令常在天上应供,今之少年毋弄轻言,慎之思之。
不动,常受供养,广作福田,设斋诚敬,必来冥应。
黑光,身黑而光,为佛使者,教化最善。
房宿,善观星象,初来投佛,中路值雨,寄宿陶舍,佛化一僧亦来求宿,僧为说法,即证道果,僧复佛形故名。
善容,容貌整肃,又得五种不死,因昔曾施病僧一果,食之病愈,故得是验,又昔持不杀戒,今寿百六十。
无贫,昔以稷饭施辟支,九十一劫所求如意,今修三昧而得天眼明徹。
此十六位尊者,皆内秘菩萨,外现声闻,常随佛辅化故也。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翻妙德,又翻妙吉祥)、阿逸多菩萨(翻无能胜,弥勒菩萨之名)、乾陀诃提菩萨(翻不休息)、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翻大道心成就众生,以能悲智双运,自他遍利故。佛称法王,菩萨能绍隆佛化,为佛上首故名法王子。舍利弗,为声闻中权智第一。文殊,为菩萨中实智第一。无能胜,为当来补处之尊。不休息,旷劫修行而不暂停。常精进,自利利他穷劫无倦。此等深位大士,尚愿亲近弥陀,望诸来者,不可以净土为藐视,致过非小。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此天人众也。释提桓因,翻能作天主,三十三天以忉利天为主故。等者,该括十方三界诸天,故曰无量诸天。又该八部之众故,凡与净土有缘而预会者无不该之。声闻住空,常随于佛,故居前。天众住有,常为外护,故列后。菩萨行于中道,绍隆佛化,如影随形,故介乎中。通序竟。
三善 天道 三界诸天也,欲界天有男女生育,色界天唯男无女,无色界天身空识有而为生灭。 亦名六趣
人道 有富贵贫贱智愚贤奸妍醜诸男女等。
阿修罗道 男醜女端,其福似天,而德非天,心怀嫉妒,常好战胜,与天争权,或肢节伤殘,复能如故,天人鬼畜四趣皆有之。
三恶 畜生道 水陆空三处所有飞禽走兽蜎飞蠕动微细昆虫等物,有互啖之苦。
饿鬼道 分三品九类,有福德者为地界诸神,无福德者脓血尚不可得,百千万劫不闻浆水之名,或见水等变为炬火,常受饥虚。
地狱道 八寒八热十六大狱,余有三十六狱,一百八狱,山间、水中、旷野,俱有之,大狱之苦,时刻不停,小狱中或片时停苦,旋而复受。

八部
(梵语) 提婆 华言 天 天然妙乐,即三界诸天,有二十八重。
那伽 龙 守天宫殿,持地注雨等龙,其能陷现升降,皆自在故。
夜叉 勇健 亦名暴恶,谓飞空陆行甚速,衬天城池门阁等。
乾达婆 香阴 不啖酒肉,唯 香资身,是天主缘幢倒掷乐神。
阿修罗 无端正 又云非天,有天福无天位,因中行施生瞋,感此报也。
迦楼罗 金翅鸟 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项有如意珠,以龙为食。
紧那罗 疑人 什曰非人似人,而头有角,亦天之会神也。
摩睺罗伽 大腹行 肇曰,大蟒神,腹行者也。

○二别序(诸部俱有别序,以序一经由起,今净土胜法,无人能问,佛乘机至,即不待请而自说,故无由起之文,权以此段为别序。)
尔时(释迦)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娑婆世界,面向)西方,过十万亿佛(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时,常为彼土众生而)说法(要)。』
此总指依报教主之名也。盖诸部待请方说,今经不然,良由极乐,为九界众生之真归,弥陀,乃了脱生死之方便,二乘罕知,六道无闻,赖释尊运无缘慈,作不请师,矢口直告舍利弗。广赞净土胜因,何啻当会霑益,尽未来际咸以此为极归也。夫净土专经三本,唯此小本最方便。四种念佛,独持名最捷径,七日之内有得一心不乱者,决定往生。所谓余行法门,犹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功勋,若风帆扬于顺水。又如虫在竹,直上则难,横蛀则易,念佛持名横超三界,如虫横出可以带业往生,横见四种净土。他之法门,安能如斯。
问:十万亿土每土宽几许?答:大小不可限局,如娑婆以一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土,他方或二三千大千,或至千万大千为一土者,如法华经佛记富楼那未来成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间为一土,以此比之,则娑婆为小矣。若世界远近,有事有理,约事虽有十万亿土之遥,约理则不离咫尺。楞严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是故十方若净若秽诸微尘国,皆依自心建立,而自心圆包太虚而非远,收在目前而非近,远近一如。若人念佛,念念与佛相应,则去佛不远,宝所非遥,此约理性净土虽近,而十万亿土事相历然。事相国界虽多,足之蹈之无非极乐。妙哉唯心,詎可得而思议也欤。
有世界名极乐者,举依报也,十方佛刹皆具四土,各分净秽,唯极乐四土皆净,皆是弥陀愿行称性功德,及众生念佛三昧胜故所感也。有佛号阿弥陀者,序教主之名也,通论佛有三身,谓法身、报身、应身。又三身各有单複,并三身所住四土,见图可知。今现在说法者,简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何独弥陀常说,而水鸟树林演暢法音亦无间歇,众生若闻,顿开佛慧,速证无上佛道,乃至尽未来际法音不止。


竖为三界,横为大千,总为一佛分千百亿身所化之境。而极乐在十万亿个大千世界之外。又举娑婆、极乐、十万亿土、亦总在二十重华藏世界之第十三重,而第十三重有十三佛刹微尘数大千围绕,其形量有图详在首尾。

极乐四土 凡圣同居土 七宝国土,庄严清净,若凡若圣,海众济济,九品共居,安乐优游 此独言极乐四土纯净无秽。他方同居则有秽。
方便有余土 七宝妙土,庄严融通、无量声闻,满 于空地
实报庄严土 行真实法,感殊胜报、宝土圆妙,毛刹相容,身土无碍,是法性菩萨所居。
常寂光土 常住真性寂然徹照,性色双融,理智一如,是毗卢遮那清净法身佛所居。


 

 

三身单複 单 法身 天然理性如如不动,清净无为周偏法界。 複 法身 自性清净身
离垢妙极身
报身 是如如智相功德之身,观经言,弥陀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白毫宛转大如五须弥,眼如四大海等。 报身 自受用身
他受用身
化身 弥陀圆光中化佛,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每化佛有无数化菩萨侍侧。 化身 示生身 又 佛界身
应现身 随类身

 


三身所住四土 应身现   凡圣同居土
 
报 身 他受用身住 方便有余土
 
自受用身住 实报庄严土
 
法身住 常寂光土
 

 


极乐弥陀实有四义 的标实境,令心求故。     庄生有寓言之说,极乐非虚设之辞,此即弥陀愿成故,亦行人清净心得生故。
 
诚语指示,令专一故。  
简非乾城阳燄,非权 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证偏但,即破诸魔邪,摧诸权小故。  
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二正宗分二,初总释极乐名义。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此徵释极乐名义也。初二句徵,其国下释。九界皆名众生,唯佛不名众生,而娑婆众生,念念生灭,所感依正皆秽,则有五浊三苦八苦无量惑业诸苦故。极乐众生,心心正念,所感依正皆净,则有五清三乐八乐无量法性诸乐故。要解云,极乐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十方同居逊其殊特,即同居而圆见四土故,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咸在此故。佛说苦乐,使人舍此而欣彼者,意在于此。○(彼国实属圆净绝待之乐,今注与图中,清浊苦乐相对而立者,引初机生欣厌故。)

娑婆五浊 劫 浊 劫者时分也,即后四浊诸法身心聚会,俱有时节长短,生灭迁流,无有止住故。
见 浊 众生于断常有无等处,各执一边,而成五利使之见惑,又于终日随境而起分别之想无暂停故。
烦恼浊 六根对六尘,遂有喜怒哀乐等心随境而生,即是贪瞋痴慢疑之五钝使。
众生浊 父母己三缘和合,则有我,生死之身于六道中,生生死死牵连不断。
命 浊 鼻息往来,为身命根,一息不来,便同灰土,佛言人命在呼吸间,又被寒暑迁逼,容颜时改,催年减寿。

净土五清 劫 清 国无沧桑之变,非三世之迁流,身则穷劫不尽,非四时之催减。
见 清 常闻妙法,心唯正见正思惟。
烦恼清 得清净智永无烦恼。
众生清 自他平等俱得无生。
命 清 佛及人民寿皆无量,以智慧为命故。

娑婆三苦 苦苦 三界分段生死已苦,欲界粗浊之身,苦报更重。
坏苦 纵得色界清净禅定之乐,去住自由,福尽则坏,仍堕欲苦。
行苦 纵得无色界定力八万劫而无身累,定中犹有微细流注之苦。

净土三乐 无苦苦 有乐中乐 无爱欲染,为享清净无累之乐。
无坏苦 不变坏乐 清虚之身,莲华托质无碍之乐。
无行苦 不动智乐 定慧融通,正智不动不变之乐。

娑婆八苦 生 苦 在胎,俨如囚狱,出胎风刀解体。 等苦
老 力弱容改、神衰智钝,人不喜近。
病 四大不调,坐卧不安,汤药无效。
死 抽筋拆骨,孽境俱现,惊恐无量。
求不得 名利福寿,凡所欲事,求之不得。
爱别离 一家恩爱,无常到来,各自分散。
冤憎会 欲离反会,常生僧恶,如眼有钉。
五阴炽盛 身心迁灭,念念不停,如火炽盛。

净土八乐 无生 乐 识托莲胎,纯净化生。 等乐
无老 功德之身,永无改变。
无病 清虚之体,毫无痛痒。
无死 寿与佛同,称性无灭。
无求不得 不求而成,不假造作。
无爱别离 清净海众,常得亲友。
无冤憎会 请上善人,同心喜悦。
无五阴盛 身心清净,常住不迁。

○二别释依正愿行分四:初广陈依正以起信,二特劝求生以发愿,三劝持名号以立行,四结上重劝以发愿。
○初又二:初释依报庄严,二释正报庄严。
○初又五,初栏網行树妙。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此下五科妙境,皆是法性五尘之乐事也。栏楯间错于行树,内外道路,重重皆通。罗網严饰于空中,缦布行树,光光相映。行树自生于宝地,四方观之俱为七重。皆是金、银、琉璃、玻璃之四宝,间错杂饰自然而成,非世造作故。众宝柔软如绵,随意屈折故。大本云:诸宝岸上有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花相顺,果果相当,如是行列数百千重。又云七宝诸树遍满世界,树或一宝二宝,或至七宝而成一树,十方净土于宝树中如镜现象,树高八千由旬,枝叶花间随宝色而出光,光中现阁,阁有佛及二圣放光说法,一一树上宝網七重,網间现华宫殿,诸天童子自然在中,诸妙事境,皆是佛及行人自心功德故。今一一妙境,当表自心之道,所以皆言七重者,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栏楯,表自性万德纵横。宝網,表自性包罗法界。行树,表自性长养众善。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是也。
佛界四德 常 自性历劫不变,如宝之体常无有异。 此四是法性本具微妙功德也。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分证此德。妙觉极果,方满证此德也。
乐 自性功德无穷,如宝可令富享快乐。
我 自性融通周遍,如宝作器随意自在。
净 自性丝毫无染,如宝之质表里莹净。
○二池阁莲华妙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华放)青光、黄色(华放)黄光、赤色(华放)赤光、白色(华放)白光,(一一皆具)微妙香洁(之四德)。』
七宝池下,举池水。四边下,举階阁。池中下,举莲华。宝池,大本云,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犹如大海,一宝二宝乃至七宝所共合成,若彼佛池,其方倍此。观经言,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其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階道者,階级名階,坦途名道,重屋曰楼,岑楼曰阁,观经云,黄金地上一一宝中五百色光,其光如华,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池中下者,大本云,莲华或一由旬,乃至百由旬千由旬。言大如车轮者,华严钞云,此方金轮大一由旬,即四十里,此举最小耳。同居土见华大小,皆不等故。青华名优钵罗,黄华名拘勿头,赤华名钵头摩,白华名芬陀利。由身有光,莲胞亦有光。然极乐莲华或纯或杂光色无量,今言四色,但略举耳。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也。有华无质曰微,华多无碍曰妙,芳气周遍曰香,非同世尘曰洁。莲尚如此,身妙可知。若显性者,七宝,表七种圣财。八功德,表八正理水。池底金沙,表真如徹底不变。莲华放光,表性体寂而常照。
八功德水 澄净 德 澄渟洁净离污浊故 又 轻 与上大同小异,其水有无上下温冷等,皆能随心,盖四弥陀愿力,行者念力所成法性本具功德理水也。
清冷 清湛涼冷无烦热故 清
甘美 甘旨美妙具至味故 冷
轻软 轻扬柔软可上下故 软
润泽 津润滑泽不枯涩故 美
安和 安静和缓绝迅汎故 不臭
除饥渴 非独止渴兼可疗饥 饮时调适
长养诸根 长养身心悦诸根故 饮已无患

未曾 信 信 二经七财大同小异,众生若能依此七事而修,志心念佛回向,功圆得见自性胜妙圣道功德法财故,念佛无此不能决生极乐。
七圣财          
  进○  
  戒       戒  
    法财
  惭愧 净 惭      
      亦 七   圣财  
    名     愧   名        
      财宝  
  闻 闻  
         
  舍       舍  
   
  定慧 慧  
有经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结上也。如是者,指上诸庄严事,盖弥陀大愿大行俱称性故,所成庄严功德,亦称性圆融互遍,吾人若能信愿念佛,念念亦得性具如是功德庄严,显现四种净土。所以云,若人念佛,华即标名,勤惰才分,荣枯顿异,此岂非自性而成妙严乎。
○三华乐伸供妙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空中也)。黄金为地(大地也)。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亦空中也)。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绒(补的左边,绒的右边)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于他方伸供往返自在也)。』
常作下,空地庄严。其土下,远伸供养。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触尘即衣服等,今虽不言,亦必含具。天乐异世乐故。观经言,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云乐器悬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曾无间歇,故云常作。
六时,日有初中后,名昼三时,夜有初中后,名夜三时,言其时时不歇故。
曼陀罗翻适意,又翻白华,义含大白、赤、大赤,共有四华故。清旦供佛,取心净也。衣裓,或言衣襟,盛华之器也。
食时,晨斋时也。清旦至晨斋时短,而能供十万亿土诸佛,即还国者,明其得三种意生身,来去自在,不速而疾也。又承佛神力故,饭食以金银众宝等钵,百味饮食,随意现前,饭讫自去。食已经行者,调身无滞,调心无逸也。若显性者,常作天乐,表自性万德和融而不迁。金地,表心地平等而不变。
天雨曼陀,表天然自性之净华以严心地。盛华供养他方诸佛,表自性净华供养自性中法界诸佛。食时还国,表自性非来非去而示来去,不离极乐常遍十方。
饭食经行,表定发禅悦,慧观融通。要之五尘妙土,沙界互徹。吾人若能念佛心净,娑婆极乐互融。分别心起,东土西方隔绝。

昼夜六时 昼 初 合为六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后 又六时配十二地支
夜 初 夜中   夜后   日初   日中   日后   夜初  

三种意生身 一三昧乐正受 意生身 以三昧力得自在乐
普入诸刹随意无碍 三地七地 空观 亦名意成身
二觉法自性性 觉了诸法自性如幻
本无所有故能普入 八地 假观
三种类俱生无行作 随诸众生种类显现
如镜现像而无作为 九地 中观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结上也。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佛恐彼众闻久而惰,故化诸禽说法以警策也。种种奇妙杂色之鸟者,言多而且美也。今略举六种:舍利,翻鹙鹭,或云春鶯;迦陵频伽,翻妙音,未出卵时音超众鸟;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此二种雪山等处有之,然是业报所生,西方之鸟非业相也。
昼夜者,西方本无日夜,权以华开为昼,华合为夜,亦可鸟鸣为昼,鸟寂为夜,今六时出和雅音,则诸禽说法无间,言其鸣寂无二,使闻者悟即定而慧,即慧而定,定慧圆融,得法欢喜也。
五根等,即三十七道品,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者,即该前之念处,正勤、如意足、并余四念、六度、十力、四无所畏,无量法门也。欲修圣位,非此道品岂能直进。闻是音已,即念三宝者,以诸化禽,大小乘法无所不说故。彼鸟若讚诸佛功德,闻者即悟本觉常住清净佛性,故念佛。若演三乘之法,闻者即悟自性本具恒沙法门,故念法。若说三乘之位,闻者即悟理智和合自性之位,故念僧。要之,彼鸟圆演三宝功德,闻者而能圆念自性一体三宝故也。
 

三十七道品 三四 四念处 观身不净 当观自他之身,皮肉脓血,垢汗便利等,皆秽恶。 念,是心也。处,是身受心法之四倒也。念此,则离四倒之苦,得常乐我净四德乐故。
观受是苦 当观五根对五尘时,领受好醜苦乐等境,为苦之本。
观心无常 当知意识之心,分别好醜诸境,念念杂乱,起灭无常。
观法无我 当观诸法本无有我,而遇物时不应著我物我身。
四正勤 恶心已生急令断灭 当正其心,勤力断恶修善故。  
恶心未生谨防不生  
善心未起急令生起  
善心已起速令增长  
四如意足 欲是意足 定稍得益欲望趣进 修此能发神通如意
念如意足 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进如意足 精进直前工无间断
慧如意足 照真离妄心不散乱
二五 五根 信根 三实谛理深忍信欲 信等坚固如木得根
境扰不乱如根得力
进根 既信此理勤求不息
念根 念念求理明记不忘
定根 注心照理相应不散
慧根 定心在道正观分明
五力 信力 深信得力,不为诸疑所动,能破迷惑烦恼故。
进力 进根得力,忘诸懈怠,成办出世道业故。
念力 念根得力,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故。
定力 定根得力,断诸杂想,能发事理诸禅故。
慧力 慧根得力,破邪外等见,断偏小诸执故。
双七 七觉支 七菩提分 念 觉支 念者,调其定慧均等也。 菩提是翻觉道,以此道觉其定慧均等故也。
择法 用工时,心沈,则念用择、进、喜三支,察而起之。心观诸法时,能择定中真实之工,不取虚妄之法故。 浮,则念用轻安、定。
精进 修诸道时,能向正行精进,不取无益苦行故。
喜 舍三支,摄而伏之。 心得法生喜时,能知正理,不随倒法生喜故。
轻安 断身口粗重,除诸见烦恼,亦名猗,柔顺而无强暴故。
定 工熟发诸禅定之时,能觉诸定虚假,不生爱见故。
舍 既知定中之境虚假,舍而不生追忆故。
单八 八正道 八圣道分 正见 七觉均调,得真觉慧,谛理分明。 定慧既调,举心动念,无非正道,从正道中安隐而行,疾至佛地。
正语 见理既正口不妄言。
正思惟 理与无漏智相应故,意不邪思。
正业 住无漏智,自身行业清净。
正命 住无漏智,通除三业中邪命。
正精进 住无漏智,正行精进,勤趣涅槃。
正念 住无漏智,念正助道法,心无动失。
正定 无漏智定相应,正住于理,决定不移。

六度 布施 度 悭贪 六蔽
持戒 毁犯
忍辱 瞋恚
精进 懈怠
禅定 散乱
智慧 愚痴

四摄法 布施 乐财者以财施,乐法者以法施。
爱语 以软语随顺、安慰一切众生。
利行 随起身口意行,令各沾利益。
同事 和光同事,令其各得沾益。

四无所畏有二 总持 闻一切法,常能受持忆念不忘
       
  知根     知诸众生差别根性,说法应机   诸佛由此等义,于众说法,而无所畏惧,故佛说法名无畏说也。
  决疑       凡有疑惑悉能剖决,令得开解    
  答报       凡有问难悉能答报,不为彼屈    
    无畏    
  一切智         谓于一切诸法尽知尽见    
           
  漏尽       谓佛五住究竟二死永亡    
  说障道     谓于障道之法能知能说  
  说苦尽道     谓于尽苦之道能知能说  
 


佛十智力 是处非处 知众生因缘果报,如作善业能得乐报名是处,若以恶业望于乐报,则名非处。
业 知众生无量诸业
定 知诸三昧禅定
根 知诸众生根性上下
欲 知诸众生种种乐欲
界 知世间众生种种界分
至处 知一切道至处相
宿命 知千万生姓名、苦乐、寿夭等
天眼 见众生生来生死及处并色洞然
漏尽 自知我生已尽不受后身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此释化禽所由也。良由西方多善乃生,既生,而时时法音润心,则恶念不生,故无恶道之名,名既无闻,岂有实业之鸟乎。既尔,则皆是弥陀慈愍,特化诸禽说法,令闻者得四悉檀利益故耳。

凡情喜鸟顺情而化令生欢喜 世界
鸟树         悉檀,翻遍施,谓佛说法普施众生故。
四悉檀 利   鸟常说法特为奇妙闻者生善   为   为人     悉檀
益   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         对治    
说法   鸟即弥陀令悟佛生法身平等       第一义  
 

○五风树叶韻妙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此无情说法也。栏網行树皆四宝所成,风动则声,叶八音而成律,演高玄之妙法,故使闻者自然起念三宝之心。良由净土法法唯心,如栏網行树,是唯心所具万善智德菩提故。池阁莲华,是唯心所具大乘慧行胜因故。天乐华供,是唯心所具天然华乐,供养自性十方法界诸佛故。化禽说法,是唯心所具圆妙道品,净识变起神妙珍禽故。风树叶韻,是唯心所具无量法门故。是以净土有情无情皆唯心现,若人见闻是经者应须直下承当,勿使覿面错过,净土弥陀不从他得。
佛八音 极好 超出余音好中最胜
       
  柔软     善顺物情而不刚暴  
  和适     和雅调适而不粗乖  
  尊慧     尊重可钦能生慧解  
  不女       具四无畏不近妖豔  
  不误     諦审真实无有差誤  
  深远     甚深幽远凡小莫测  
  不竭     辩若悬河无尽无竭  
 

世乐八音 金 钟铃锣钹等
   
  石 悬磬编磬等  
  丝 琴瑟等   世间八音悦而且惑极乐八音损惑增道
  竹 箫笛箜篌等  
  匏 笙竽等    
  土 壎等  
  革 鼓等  
  木 柷敔等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结上也。释尊讚扬净土依报庄严,欲人断疑生信,故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曰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所谓信不切,不生极乐是也。然十方诸国皆有四土,各分净秽,唯极乐同居便得纯净,况上三土乎。又生同居,即能横见上三土庄严。此皆自性清净八识所现而成实有,虽实有,然亦事事无碍。若能信者,如是极乐岂非唯心所成,若不信者,则自障矣,诚为可惜。
净土唯八识所现 眼识 此五识,以五根对五尘之境时,而五识即各了别自根之境故,此时但得明了,尚未分虽妍醜。 染净俱八识,现而净土亦唯 念佛清净八识现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外既五种根尘相对,五识即能明了自根之境,时有第六意识,居内分别妍醜而生爱恶之心。
末那识 此翻意,即第六意识之根也,第六识待境方起,第七,则从无始一念妄动以来,身死身眠,曾未一念间断,而生灭爱著由此为主,然其自体本无,常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心,执第八相分为我相,前六识若善若恶,皆以此识我执为所依根,故此识不断,则生死不了。
阿赖耶识 此翻为藏,具有三义,谓能藏、所藏、执藏也,以前七种识所造善恶业因,各有种子,悉能藏于第八识所藏之中,执之而不烂坏,及未来种熟之时,随业种所发而受果报,丝毫不差。若能念佛,即句句佛种藏纳于八识,则八识变为清净如来藏识矣,至成熟时,自然见极乐弥陀种种微妙之境,是故净土诸妙庄严,皆唯佛我八识所现故尔。

○二释正报庄严分二初释主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此徵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
此释。梵语阿弥陀,此翻无量光,又翻无量寿。要解云,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皆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或十百千由旬、一世界、或十百千世界,唯弥陀应身光亦普照,故名无量光。又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皆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寿命则随愿随机延促不等,唯弥陀应身寿命,及彼人民,亦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然则三身光寿不一不异,特彼佛独擅其胜也。自性寂而常照即无量光,照而常寂即无量寿。带业往生未破见思及下品者,皆称人民,一生彼国皆得不退,光寿亦无量,主伴并寿并光者,唯有极乐耳。
『舍利弗。阿弥陀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此明彼国教主始成也。法身清净,本来是佛,非成非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报名成。应身随机感现,八相成佛名成,皆可论劫。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者,是举报应二身也。又佛,迹行圆满曰成,而依正伴侣,种种庄严,亦皆成矣。

○劫者时分也,有大中小不同,一增一减合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中劫,即成住坏空各二十小劫为四中劫,合之是为一大劫。
大劫成坏具有大小三灾相说
泊大劫中空之二十小劫既満,世界又欲成立,空中布大黑雲,雨如车轴无数千岁,水遍大千空中,渐涨至二禅光音天,已而复灭,有大风吹波鼓沫,沫聚自然坚固,变成七宝天宫,即初禅梵天宫初成也,大水又灭,吹波鼓沫,聚结欲界六天次第而成,又减,沫成须弥诸山,鹹海四洲,如是经二十小劫世界完成,此时有色界天福尽者,或他方众生来生此界,渐渐增广而安住,住亦二十小劫,又于住劫中第二十小劫満时,有大黑风吹海两披,取日宫置日道中,缘此有二日并行,河渠流竭,久后复有大风取第三日出,大恒河竭,四日出阿耨池竭,五日出诸大海竭,六日出大地烟起,七日出山地洞然六欲初禅梵天遍及大千无不灰燼,如此 坏亦二十小劫,坏尽后,则二禅以下俱为晦昧大空矣,盖空亦二十小劫,及至满时,总合成住坏空之八十小劫,是为一大劫,如是经七大劫,则有七成七坏,而七坏俱是火灾坏世界故,第八大劫坏时,乃水灾坏大千世界及至二禅俱遭淹没,又第九至十五之七大劫中,亦是七火坏世界,第十六大劫又水灾坏至二禅,如是八大劫中七火一水,若至八八第六十四劫,乃一风灾坏大千世界及至三禅悉皆吹灭,后世界再成,仍七七火,间七水,后一风,周而复始,循环无尽,皆是众生同一妄心业惑所感,受无穷生死,若妄心不生,业从何起,则世界本空,便为清净妙心所现妙色妙空互无障碍法性世界矣。
○小三灾者,住劫中每小动,由众生善转多,人寿增长,增至八万四千岁,大地清净,人心和悦,天时丰乐,后因盗心杀心,妄语邪淫诸恶之心渐长,寿则渐减,百年减一岁,次第减至三十岁,则有饥馑灾,经七年七月七日,天不雨而大旱,一日一夜饿死无数,后有起厌离而稍生善心者,饿馑则止,如是减至二十岁时,有疾疫灾,经七月七日,疫气相续死殁无算,后亦有起厌离而稍生善心者即止,又减至十岁,则有刀兵灾,经于七日,众生恶心炽盛,互相杀害,以业力故,草木诸物皆锋利,触之则死,或有起厌离者稍发善心便增寿命,如是百年增一,渐至八万四千岁,所以众生行善渐多则寿增,行恶渐多则命减,若众生发愿 念佛者必超净土,岂有三灾闻之于耳,伏望智者不以生死为乐,若入三灾苦不可言,纵入八万岁时受乐自然,亦不免生死,若生西方则尘劫不迁,祈速取之。
 

约娑婆劫 大劫之相 成 成立大地六欲初禅等处 二十小劫   第一劫   此八小劫中无佛出世
  第二劫
  第三劫
  第四劫
  第五劫
住 天地既成众生安住 二十小劫   第六劫 此劫中减至六万岁拘留孙佛出
又减至四万岁拘那含牟尼佛出
又减至二万岁迦葉佛出
又减至一百岁释迦牟尼佛出
  第七劫
    第八劫
  第九劫  
  第十劫   此劫减至八万岁弥勒佛出
坏 住劫满后大火坏至初禅 二十小劫   第十一劫   此四劫中无佛出世
  第十二劫
  第十三劫
  第十四劫
  第十五劫   此劫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续出兴
空 初禅天下大地俱空迥无所有 二十小劫   第十六劫   此四劫中无佛出世
  第十七劫
  第十八劫
  第十九劫
  第二十劫   此劫中楼至佛出佛涅槃劫末入坏劫则火灾渐渐坏至初禅
 


二释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此言声闻菩萨无量也。问:论云,二乘不生,今何有声闻无量?答:藏通二教定性声闻,不信他方净土,若别圆二教,虽或名声闻,行即菩萨,如别七住断见思,圆七信断见思,虽同藏教四果,实是大心之行。观经疏云:习小之人本不得生,由彼临终发大乘心亦乃得生,以惯习小,遂证声闻小果,而向大之心已成。设临终时不发大心,则决不生彼。若既生,则时时亲覲弥陀,亲闻法音,岂不速得增道损生而证高位耶,故今举声闻者以暂有故。或专念而不解,或专念而为自利者,生彼同居,初居声闻故也。又十方念佛众生,生彼犹如雨点,故云非算数所知。则菩萨众多不言可知,故曰亦复如是。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结示也。净土圣伴皆是弥陀愿行所成,一成一切成也。问:愿行云何成他身耶?答: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刹中菩萨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此愿成圣伴也。又云法藏教化众生,修行六度,广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此行致圣伴也。
○特劝求生以发愿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十方所有)众生(若)生(彼国)者,皆是(三种)阿鞞跋致(即三不退),其(三不退)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此明往生不退兼多高位也。阿鞞跋致,翻不退转,有三:一位不退,彼未登圣位者,据此土判教者,藏教初果,通教见地,别教初住,圆教初信,皆初断见惑,初入圣流,不堕凡地故;二行不退,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皆断思惑,并破尘沙,恒度众生,不堕二乘地故;三念不退,别初地,圆初住,俱初断无明,亲见佛性,心心流入性海故。且极乐不然,五逆十恶,命终十念成就,即能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亦得三不退,十方佛土无此階位。若非专念之功,及弥陀大愿者,岂免躐等之过歟。一生补处者,如释迦缘尽法灭,则有弥勒补佛之位,彼若弥陀去位,则有观音补佛之位,以有一品生相无明,而为一生故,破此一生无明,即证无上佛果,以净土缘胜,故多一生菩萨又且同居众生,可与无量一生补处菩萨作伴,他方净土何能有此。
据此方约教道论三不退 一位不退 藏教初果位 此四教之位,皆初破见惑,初入圣地,不堕凡夫地故。 念佛往生者,下下品便得不退,则此方教道不能收矣。故念佛一门特超无量法门,正所谓方便 中最方便也。
通教见地位
别教初住位
圆教初信位
二行不退 通教菩萨位 皆断思惑,并破尘沙,恒度众生,不堕二乘地故。
别教十行位
圆教十信位
三念不退 别教初地位 俱初断无明,亲见佛性,得无生忍,心心自然流入妙觉性海故
圆教初住位

『舍利弗。(娑婆)众生(若得见)闻(是经)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不可算数一生补处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此劝愿也。上善者,天道虽善未出生死,二乘虽善犹沈空寂,皆不名上。圆教初住,乃至等觉,显真法性,皆即上善。俱会一处者,极乐同居,即能见上三土,则等觉以还,及至下品,俱不离同居而圆证上三土矣。此则教不能收,迥出寻常故。
○劝持名号以立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信愿持名,念念注心,为菩提正道,即亲因也。散善诵持,及施戒忍进禅,即助缘也。正道为多善根,助缘为多福德。世间不论男女老少、六趣四生、五逆十恶,但闻佛名,善根即成,未来必定因此得度。执持名号,有事有理。事持则未达即心即佛,但决志信愿,忆佛念佛,声声无间,心心相注,无时暂忘故。理持则了知是心是佛,句句从自心流出,声声还入自心,能念所念理自空寂,感应道交,或时忘身,唯有佛号历历,自然成一片故。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取证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无定。又利根,七日中俱不乱,钝根,仅一日中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无定。一心不乱亦有二: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烦恼,断见思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自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见思不乱故,临终感化身佛,及化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生死颠倒之想,即生同居方便二种净土。二边不乱故,临终感报身佛,及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之想,即生实报寂光二种净土。唯兹执持名号,三根普被,至简至易,永明大师所谓万修万人去是也。然此六字宏名,八教尽该,五时都摄,无问自说,良有以也。临命终时者,吾人现前一念虽善恶双彰,唯临终时念力最强,一生善恶,或千万生善恶诸境,一时俱现,境恶则心懼,境繁则心乱,或著心难舍,即随心现境,心便随境而入恶道。若一生念佛纯熟,或宿生善力,则临终时能起正念,随念见佛见华,即生净土。若临终现恶,得遇善知识提醒,策以念佛,承正念力,即见化佛化圣众来迎,一弹指顷即往净土。所以平时,当念无常不期而到,常提佛号使至淳熟,可免终时,致落汤螃蟹之悔,智者慎之思之。
问:结七念佛尚多,得一心不乱者何少?答:七日持名,必须万缘屏去,身心放下,行住坐卧,吃饭穿衣,出屎放尿,一举一息,念念之中,佛号不忘,句句无间,如贯珠不辍,如斯七日中定得一心,信知如来决无虚语。
问:念佛礼诵能除业障,今观善信,或反遇灾殃者何?答:此皆多生业障,或杂念念佛卒难得力故。良由果随因转,如形有影,丝毫不失。弥勒菩萨云:一弹指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善念善形,恶念恶形,丝毫无差,但人终日想杂,尚自不知,待欲静时,方知念多,由凡至圣,渐渐精细,至于弥勒观之尚有如许细想,况吾人乎。然众生介尔之心周遍法界,故起一善念功既广大,起一恶念罪亦难思。地藏经云:举心动念无非是罪,况自有生以来尘劫无量,所造众罪岂可思算。今虽承宿根,念佛礼诵,柰何智力衰微,摄念不定,如大雾中灯,又加以风,何啻不明,光且机绝,纵有得力,或生喜著则难免灾所扰。所以念佛切宜注心一境,毋多杂念,纵见佛光诸相,忌生欢喜,但句句直前,心心归寂,则业障自谢。如庐山初祖 三见圣相,含默不露,至命终时见佛方说。今人用工有丝毫相,以为得力,喜说于人,岂非自召其魔。
问:禅家固然多魔,而念佛者谅必无之?答:禅者观智与妄想竞逼,则八识中所积五阴魔邪发现,见种种相,智力若虧,又生喜著,必遭魔事。念佛者,念念归一,则有四十里光明,灾魔远避,若见圣相,只消不生喜著,不衒口于人,但直进其工,西方决生。
问:禅者离心意识参,参透父母未生已前,念佛者或持名或观想,皆不离相是乎?答:禅家必须一相不立,一尘不掛,有丝毫细念,便是生死业因。念佛者内仗自己一心,外仗弥陀愿力,只消执持佛号不忘不歇,定若泰山,是为正念。若观想者,依观经法,注心一境,了了不迁,是为正观。此二决可一生成办。
问:念时,杂想昏沈反多逼己如何?答:妄想是无始习惯,欲除则反重矣,但高声念佛,令音句句入耳,心心相注,渐自归一。
问:出声与默念如何?答:其功无二,对治不同。多昏沈者当出声,多散乱者宜默念。又出声则昏散双治,默念偏多治散。
问:愚者念佛,但作钱物,将无太轻乎?答:经云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佛之一字众德圆備,柰彼愚蒙膠固不化,不以钱诱,以为别无功德矣。然此钱物亦随心量所现。如镜高悬,外无像,则内唯清虚周遍十方。外有像,则巨细分明,莫隐其形。发心念佛亦尔,智者念佛,反观内无其心,外无其佛,心佛俱空,二空相合,句句相应,念念清净,周圆法界,当体与无量光寿互显,如镜内外唯一清虚也。愚者念佛则多著相,一句作一钱,或求来生富,或寄冥庫等事,皆妄计所现之虚影,如镜随像,巨细分明,冥虽可用,其功甚微,然亦可作远劫成佛胜因。
问:求寿念药师,度亡念弥陀可乎?答:功德俱难思议,但未免心歧,盖阿弥陀即无量寿光,其愿叵测,若念一佛到底,则现增福寿,后报莲胎,决无疑矣,若心有歧,得力稍难。
问:菩萨长劫入尘度生,今既生彼,不能即回五浊,得非小乘乎?
答:长劫入尘,岂易易哉。必具智慧辩才,神通方便则可,若反此,即如救溺无舟,自他俱没,欲发大心,必先生彼,华开见佛,然后回入五浊,则顺逆皆得自在利生矣。
问:娑婆一劫,为极乐一昼夜。生彼国者,如上中品,一宿华开,七日已,得妙菩提。上下品,一日一夜华开,三七日后,见佛报身等。尔则娑婆劫多矣。而此多劫中,吾若不度,恐人心识无定,造业堕苦,将无救耶?答:虽发大心,自无其力,不如自先求脱,得佛慧后,入尘度生,自他方成妙益,但今大心悲切,后必果遂。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弥陀垂手时时不息,故释迦赤心念念勿忘,故有重劝发愿也。我见者,即五眼中佛眼所见,无不明徹故。是利者,即极乐依正庄严,横超三界,圆净四土,是不可思议上上功利也。夫余行则唯仗自力,念佛则并承佛力。因众生无始生死妄想虚习所积业种,时时发现,且多外境扰心。复有狂慧者,妄谈空理。顽修者,著相迷心。皆因五浊障重,惑业炽盛,虽欲修持,卒难得力。纵证初果,尚迷于出胎,菩萨犹昏于隔阴。矧众生本溺尘劳,若非佛力,岂能自拔。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皆是法性菩萨,尚愿亲觐弥陀。喆老青公、五祖戒演,斯皆禅家大匠,转生犹入公门。然则我何人斯,唯仗自力者可乎。
永明大师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又曰: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正斯谓也。是故当信弥陀四十八愿,愿愿悲度,若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同于形影,不相违远。
问:十方诸佛皆有悲愿,何独弥陀?答:诸佛度生有缘则应,无缘不感,弥陀大愿,与诸五浊最有宿缘。诸佛虽悲,但化有缘众生,而无缘者自业为障,何能得度。
问:尔则佛慈岂有不普?答:非佛不普,但佛与众生宿缘未结,而众生惑业久蔽,自障佛慈,如无目人虽在日下,而不能见色,如来以为真可怜愍。
第二大科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古注,六方皆判入正宗,唯灵峰大师判入流通,妙契经意,盖释尊引六方诸佛同讚,莫非劝信而已,劝信即流通义,故今承之)
文分为四:初引六方同讚以劝信,二示三际求生以劝愿,三陈互讚难事以劝行,四法众闻已欢喜礼退。
○初又二,初引六方同讚
『舍利弗,如我(释尊)今者,(在娑婆祇园中)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彼时)东方亦有阿閦鞞佛(翻不动,言佛智不动,可动众生本具智性)、须弥相佛(翻妙高,是海中大山,四宝所成,光明映徹曰妙,迥出众山曰高,佛相微妙如须弥山)、大须弥佛(上表佛相,此表佛德,妙高为众山主,以比佛德第一)、须弥光佛(光表佛智,显佛智普遍故)、妙音佛(四辩八音具足),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恒河,又名殑伽河,河闊四十里,沙如麺粉,譬诸佛之多故),各于其(佛自所王之)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其经名曰)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不可思议,要解中有五义: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三但持佛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道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吾人若发信愿持名,悉契佛德故。观经云,阿弥陀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则佛我皆不可思议。
六方,唐译十方,义则该之,如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尔。一佛土,大概约三千大千之宽, 实则大小不定,尽十方各有恒河沙数世界,一界一佛,尔数诸佛,各出长舌,遍覆已王之国而劝众生信愿极乐也。若他方众生有缘者,互得闻之,净土既为十方同讚,吾人岂可不信欤?
阿閦佛等者,凡一佛随机有无量名,法华云,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洞,年纪大小。故佛立名,或取因取果,或性或相,或取行愿等而立德号。既一一名,圆具众名之德,故智祖释经少解佛名,以存圆具故。今解之者,依字略释,使学者圆悟众德,如取一滴,味具全海。
诚实言者,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是也。吾人若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藏教佛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而能覆面。今约圆佛舌相,称性而能随机大小故。表理,即法音圆满,性无虚妄故。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即今经题目也。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一切智为月,道种智为日,一切种智为灯)、名闻光佛(名称普闻于法界故)、大燄肩佛(燄表大慧,肩荷众生)、须弥灯佛(身光无量如须弥山)、无量精进佛(工夫不杂曰精,不退曰进,无量劫行道,成佛,化无量众生不息故),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名同弥陀,凡佛号同者甚多)、无量相佛(佛有八万四千微尘相好,但随机见)、无量幢佛(幢,高显义,摧邪辅正义,又内空外圆,表佛性空而光圆满)、大光佛、大明佛(光是体,明是用,有光则明照十方,二佛同显智慧高大故)、宝相佛(功德智宝,光相圆满)、净光佛(清净光明普照众生),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与上义同)、最胜音佛(四辩八音难思故)、难沮佛(沮,坏也,佛功德不可坏灭故)、日生佛(日为众阳之精,佛为众生之师,令他生智)、網明佛(宝珠網,光明珠珠相映,表佛身光明映徹无量故),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师子哮吼,百兽脑潜踪,如来说法,魔外降伏)、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翻法,佛说法无穷故)、法幢佛(树佛法幢,破众生喑,令复本清净故)、持法佛(持法普度),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下方者,此世界底,有金轮、水轮、风轮所持,风轮下有空轮,空之下又有下方世界。下方之下,亦有世界,如是重重无尽。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清净曰梵,言清净妙音,普化众生)、宿王佛(月为宿中之王,佛为法界之主)、香上佛(戒香清净,得无上妙谛)、香光佛(戒香清净即发慧光)、大燄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身相庄严如宝色光)、娑罗树王佛(娑罗翻坚固,王,自在义)、宝华德佛(宝华清净而明,表佛功德圆净)、见一切义佛(五眼圆见,法义无穷)、如须弥山佛(山极高大,佛极普遍),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上方者,此界非非想天之上有空轮,空上有风轮,次水轮,次金轮,大地、六欲、四禅、四空之三界,即上方世界也。再上,又有空轮、三界,如是重重,则有恒沙三界。每界有佛,或住世,或将涅槃,或说法,故云恒河沙数诸佛。
○二徵释本经题
『舍利弗,于汝(心)意(之中)云何(见解耶。而此经)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耶)?』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弥陀大愿遍摄众生,则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释迦所说之经,亦为十方诸佛互相护念。而众生念此佛者,亦为诸佛护念必矣。
问:乱心念佛得护念否?
答:有六即之异。
若众生未闻佛名,只是理具生佛平等之性。但名理即,不得护念。
若闻解佛名,或闻而不解,或念不一心者,但纳善种亦作未来度脱之因,俱是名字即护念。
若闻而解,解而持名者,是观行即护念。
若得事一心不乱,见思初落,彷彿见理,是相似即护念。
若得理一心不乱,分破无明一品,分得真如法性,是分证即护念。
若念至四十二品无明破尽。全体清净法性,名究竟即护念。盖护念必因至诚,诚则有进,进即三不退于无上菩提也。
阿耨多罗,翻无上。三藐三菩提,翻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即清净佛果也。分证位,是分证佛果;究竟位,即满证佛果。不论信与不信,但见闻佛名,或念一声,菩提善种,深入心田,毕竟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二示三际求生以发愿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过去)、今发愿(现在)、当发愿(未来),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已发愿,则已生;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则当生。故不愿则已,愿则皆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要解中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有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榮,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极顿,难思难议,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三陈互讚难事以劝行
舍利弗。如我今者(于娑婆祇园中),称赞(彼六方)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六方)诸佛等,亦称赞我(释迦)不可思议功德,而(彼诸佛)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悉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示生皇宫,十九出家,六年苦行,三十岁时坐菩提树下,夜半睹明星,忽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成佛菩提已,至方等会)为诸众生,说是(净土持名一著,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为诸佛所赞)」』
释尊既赞诸佛能说净土不思议功德。而诸佛亦转讚释迦能为难事,正显佛佛行平等慈,而令众生生实信也。十方世界净土既无量,秽土亦无量,故佛说教,致有难易。
要解云: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是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五浊者,譬如清水,清洁本然,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清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清水,喻真性。土尘,喻烦恼。世间有人,即无故而忽迷。然吾自性,本无世间众生,由一念妄动而有生死烦恼故。若欲旋复本无元真性者,如澄浊水,貯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则明相精纯清净妙德。客尘烦恼,即见思惑。根本烦恼,即无明惑。断见证圆初信、别初住。永断根本,证究竟妙觉佛果。究竟明相精纯,复本清净妙德。然真性元无真妄之变,犹水虽有清浊,湿性无迁,今以净土法门,犹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斯澄浊,直捷甚矣。他之法门,岂尔易哉。故释迦诸佛交讚,良有以也。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九界有情也。
五浊转五妙 劫浊 诸行聚会,时迁体秽,此非带业横超之行,必不能度 信愿念佛 转 劫浊为清净海会
见浊 邪见诸执,心起颠倒,此非最胜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见浊为无量光
烦恼浊 贪瞋痴等,烦恼增盛,此非即心是佛之行,必不能度 烦恼浊为常寂光
众生浊 身心和合,生灭不停,此非欣彼厌此之行,必不能度 众生浊为莲华生
命浊 寿命短促,迅速无常,此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命浊为无量寿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众机不感,佛不出世。佛既出世,世多恶境,诚不易得无上菩提。既得菩提,缘不巧会,亦难说法。纵说法矣,且谈净土最妙最圆之法,尤为难中之难。故释迦大愿,得与弥陀双擅其美矣。又浊世众生刚强难伏,而释迦能调,更为甚难也。
一切世间难信者,权乘菩萨尚有疑于净土,况六道凡类乎,如来既说难信之法,吾人当信,切勿甘堕火宅,当知无常不期而来,如救头燃,回头转脑,急将佛号提醒自心,庶不负释迦之叮咛,亦不负弥陀之垂手。
感激至祷,懇即思之。
○四法众闻已欢喜礼退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九法界之)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此明大众得益以结信未来也。佛待机感则说,今既讚说净土依正庄严,九界众生咸沾四悉檀之益。
悉檀,翻遍施。若闻极乐庄严而生欢喜,得世界悉檀益;闻净土依正而起信愿,得为人悉檀益;闻辄持名,句句流入心田,念念返逆生死,得对治悉檀益;闻辄悟心佛俱空,俱遍法界,得第一义悉檀益。此非唯当会得四悉欢喜。且后世见闻此经亦成四益。
若见闻此经而仰慕,为世界益;见闻此经而信愿,是为人益;见闻此经欣厌而持名,是对治益;见闻此经悟能念所念空寂,是第一义益。
再细思之,四益无穷,悉皆随机所说,所说之法一一皆是四悉互遍法界。行人当知起法界心,念法界佛,证法界心,如是念佛,何法非心,何心非佛,然亦何佛而非心哉。
无问自说,其法难思,知机应时,其利莫测。乃至千万年而得利者,亦唯此而已。正乃如来智鉴无遗故尔。且吾人即遇此经,幸之甚矣。又若不生感激,转个身来未知得遇否。良以五浊险道,多诸毒恶,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不如趁此一生,大发勇猛,急出三界,亲觐弥陀,极为至要。若违此者,不能一生成办,若肯专心执持圣号,决定往生,则万牛莫挽矣。然历代阐演净土者甚多,而解脱者亦众。若净土三经受持盛者,无出此经。兹因初机难啓故不惮烦述此以为小補。普愿或见或闻,皆成佛种,速得菩提。纵毁谤者,亦因佛字而有,恶报既尽,亦仗此种而得蒙度。所以佛慈平等,无间冤亲。但有见闻,无不蒙脱,方称不可思议功德云尔。
少说一句话 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头死 许汝法身活


大忏悔文科判
大忏悔文大文分四 初讚礼诸佛身心功德  
二皈依三宝发大乘心六 初皈依同体三宝
二皈依别相三宝
三普为众生发愿
四皈依无尽三宝
五称扬诸佛十号
六正礼八十九佛三 初五十三佛
二三十五佛
三弥陀结归
三忏悔过愆陈所作善二 初忏罪陈善二 初发露忏悔
二请证陈善
二以颂结上
四普发大愿回向佛果八 初礼敬诸佛
二称讚如来
三广修供养
四忏悔业障
五随喜功德
六请转法轮
七请佛住世
八普皆回向

 

重訂二课合解卷第四
天台山观月子兴慈 述
礼佛大忏悔文解
(全文原作一百八礼,故曰礼佛大忏悔文,一百八礼图,见下七纸)
性本真空,纤毫无染,只因一念妄动遂起十界业缘。是以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复种种心生。其心不起则已,起则有业。故地藏经云:举心动念无非是罪。又云恶习结业,善业结果。况自有生以来,念念不停,所结罪业重如大地。若非如法忏悔,詎能消除。故不动法师,依于圣翰,集诸圣号,睿撰忏语,巧摭愿文,为被后昆忏誓之箴规。所言大者,大乘忏法也。梵语忏摩,华言悔过,今言忏悔者,华梵兼举也。忏则忏除过去宿业,悔则不造未来新罪,所谓改往修来是也。又忏是白法,悔是黑法,谓白法当修,黑法当弃。又忏悔是白法,不忏悔是黑法,白法是净业,佛界智体也,黑法是染业,九界烦惑也。盖一切众生皆由惑造业,由业招苦。惑即三惑烦恼,业即有漏无漏善恶诸业,苦即九界二种生死之苦果。由此惑业苦三,而生死永无休息矣。然忏悔有三:
一作法忏。谓择地建壇,请戒德师,依律作法,自陈所造众罪毫不覆藏。当尔之时,眼观壇仪,耳听羯磨,心无余缘,即有无作戒体表于心田。由此持则体增,犯则体坏,故忏悔后更莫造新,众罪遂可消灭。
二取相忏。谓百里千里无戒德师,自于昼夜六时,以清净三业,向佛菩萨像前,五体投地,如大山崩,毕露过罪,运心观想,三年五载,乃至一生,必期亲见光华瑞相,而诸众罪遂即消灭。
三无生忏。谓业从念起,但观现前一念,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三处既空,罪福无主,所谓心亡罪亦亡,是名真忏悔。
前二事忏,后一理忏。事则别忏身口七支之罪,属小乘。理则总忏意中三毒之罪,属大乘。而利根人三俱大乘,若以一心三智照一境三谛,谛理如如,智照历历。忏一罪则众罪圆忏,而众罪当体解脱,是为法性妙忏,即最上上根忏法也。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此之谓也。
今复约六即以判浅深,若未见闻圣教,心性全迷,但曰理即,不名忏悔。若见闻圣教,了知众罪造亦唯心,忏亦唯心,曰名字即忏悔。见闻而持,诚心观照,殷勤求忏,曰观行即忏悔。破见思惑,曰相似即忏悔。分破无明,分证法性,曰分证即忏悔。无明破尽,法身圆显,如晴空澂潔,浩月圆净,曰究竟即忏悔。故天台大师云:上至等觉尚须忏悔是也。此六即中观行属事忏,以见思粗惑未断,真谛理性蒙昧故。相似属理忏,以见思已破,真谛理性明显故。又观行相似俱属事忏,以未破无明细惑,中道法性未开,当更勤修故。分证已去,方属理忏,以分破无明细惑,亲见中道法性,念念自得清净故。若证妙觉极果,则三惑尽净,二死永亡,长别无明父母,安住常寂光土,法怀清净,智慧圆明,如中秋夜月,光无不圆故也。故教中所判,若未至分证为缘修,已至分证属真修。缘修,以智缘境而修,理事未融故,其忏属事。真修,以智称理而修,理事相融故,其忏属理。嗟今缁流,纔出戒坛,不拜不诵,儼然我是佛子,应受信施,反益贪瞋。赵州大师云: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观此岂不悚慄,故当勤求忏悔。又有儒者遊覧佛典,祇信佛理深邃,竟作一种博学资料,将经语润文著色,若言忏悔及小乘者,不以措意,或以为誕,专执于理,而昧于事,殊不知昧于事者,理亦不甚了了,始也由迷积迷,继也由罪积罪,心愈迷而罪愈深,罪愈深而迷愈积。谚云聪明反被聪明误,可为斯人詠矣。盖忏悔者,莫非忏过现所造之障,事障既除,理性即显,何儒者舍事执理,全不礼诵,终日在妄想窟里作活计,自谓得不生灭地可乎。
上至等觉尚须忏悔,况凡夫哉,智者察之。
大乘三忏 作法忏 法华、方等、般若、各有事仪,要制期限 灭违戒罪,起三恶之业障报障 助
取相忏 方等十二梦王,菩萨戒见光见花等 灭犯定罪,起人道之业障报障
无生忏 端坐念实相 灭犯慧罪,起三界之业障报障 正

小乘三忏 作法 经藏轻重俱许忏、律不许重,但许忏轻 助
取相 阿含犯欲,作虵口想即灭
无生 析法空观 正

小乘虽唯事忏,亦稍兼理,如取相忏中期见光华,必须心与圣真谛理似相应故。若大乘必圆修三忏,有最上根者,唯观无生,顿超圣地,此则随机利钝故也。又小乘虽唯忏七支罪,而三毒亦必兼忏,以先伏意业,而身口方能清静故。又取相忏,亦兼理者,依理起观故。要之三种忏法俱由理起,理能成事,事忏精诚,理方明显,理事圆融,是真忏悔。
 

见惑八十八使 三十 苦 谛具 十使 十使具足 十使 五钝使 贪 心于顺境而生爱著 遇境辄生爱著,修道难断,故曰钝使,如水沈滞。
欲 界 集 七使 十使中除身见、边见、戒取三使而存七使 瞋 心于逆境而生瞋恚
灭 七使 十使中亦除身、边、戒三使而存七使 痴 诸法事理心不明了
二使 道 八使 十使中除身、边二使而存八使 慢 恃己本领轻陵于人

二十 苦 谛具 九使 十使中唯除瞋使而存九使 疑 诸法事理信不决定
色 界 集 六使 十使中除瞋、身、边、戒四使只存六使
灭 六使 十使中亦除瞋、身、边、戒四使只存六使 五利使 身见 因此身故又起我见 遇境辄生分别,修道易断,故曰利使,如火轻炎。
八使 道 七使 十使中除瞋、身、边三使而存七使
边见 因我起断常有无等见随执一边
二十 苦 谛具 九使 十使中唯除瞋使而存九使
无色界 集 六使 十使中除瞋、身、边、戒四使只存六使 戒取 外道无益苦行非出世因妄计出世因
灭 六使 十使中亦除瞋、身、边、戒四使只存六使 见取 凡夫外道用工得益实非圣果妄计圣果
八使 道 七使 十使中除瞋、身、边三使而存七使 邪见 不信三宝撥针因果

八十八使偈曰:
苦下具一切 集灭各除三
道谛除二见 上二不行瞋
 

思惑八十一品 九品 上上品 贪瞋痴慢 三界共成八十一品贪瞋痴慢之思惑,上二界除瞋。
欲界惑粗,上二界逐地渐细,乃至非百想天,惑虽极细,然则九品歷然可见,故三界九地共有八十一品,粗细思惑烦恼,招三界生死,若断此惑尽,则断三界生死,证阿罗汉果矣。
欲 界   上中品
上下品
思惑 中上品
中中品  
共三十 离生喜乐地 各具九品思惑 八地各具 上上品 贪瞋痴 中下品
色 界 定生喜乐地 上中品 下上品
离喜妙乐地 上下品 下中品
六品思 舍念清静地 中上品 下下品
中中品
共三十 空无边处地 各具九品思惑 中下品        
无色界 识无边处地 下上品
无所有处地 下中品
六品思 非非想处地 下下品
  见惑从解得名,以证初果见真理时所断故。
  思惑从修得名,以证初果后,重修真谛之道时渐断故。
  又执己见解曰见惑,爱思杂染曰思惑。
  又心想纷飞属见惑,如火升颺故。纷飞而著即思惑,如水下沈故。

 

又五趣杂居地九品思润欲界七生人间 上上品 润人间二生 前断三界见惑尽,即证初果须陀洹,然三界之八十一品思惑,但伏而未破,于中初之欲思九品,当润人间七翻生死,此当重修真谛之道,先除断欲思。    
上中品 各润人间一生 破此六品欲思尽,证二果斯陀含
上下品
中上品
中中品 共润人间一生
中下品
下上品 共润人间一生 破九品欲思尽,证三果阿那含,是后不生欲界,而住色界五不还天,修夾熏禅,断色界无色界七十二品思尽,永出三界分段生死,证二乘涅槃,名四果阿罗汉。
下中品
下下品

三惑 见思惑 为三界内惑,又名枝末无明,障无生空寂真谛之理,招六道分段生死之苦。
尘沙惑 三界内即见思,三界外即无明,此非自己之惑,但因他惑而障自化道而已,何以故?以既证罗汉之果,自之见思已断,自心真智明了,便见他人见思如尘若沙,生退屈想,泯化道志,辄守真空涅槃。
无明惑 自心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又名根本无明,其惑微细,破尘沙已,方破无明,约之有四十二分,谓圆教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法性,登初住位,如是分破分证,歷于二住三住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至于等觉起金刚观智,再破一分生相无明尽,即圆证妙觉无上佛果,如中秋月,光无不圆。

 

二种生死 三界内 三界六道,各有身分段落不同,以六道之身,俱是四大所成,身形分隔,众苦逼迫,命尽则散。又随业感,苦报无穷。纵生天道,身净无碍,无非见思惑业所感,因十善及世间禅定精进,暂得清净,福尽苦生。又无色界纵得无身,但无业果身,非无定果身,因定力绵密,只伏见思而未破,暂感无身,寿八万大劫,有福尽者尚作飞狸。噫,此方言天仙者,不过欲天而已,安能知此万一哉。故见思未断,分段生死不休,则轮迴无穷矣。
分段生死
之生死

三界外 因移果易,舍所住位,谓菩萨因地所修,破一分惑,明一分智,即变生灭之妄想,易为无生之真心也。
变易生死
之生死
三惑是造业之因,二死是受苦之果,因惑造业,由业感果,惑者由一念妄动,则念念逐境而迷,既迷而念念动处,俱成善恶诸业,既有诸业,必受苦乐之果,是故终日妄想不停,则果报生死无穷,弥勒云,一弹指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一形必受一果,若断一念,则少一形,自此渐渐清净可期矣。且惑有轻重,故分三惑以定凡圣次位。
盖见思惑,招三界内分段生死。尘沙惑、无明惑,招界外变易生死。
断见思惑,则不受分段生死,出三界,得偏真理,为声闻缘觉之二乘。断尘沙,为权乘菩萨。分断无明,为法性菩萨。断无明尽,为无上佛果。
宋、西夏、护国仁王寺、金刚法师不动集。
宋,正统也。太祖姓赵,名匡胤,洛阳人,仕周至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简,后陈桥兵变,为将士所推,遂受周禅而有天下,都汴梁,为北宋。至钦宗有九主,而徽钦二宗被金所执而北,钦宗弟康王趣南京即位是为高宗。又懼金兵,奔临安建都是为南宋,七主而国亡。
西夏者,以唐初西北边部拓跋氏来降,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平黄巢有功,赐姓李,为夏绥节度使,世袭其职,至石晋以后,未尝入觐。迄宋太宗时,李继捧獻夏银绥宥四州之地,又陈诸兄弟怨對,愿留京师,赐姓赵名保忠,锡夏绥银宥密五州使,真宗时捧弟继迁来降,赐姓赵名保吉,授银州观察使,寻叛,其孙元昊善用兵,自称帝国号曰夏,即西夏也。自来降叛无定,宋仁宗用韩琦、范仲淹经略,陕西边境稍安,逐约二十五万以和,后至理宗时为北朝大军所灭,西夏遂亡。
护国仁王寺,在夏州。金刚是瑜伽五部之一(详四方四佛图)。
不动是法师之名,师西域人,修金刚部功熟,将此法宏传也。既而达夏,为国主所重,常诵护国仁王经甚灵,以护国佑民,夏主命其寺额曰护国仁王。师依三十五佛名经,礼忏悔文,前增五十三佛,后缀普贤十大愿偈,共成一百八礼,期断百八烦恼也。蒙山文亦师所集。呜呼近千年来以及后世,海内禅林庵院,皆遵为常课,然则师之功勋厚德,岂可思议哉。
○大文分四:初讚礼诸佛身心功德;二皈依三宝发大乘心;三忏悔过愆陈所作善;四普发大愿回向佛果。
今初
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
初二句赞佛心,三句赞佛身,四句众等皈依也。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心,以此四心俱周法界故曰大。谓佛慈随机广说诸法,遍与涅槃之乐,曰大慈。遍拔生死之苦曰大悲。凡众生得益,佛随欢喜,曰大喜。无恶不舍,无善不施,曰大舍。又佛具三缘慈悲,故曰大慈大悲。性绝喜舍,而无不喜舍,故曰大喜大舍。四心之大,大而无外,竖穷三际,横亘十方,故曰四无量心。愍者怜愍。济者济度。众生者,众法相生,谓此身从父、母、已,三因缘和合而生。又是五阴假合而有,既有此身,则生灭不停,故曰众生。五蕴详心经图。含识者,世界中自天及人,下至禽兽蜎飞蠕动,凡能动者皆含灵识,故曰含识。相好光明者,佛现大小身相,皆具威德光明。随机所现,具有三品相海,三品尊特。至心者一心也。皈命礼者,不动法师集此全文,原作一百八拜,表除百八烦恼故,非今诸方唯跪诵而已。
三品相海 约 上品 十莲华藏微尘相好
  中品 八万四千相好
相 下品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三品尊特 约 上品 法华三十二相,相相达无边表,亦即法身。
  中品 观经八万四千相好。
教 下品 华严树王下境本定身现起卢舍那相

一百八礼 初四句偈一礼
金刚上师一礼 三缘慈悲 众生缘慈 遍观众生犹如一子
皈依佛法僧三句一礼 法缘慈 观法无性随缘度生
我今发心至三菩提一礼 无缘慈 无彼此心任运普覆
尽虚空一切诸佛一礼
尽虚空一切尊法一礼
尽虚空一切贤圣僧一礼
如来十号一礼
八十九佛八十九礼
如是等至今皆忏悔一礼 三际 过去际
今诸佛世尊至我今皈命礼一礼 现在际
所有十方世界中八句一礼 未来际
于一尘中尘数佛八句一礼
以诸最胜妙花鬘十二句一禮
我昔所造諸悪業四句一禮
十方一切諸眾生四句一禮
十方所有世間灯四句一禮
諸佛若欲示涅槃四句一禮
所有禮贊供養福四句一禮
願將以此胜功德十六句一礼

○二皈依三宝发大乘心分六,
初皈依同体三宝
南无皈依金刚上师
梵语南无,此翻敬礼,亦翻度我,亦翻皈依,今则华梵合称故。反邪法曰皈,依正道曰依,谓反世间生灭邪见,依出世无上三宝,以求解脱也。
金刚上师者,毗卢教主也,即自性一体三宝,为瑜伽大秘密教主,无尽三宝从此生故。又四方四佛一切贤圣,莫不从此毗卢金刚心中之所流出故。梵语毗卢遮那,此翻遍一切处,即法身佛也。谓法性之体清净周圆,以法界为身故。盖法性本觉常照,即自性佛宝。法性本具诸法,即自性法宝。本觉与诸法圆融无二,即自性僧宝。然此一体三宝,是一切贤圣上上师尊,即经云法为诸佛所师是也。今欲求忏,必先皈之。
四方四佛 东 方世界 阿閦 佛。 为 金刚 部主。 即 大圆镜智
南 宝生 宝生 平等性智
中 毗卢遮那 灌顶 清净法界智
西 无量寿 莲华 妙观察智
北 成就 羯磨 成所作智
四方四佛,即一心四智,四智皆从清净法界智体中流出,而金刚上师,即中方毗卢遮那清净法界智也,又名法性,性全是智,智遍法界,无法不具,一切贤圣,无非观此法性而成就也,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皈依别相三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一体三宝是理性,别相三宝是事相。名虽有三,性唯一体,体虽是一,用开三宝,无非普益群生故也。
佛者,觉照也,义开有三,若能觉照自心空寂,清净无生,曰觉自;以此自觉,能令众生觉了自心,曰觉他;自性圆极,众生圆度,其行圆满,寂而圆照,照而圆寂,曰觉满。三觉既圆,是名为佛,即十方世界诸佛也。
法者法则,三界善恶为世间法,三乘无生为出世间法,平等慈悲为佛界法,要之十界十如之法,包括殆尽,佛说三藏诸经,尽诠十如诸法故。
僧者和合义,僧众聚会,若多若少,和合修道故,即菩萨、缘觉、声闻及凡夫出家者是。
能皈依者,永离三途之苦,必得无上佛道故。
三觉 觉自 觉了自性本空
毫无烦恼生死 凡夫著有
心逐境生
常迷不觉。
二乘滞空
但能自觉。
菩萨自他俱觉。
唯佛三觉圆满。
觉他 觉了他性本空
自他圣凡平等
觉满 自他惑尽生死亦尽
觉非有无寂照双融

三途 地狱 鑊汤炉炭名火途
饿鬼 刀杖驱逼名刀途
畜生 互相吞噉名血途

一心十界十如三千妙境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具十法界 地狱 此十法界各各又具十法界则成百界
百界界界互具十如是 如是相 即十界依正大小妍醜等众相 十界既各具十如而百界则成千如 五阴具千如 事造
饿鬼 如是性 众相各有性分不可改移
畜生 如是体 众相各有体质不同
修罗 如是力 众相各有力用之能 众生具千如 各三千
人 如是作 众相各有造作
天 如是因 众相生起各有本因 理具
声闻 如是缘 众相生起皆仗助缘而成
缘觉 如是果 众相善恶大小皆是随因成果 世间具千如
菩萨 如是报 果分妍醜曰报如桃满树妍醜不同
佛 如是本末究竟 相为作事之本,报为成事之末,众相各有理趣究竟归极

吾人现前一心本具十法界,每界体又具十,十十便得百界,一一界具十如,百界则成千如,故名百界千如。
又历众生、五蕴、国土三处各一千,则成三千性相,性为理具三千,相为事造三千,合之俱在吾人现前一念心耳。吾人若能观现前介尔一念,则能观所观一如,佛法众生法无不具足,故天台止观开十乘观法。第一即观此一念为不思议境也。
问:十如名义如何?答:法华经云,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此其名也。其义者,注云,相以据外览而可别,性以据内自分不改,主质名体,功能为力,构造为作,习因为因,助因为缘,习果为果,报果为报,初相为本,后报为末,事理归趣为究竟等。如是十如,界界互具。乃至终日一动一静,一事一物,无不具此十如。且以人界约之,如人之形相为相。人身之性分不可改作他物为性。人身骨肉之质为体。人有善恶之用为力。起造善恶之事为作。造善是习善因,造恶是习恶因为因,习善必须善缘相助,习恶必须恶缘相助。善习之因则结善果,恶习之因则结恶果为果。报者如世所作,善類甚多,恶类亦多,如人富相各各不同,贵相各各不同,贫相贱相亦各各不同,果虽俱名为人,报分妍醜上下,为报。人相为造因之本,受报为招果之末。究竟归趣,即網常五戒之性,为人道所归之理也。此为人界十如。举人界十如,而九界十如无不互具,乃至举一毫许事,皆具十如。盖十如之外别无一法可得故。举十界十如只是当人一念而已。是故天台大师,教人但观一念即空即假即中,则十界诸法性相无所不具,若能从此精进,直阶圣地无疑。
十乘观法 一观不思议境 即当下一念为所观妙境
二正发菩提心 依上妙境发大誓愿
三善巧安心止观 巧用止观安住道心
四破法遍 以妙三观遍破妄法
五识通塞 生灭恶法为塞,无生善法为通
六道品调适 三十七道品调和定慧均等
七对治助开 正道难发,须仗助道
八知位次 知圣贤位次可免上慢退屈之过
九能安忍 遇顺逆境其心不动可进圣位
十离法爱 莫著相似法爱,可进初住法性

同体三宝 真智本觉 佛 性具三宝 吾人现前之心虽迷,其性本具 三智灵觉 佛
宝相理性 法 三谛诸法 法
智理和合 僧 谛智和合 僧


同体亦名一体,是佛法身之性。别相等三宝,是佛报应二身之相。然诸佛性相,本是一如,元无一三,只因众生根机有别,故如来于一体中而分三身同别三宝应机说法也。虽有同别莫非在吾人自心中所具,则今皈依即皈自性中同别三宝耳。
○三普为众生发愿
我今发心 ,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 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无)耨多罗(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觉,即佛果之大道也。圆初住,别初地,分得此道。圆妙觉满得此道。)
我,指行人自己。发心,发无上菩提佛道也。不为自求者,非若二乘专为自求出离,我今普为法界众生一时同成佛道故。
人天遍该六道,以六道唯人天福胜,故遍举也。然天上犹有五衰之苦,乃至非非想天,寿极八万大劫,福尽尚作飞狸之身,况人及四恶趣乎。盖地狱常受火烧冰冽等苦,无时暂停。饿鬼百千万劫不闻浆水之名,常受饥虚之苦。畜生常受互相食啖惊怖等苦。修罗常受斗战肢伤之苦。人道常受生老病死忧悲烦恼之苦。纵证声闻缘觉,已出三界生死烦恼。犹滞涅槃空寂,不能出假度生。纵权乘菩萨,已发大心普化,犹有无明未破,皆非究竟。我今发心礼诵,乃至微毫所有功德,普愿法界众生一时同得三藐三菩提之佛道而后已。
○四皈依无尽三宝
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十方者,东南西北四维上下也。如东方直去,虚空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一界一佛,则诸佛不可尽、法宝僧宝亦不可尽矣。余九方亦然。尔则十方虚空及三宝可穷尽哉。一切者普摄之辞。我今运心作观,皈依一切无尽三宝,以求自他速成无上菩提也。良由自性真空湛寂,迷之而为晦昧顽空。自性事事圆融,迷之而为隔异世界,若能返悟,则现前一念本是精明,即无尽诸佛义。现前一念体本空寂,即无边虚空义。现前一念所诸具功德事,即圆融世界义。智者大师云,介尔一念即具十界十如之法,一念之外更无毫发可得。吾人现前发广大心,遍礼无尽法界三宝,则无尽法界,与无量三宝,只在一念心中无欠无余,如此观心礼诵,宿业全消,如汤溶雪。
○五称扬诸佛十号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十通号,佛佛皆具,故先称也。如来者,法身之性,体自不动名如。悲智现身,光用遍照名来(即应身报身)。法身如虚空,清净本然,无来无去,悲智如日轮,光明普照无不周遍,众生虽见佛有应身报身之相,而法身实无形相常然湛寂,光寂无二,即名如来。法报应三身详二时供养仪(弥陀经亦有图)。
○应供,应,受也。二乘但断见思烦恼,了脱分段生死,只受人天供养,名半应供。如来圆断三惑,永除二边生死,万德圆成,福慧具足,普应九界供养,名全应供。
○正遍知,正,中道也。遍,空有二边也。知,圆融三智也。佛于二边中道无不了知故。盖六道著有边,二乘滞空边,权乘菩萨住于但中理性,法性菩萨分显圆中理性,妙觉佛果则二边不著,中道不安,究竟无所不融,是为圆融三谛也。
○明行足,明即三明。谓天眼明,识现在。宿命明,识过去。漏尽明,识未来故(图详弥陀经)。行,即六度。盖佛从无量劫修六度万行,功证圆极,三明洞达故。
○善逝,善,妙也。逝,往也。谓佛正智破三惑尽,妙出世间而成佛果,既成佛果,虽来化现,不复染于生死矣。
○世间解,世间,是有漏诸法,出世间是无漏诸法,佛智无不了解明达。
○无上士,谓佛于九法界无一人可与比肩,独一无比,而能普应九界故。
○调御丈夫,谓于柔性众生而调和之,于刚强众生而御伏之,即调御众生之大丈夫。又佛身具微妙相,故曰丈夫。诗注云,夫有傅相之德,而可倚仗,谓之丈夫。
○天上师,佛为天上人间之導师。又四恶众生难度,天人众生易度,故称天人师。
○佛,梵语佛陀,翻觉者,具有三觉(图详上),谓能普觉众生归于真觉也。
○世尊,位极无上,福德圆满,普为世间出世间共所尊敬故。
佛十种通号 如来 倣同先德號 三世诸佛同一如如,佛佛皆从如如真性中来化三界故 成论,以无上士调御合一。佛基层单位为二。谓位极地外,普能圆调众生故。

大论,以无上士调御开二,佛世尊合一,谓世尊 是总号,以具上十号,则世出民单方称独,尊故。

此十为诸佛通号,佛佛同称故,弥陀释迦为佛别号,佛佛名异故。
应供 堪为福田号 应九界供,堪为九界众生种福之田。
正遍知 遍知法界号 三智圆明,遍知十方法界诸法。
明行足 果显因德号 佛果满足三明及万行之因
善逝 妙往菩提号 妙性既得圆极,逝往菩提永不迁来。
世间解 逹伪通真号 达九界之伪,通佛性之真。
无上士 摄化從道号 摄化众生,俱从佛道
调御丈夫
天人师 应机授法号 应化人天之机,传授真善之法
佛 觉悟归真号 觉悟烦恼,全归真性。
世尊 三界独尊号 独一无侣,秋月圆净。
○正礼八十九佛分三:初五十三佛。观藥王藥上二菩萨经云:尔时藥上菩萨,为行者称说过去五十三佛名,告言法子,过去有佛名曰普光,次名普明,次名普净,乃至次名一切法常满王佛。尔时藥上菩萨说是过去五十三佛名已,默然而住,尔时行者即于定中得见过去七佛世尊,第一毗婆尸佛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说五十三佛,乃是过去久远舊住娑婆世界成熟众生而般涅槃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除灭四重五逆及谤方等诸罪皆悉清净,以是诸佛本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灭如上诸罪。次尸弃如来,毗舍浮如来,拘留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亦如是赞五十三佛名已,亦复赞言,善男子善女人,能闻是五十三佛名者,能称名者,能敬礼者,除灭罪障,如上所说。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于妙光佛末法中出家修道,闻是五十三佛名,欢喜合掌,教他闻持,他人闻已,复行转教,如是展转相教,至三千人异口同音称五十三佛,复一心敬礼,以是因缘功德,即超无数劫生死之罪,即成过去劫千佛,现在劫千佛,未来劫千佛是也。而我释迦世尊,于现在千佛中为第四尊。现在劫千佛出世,详弥陀经劫图。
三千诸佛 过去名庄严劫 始自华光佛,终至毗舍浮佛共一千佛
现在名贤劫 始自拘留孙佛,终至楼至佛共一千佛
未来名星宿劫 始自日光佛,终至须弥相佛共一千佛
又佛告宝积,十方现在诸佛,善德如来等,亦曾闻是五十三佛名,故于十方面各皆成佛。所谓宁受一切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若有众生欲得除灭四重禁罪,欲得忏悔五逆十恶,欲得除灭无根谤法极重之罪,当敬礼七佛,复当敬礼五十三佛,然后遍礼十方无量一切诸佛,昼夜六时心想明利,有如流水,行忏悔法,机感道交自然除灭。佛名经云,三千诸佛因礼五十三佛,灭除积习得成正觉。

南无普光佛 化身百亿,智光遍照
南无普明佛 圆满报身,慧炬普明
南无普净佛 法身普虚空,本来常清静
南无多摩罗跋旃檀香佛 多摩罗跋,翻离垢,牛头山名,栴檀翻与药,能除众病,喻佛众德,妙香普熏,众生离垢清净
南无旃檀光佛 戒香清净,智光圆满
南无摩尼幢佛 摩尼是如意宝,幢高显我,又摧邪辅正义,喻佛德高悬如意摧邪辅正
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无尽法藏,令众欢喜,如意智聚,普度群迷
南无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开始世间乐求见佛,上大精进,速成佛道
南无摩尼幢灯光佛 摩尼灯光,表显二智,实智照理,权智照机
南无慧炬照佛 三慧火炬,令人照破烦恼
南无海德光明佛 德如大海,慈光无尽
南无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 金刚牢强而发光,智德坚固以普照
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 周遍曰大,十力曰强,纯一曰精,不退曰进,不怯曰勇,直前曰猛,修因既圆,佛智独照,大破群迷
南无大悲光佛 悲心周遍光明圆满
南无慈力王佛 王、自在义,无缘慈力普化自在
南无慈藏佛 慈悲宝藏,说法无尽
南无旃檀窟庄严胜佛 佛身八万四千毛孔,皆出栴檀妙香普薰法界,庄严法身之窟
南无贤善首佛 如来贤才无上,善超十法界顶,为众首师
南无善意佛 普念众生,犹如赤子,善意说法,皆获利益
南无广庄严王佛 广修戒定慧,庄严佛果身
南无金华光佛 金喻净果,华喻修因,因坚果净,光照无量
南无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 慈悲宝盖,普覆虚空,以自在力,为十界王
南无虚空宝华光佛 法身清净,犹如虚空,智光耀彩,如宝华盖
南无琉璃庄严王佛 琉璃,翻青色宝,佛身庄严清徹如宝,表里瑩净,自在影现
南无普现色身光佛 普法界中随机现身放光,如华严,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圆光普照于十方,示现种种所行事
南无不动智光佛 根本智不动,故能普放差别智光
南无降伏众魔王佛 佛以无漏智力降伏众魔,既受化已得法自在
南无才光明佛 无碍智慧辩才,度诸群迷,破诸烦恼
南无智慧胜佛 智慧胜力,令诸众生大破三惑烦恼
南无弥勒仙光佛 弥勒翻慈氏,仙犹觉也,大慈智觉之光,普照众生离诸苦尽
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佛性寂而常照,照而说法,功德之妙一切所尊,智月之大遍破无明
南无世净光佛 佛道世间既净而光,令诸众生世间亦净而光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龙种即智种,龙能兴云致雨,佛常现身说法,为无上尊自在度生
南无日月光佛 始觉如日,本觉如月,始觉照极,本觉开显,始本合一,光如日月
南无日月珠光佛 一切智如月,道种智如日,一切种智如珠,三智圆徹,光融无碍
南无慧幢胜王佛 智慧高幢,胜破邪魔外道,而得自在利生
南无狮子吼自在力王佛 狮子为百兽王,如一哮吼,百兽潜踪,如来说法,邪外惊伏,故得自在
南无妙音胜佛 如来八音,无有远近,悉皆洞闻
南无常光幢佛 建大法幢,光明常耀
南无观世灯佛 三智观照,为世间之明灯
南无慧威灯王佛 无百慧辩,威震十方,法灯圆照,自在融通
南无法胜王佛 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南无须弥光佛 须弥翻妙高,四宝所成曰妙,迥出群山曰高,是大山王光明远照,表佛四智发光无穷
南无须摩(漫)那华光佛 须摩那华,翻称意华,色开黄白,香光远袭,表佛心香发光,无不称众生意
南无优昙钵罗华殊胜王佛 优昙钵罗华,翻灵瑞华,三千年一现,表轮王出世故,佛出世间过于此华,故云殊胜
南无大慧力王佛 大智慧力自在说经
南无阿閦毗欢喜光佛 阿閦毗,翻不动,以不动智光,普令大地得欢喜故。
南无无量音声王佛 佛以出无量音声,一一音声复出无量言语
南无才光佛 辩才说法放光照机
南无金海光佛 佛身金色表裹瑩徹,影现十方依正,犹海印发光,森罗万像无不明显。
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慧光焕耀犹山发翠,方便广多如海无穷,言其智慧说法融通自在
南无大通光佛 大法融通,光明普照
南无一切法常满王佛 诸佛法幢,悉皆圆满,化身应机,遍能自在
○二三十五佛。
大宝积部决定毗尼经云: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于贪瞋痴不怖畏耶。佛言,舍利弗,一切菩萨有二犯戒,何等为二,一者瞋相应犯,二者痴相应犯,如是二犯,名大破戒。舍利弗,因贪犯者为过微细,难可舍离。因瞋犯者为过粗重,易可舍离。因痴犯者为过深重,复难舍离。所以者何,贪结能为诸有种子,生死蔓延連持不绝,以是义故微细难断。因瞋犯者堕于恶趣,可速除断。因痴犯者当堕八种大地狱中难可解脱。舍利弗,若诸菩萨成就五无间罪,及犯余罪,菩萨应当于三十五佛前,昼夜独处,殷重忏悔。
宝积经云:一切众生若有五逆十恶,万劫不通忏悔者,应须顶礼三十五佛,至心忏悔,一切罪障即皆除灭也。
南无释迦牟尼佛 释迦,翻能仁,应化三界广度众生,不住涅槃故。牟尼,翻寂默,实智照理寂然清净,不住生死故。
南无金刚不坏佛 智慧坚固,如金刚不坏。
南无宝光佛 智光瑩净,照徹无穷。
南无龙尊王佛 龙能升降变现,佛能随机应化。
南无精进军佛 如来为大法将,降伏诸魔,如三军猛力精进,能卻冤敌。
南无精进喜佛 由精进故,自利利他,功圆证极,普得欢喜。
南无宝火佛 智宝之火,烧尽自他烦恼生死。
南无宝月光佛 宝月圆净,光融法界。
南无现无愚佛 现出智慧德相,永无三惑之愚。
南无宝月佛 宝月游于清虚,智光照于法界。
南无无垢佛 真体独露,本来清净。
南无离垢佛 永离烦恼之垢,常得真如之清。
南无勇施佛 勇施财法,广化众生。
南无清净佛 清净宝相,本来周圆。
南无清净施佛 清净法施三轮体空,普令众生悉到佛地。
南无娑留那佛 娑留那,翻甘露水,为长生不死之藥,佛法令众生永入无生之地。
南无水天佛 水澄上下之天,心印佛生之理。
南无坚德佛 智德坚固,化度无边。
南无旃檀功德佛 法分功德之香,普薰众生之心。
南无无量掬光佛 掬,撮也,如来妙相,撮出光明重重无尽。
南无光德佛 慈光普益,恩德无尽。
南无无忧德佛 证大涅槃,永离忧恼,自证功德,普被无明
南无那罗延佛 那罗延,翻坚固,佛身坚固,犹若金刚,不能沮坏。
南无功德华佛 因修万善功德如华开,果证三德真如似结实。
南无莲花光游戏神通佛 莲华开敷,光彩遍輝,游戏神通,应化三界
南无财功德佛 法财功德,遍济无穷。
南无德念佛 慈德普沾,悲念不辍。
南无善名称功德佛 妙善功德,名称普闻
南无红焰帝幢王佛 红燄,即天帝宫中,赤珠幢之光也,珠光互射,以喻佛光遍徹。
南无善游步功德佛 如来行步,犹如象王,凡有游步称善功德,遍至十方应化无量。
南无斗战胜佛 佛具智箭禅弓慧剑,四魔外道闻之则伏。
南无善游步佛 佛神足力,无来去相,游步十方,普化众生。
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 功德庄严,周遍十方,化化不绝,利益无量。
南无宝华游步佛 如来足底千幅轮相,宝华承足游步十方。
南无宝莲花善住娑罗树王佛 娑罗,翻最胜,又翻坚固,为树之王,如来成道之树故称王。
以上八十八佛也。
问:诸佛德号无不互具互摄,如十方虚空普含法界,亦如千灯,灯灯互遍。法华云:吾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然则汝今随文释之,岂无遗万之过耶。答:虽不可解,亦有从略释而圆解者,亦有以此稍入门者,故今方便解之。夫诸佛名号无有一定,或依姓立,如释迦弥勒;或从字称,如无垢离垢;或依报如阿閦;或正报如普光;或单喻、单法、法喻合称;或因或果、因果并立;或行愿等,莫非随机立名,名虽各立,义实圆该。法苑云:如释迦翻能仁,岂有一佛非能仁耶;阿弥陀云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耶,但以逗机设法随世建立,诸佛名号理皆同故。华严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楞伽云:一切诸佛四种皆等。一字等,如佛十号;二语等,六十四种梵音言语;三身等,法及色身;四法等,正助道品。准二经义,则八十九佛名德,一多遍容,彼此交摄,一佛即通一切佛,释一义即显无量义,有何增减不圆融哉。
○三弥陀结归
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观经云:诸佛如来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今阿弥陀佛法身尽包十方微尘刹土,是为法界无尽功德藏身也。
○八十八佛后加阿弥陀佛者,上来礼赞功德,结归极乐故也。良由弥陀四十八愿宏深,与娑婆众生机缘独胜,盖所作诸功德若归一者,大道易就,是故作佛事者皆以弥陀结归,良有以也。书玉师解有四意:一弥陀佛名一称礼时,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五逆三途悉超脱故;二弥陀虽在西方,乘愿来度娑婆,十念尚得往生故;三成佛以来于今十劫,现在说法普度十方众生故;四释尊与十方如来同赞故。有此四意所以加也。八十九佛竟。
○三忏悔过罪陈所作善分二:初忏罪陈善,二以颂结上。
○初又二,初发露忏悔。
如是(八十九佛。又复)等(该十方)一切(微尘)世界(无量)诸佛世尊。常(常)住在世(间。常放光明,度众生。唯愿)是诸世尊,当慈念我:
此仰求诸佛垂慈愍念也。一切世界诸佛是横遍,常住在世是竖穷。盖诸佛法身常住周遍,慈光本来常照。奈众生以业自障,终日常在佛身之内,而不见佛,如盲处日光之下而不见色。盖以妄想执著久溺迷途,不知自出。幸遇圣教,当请诸佛住世容我忏悔。
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
此总发露前生今生所作众罪也。前生又有前生,生生无尽,故曰无始。如是尘劫生生所作,罪无边际,并今生所造,或记或忘,今对佛前吐露求忏。所言众罪者,在家十恶五逆大小等罪,出家犯诸性遮轻重诸戒等罪。自作者,亲身自作也。教他者,令人作也。见作随喜者,以见闻他人作罪而我随生欢喜 ,劝赞激发方便助成也。或云自作,身家罪;教他,口家罪;随喜,意家罪。要而言之,自作教他随喜,各各互摄身口意三业。故今对佛前,悉皆吐露,毫无覆者。

性遮轻重 性戒罪重 性者定也,又不可改义,谓杀盗淫妄四重,为诸戒之根本。无论受与不受,犯则现受王难,死报三途,不可改救,必待苦满罪方消除。此戒佛未出世本自有之,故无问僧俗,但僧犯更有违佛制罪。
遮戒罪轻 佛所遮止故,犯后可忏,但忏后不可再犯,如五戒中酒戒,沙弥十戒中后六戒,比丘戒中僧残等戒,梵網十重中后六,及四十八轻等戒,俱佛遮止也。

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
此别发露前生今生取三宝物罪也。塔兼寺院庵庙等,梵语塔婆,或云窣堵波,此翻方墳,亦翻圆塚,亦翻灵庙。阿含经明四处起塔:谓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入涅槃处,此四皆因表显佛德,奉佛舍利所建也。又寺院庙庵及诸祖塔,皆奉三宝之地,只宜供养,不宜取其分毫。
僧者三师,七证、住持、剃度、依止、受业等,此皆为人师范,亦宜供给,不宜盗取。
四方僧物,谓从四方来者之物,或施主施与四方僧之物,盖四方有二:一指现前四方僧众,二过未影响四方僧众,以招提常住极三际故,亦只宜供,不宜取其一毫。方等经华聚菩萨云:五逆四重罪,我亦能救,惟盗僧物者我不能救。宝梁经云:宁啖身肉,不得盗三宝物。智度论云:盗佛灯油者当堕黑暗地狱,后为人目盲;盗佛香者堕泥犂(此翻非道即地狱也),后为人臭秽;盗旛为衣者,主恶疮脓血之报。铁山瓊禅师云:凡常住一茶一米一分一厘皆是施主为求福德故,若得布施,宜供三宝,何得私用。道世法师云:若将常住财物私与白衣家受用者,龙天瞋责,罪及主事僧。高峰遗事云:仰山伟禅师私折常住一茎筍,后入定见筍现前,赔还忏悔,其相乃绝。宝鉴云:云蓋山守山顒禅师,因以斋僧钱造僧堂,殁后,新住持智禅师夜坐忽闻火焦之气,见顒带火枷,具说前事,苦告言乞估卖僧堂,设斋供众,方可脱苦,智禅师,如言设斋,其夜见顒来谢。慈云忏主云:昔杭州雷峰塔化主,因将砖钱买瓦,五百年西湖作鱼。唐德宗甲子兴元元年,淮西壽州安豐县,有居民毛姓者,妇周氏,生一子,猪头驴脚象耳鱼腮,父母欲淹其死,便作人言,我为先世不信因果,曾于盧州开元寺,借用常住钱五百贯、麻布二疋,负欠不还,故遭此罚,望父母收养,待长送寺还报,遂抚育七岁,送入寺中扫地以偿宿债,时时自鞭己身,叫言还债,以赖债故名毛赖债,御制颂云:堪嗟毛债异人流,负欠僧钱业报酬,两片鱼腮連象耳,一双驴脚带猪头,前生造恶心无愧,今日招殃苦未休,为报后贤君子道,僧钱不可擅贪求。
壇上十师 三师 羯磨 阿闍黎 为 文殊菩萨 圆成三聚,须假三师,举检七非,全凭七证。
为十师者必须精明律学,严持禁戒方可,不然,罪重矣。
得戒本师和尚 释迦本师
教授 阿闍黎 弥勒菩萨
         
七证 尊证阿闍黎七位 为 十方现在诸佛
    同学之侣 为 十方现在菩萨  

四种常住 常住常住 众僧厨库寺舍一切花果树木田园仆畜并诸器具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通分卖故重言之 须知三宝物皆出信施彼求当来乐报故植今世福田若因果一错业果归身
十方常住 供僧常食体通十方唯局本处受用存以随时供养十方衲子
现前现前 僧得施物唯施此处现前僧众不通十方僧故谓现得施唯 供现前僧众如设斋结缘等事
十方现前 如亡五众物轻物也虽十方现前各有其分若羯磨分毕后来绝望故云未羯磨从十方僧得罪已羯磨望现前僧得罪

四方僧众 一现前四方僧众 以招提常住极三际故
二(过去未来)影响四方僧众

  净 摄善法戒 无善不修 是大乘戒,今比丘亦具此戒者,必假三师传授,方得圆成。
三    聚 摄律仪戒 无恶不断
  戒 饶益有情戒 无生不度

七非 一 人非 闻椎集众,应来不来,应与欲不与欲,不揀人众,故意别秉,是名缘坏   律明比丘行一百八十四羯磨法,各具七非,一羯磨中随犯一非,即是缘坏,作法不成。
  羯磨此云作法,又云办事,即办布萨等事也。
  布萨此云净住,即说戒,令净身口意而住也。
二 法非 白集和诵,僧数不合,戒次颠倒,文句脱落,随情告略等,是名缘坏。
三 事非 众僧同居,结大界,立戒坛,不合法制,诵戒缺具等,是名缘坏。
四 人法非 事虽合制,人法两乖,例前缘坏。 凡曰缘坏,虽行布萨,不能遮恶生善,戒法难成。
五 事法非 人和应缘,事法二尚不合,亦曰缘坏。
六 人事非 法虽无过,人事尚违,缘坏无益。
七 人事法非 三俱犯制,缘坏无功。

五众 比丘 翻除馑,持二百五十条戒相。
比丘尼 翻除馑女,持三百五十条戒相。
式叉摩那 翻学戒女,持六条戒,二年后必进具。
沙弥 翻勤策,持十条戒相。
沙弥尼 尼即女,亦持十条戒相。

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
此别发露今昔造无间重罪也。五无间,即阿鼻大地狱也。五逆、七逆,为无间罪因。无间地狱为罪果。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五逆也。又加弑和尚、弑阿闍黎,即名七逆。又名七遮。逆,反逆也。
蓋世间恩德惟父母最大,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以十月怀胎,三年乳哺,抚养成人,为子者宜冬温夏凊,孝养有方,如是终身,尚不胜报,今反逆骂,甚至弑害,此则天地不容,终入无间,不待言矣。
阿罗汉,断尽见思烦恼,已超三界生死,受人天供养,为世间福田,若恭敬供养得福无量,今反逆弑者決入无间。
和合僧众同修妙道,而此恶人,或世事累众,使道不成;或骂谤离间使众不和;甚至罷道散众;此亦決入无间。
佛出世间化无量众,为三界灯,作四生父,万劫难遇,吾人理应向佛求无上道,今反逆谤,甚至出佛身血(佛灭度后毁佛图像挖破金身及毁像坏塔寺等亦其类也),此人命终,永堕十方无间。
和尚,此翻力生,以智慧力,令人生长正妙道故。
阿阇黎,翻轨范师,能轨范后学,可仪可法故。又翻正行,能纠正弟子,直心直行故。此有五种:蓋成我身者父母;教我智者师友;父母以情爱故成我,是世间之恩有限也。师长为圣道故教我,是出世成佛之恩无限也。至若终身顶戴,恩尚不尽,今反逆弑,永入无间必矣。
五无间狱者:一者趣果无间,趣,即向也,谓诸有情不问男子女人、老幼贵贱、及天龙鬼神,罪业所感,悉皆同受;二者受苦无间,谓诸有情,于剑树刀山,镬湯爐炭,烊铜铁汁,備受诸苦无有休歇;三者时无间,谓诸有情随此地狱历劫受罪,无时间歇;四者命无间,谓诸有情堕此地狱,从初入时至百千万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永无出期;五者形无间,谓此地狱纵广八万四千由旬,一切有情于中受苦,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
五逆 七逆 弑父   五逆七逆是造业之因,五无间狱是受苦之果。
弑母     趣果 五无间狱
弑阿罗汉   因   果 无间 受苦
破和合僧       时  
出佛身血   命
  弑和尚   形
  弑阿阇黎  

五种阿闍黎 出家阿闍黎 剃度本师及授沙弥十戒者 阿闍黎,翻轨范师,言师有出世间之轨则,可作众生之师范也,古云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故欲出世必先从师。
羯磨阿闍黎 受具足戒时当壇白四羯磨者
教授阿闍黎 受具足时先于屏处问遮难教令登壇乞戒及教威仪者
依止阿闍黎 诸方主持为人依止乃至一宿等皆是
教读阿闍黎 教经训义讲经师乃至教四句偈等

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
此别发露今昔造十恶罪也。夫作事乖理,则在十种不善所摄,即十恶也。反之名十善,则有止恶行善不同。若触境生心,纵此情惑,而身口意即十不善。若遇境反省,顺理明诚,而身口意即是十善。然而善恶悉从心起,故心行十善,则感天人修罗之三善道,心行十恶,则感地狱鬼畜之三恶道。正法念经云,此十不善道,是地狱因,于十善道应当修学,则于恶趣永不堕落。
十恶 殺生 身业   止恶 不殺 若能 放生 是名行十善法
偷盗 不盗 布施
邪淫 不淫 梵行
妄语 口业 不妄语 诚实语
绮语 不绮语 质直语
两舌 不两舌 和诤语
恶口 不恶口 柔软语
贪欲 意业 不贪 不净观
瞋恚 不瞋 慈悲观
愚痴 不痴 因缘观
  十恶,是鬼畜地狱业因。十善,是天人修罗业因。止恶,即不造恶,亦不行善,可谓人道业因。再行放生等者,即名行十善,是天道业因。

逆恶戒善各分三品 上品 五逆十恶 约境 于父母等境起殺心   约心 猛利心造恶   约时 过现未三时造恶无悔 地狱
中品 约境 于六畜等境起殺心 约心 不猛不泛心造 约时 造已方悔 饿鬼
下品 约境 于蚊蚋等境起殺心 约心 泛尔心造恶 约时 正造能悔 畜生
上品 五戒十善 约境 见微類等境能救护   约心 猛利心造善   约时 过现未三时造善无厌 天
中品 约境 见诸殺境即能救拔 约心 不猛不泛心造 约时 造已有退 人
下品 约境 见亲友等境能救度 约心 泛尔心造善 约时 欲造即退 修罗

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
此总陈露前三罪,或覆不覆之惑障也。上言所作诸业,或恐失利誉,则覆藏而不露;或欲扬他恶以显己直,则所作皆露而不覆藏;或大过则覆,小过则露;或初覆而后露;或初露而后覆;或胆小而弱者覆;或胆大而强者露。凡有所作,覆者罪大,不覆者罪小。如一殺业已重,若复覆之,则更有隐覆之罪。是故宜对三宝,及众人前,直心吐露,毫无覆藏,可与忏悔。唯识云: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楞严云: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皆以直心而得成道。
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蔑戾车。
此总陈前文所造惑业,当随业招报也。应堕二字,直贯至蔑戾车句,谓上文所造诸业,应当随业轻重,报堕诸趣故。地狱下七句,是受报也。地狱者,大地之下五百由旬有八热八寒诸大地狱故(图详蒙山)。无间狱在八热底重,烧然洞烈,无时暂息,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其上七重为有间狱,或少时停苦。各狱四门俱有十六遊增,苦不可言。上品逆恶,重生无间,轻生有间。饿鬼之报,常在水边但见是火,或时见水,饮即变火烧身,如是长受饥虚炎烧之苦。下品逆恶所堕,而分三品九类(图详蒙山)。畜生亦云旁生,形旁不正故,互相食啖,常受惊怖,水陆空三处遍皆有之。诸余恶趣指修罗等处。边地,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及羌胡鹵地,海边穷陬困岛等处。中国向多圣贤化世,礼义文雅,正教华美之邦。边地从无圣化,不知礼义,冥顽愚狠,殺害乱伦之地。下贱,即奴仆役使,为人轻贱故。蔑戾车,此翻恶见,谓不信三宝,谤无因果,此破爱见二戒故。破爱戒犹可忏悔,若破见戒不容忏悔。今既有信,亦容忏悔。经云: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剧苦已,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等。亦有人中负债,命尽即生下贱及边地者。
如是(前文,取塔僧物、五无间罪、十恶诸罪,暨以应堕地狱)等(及八难诸)处(之果报。要而言之,凡举止之间从身口意)所作罪障(者。我)今(投诸佛前一一发露)皆忏悔(也)。
此总结以上诸罪一一忏悔也。如是者,指前而言。等处者,该广之辞。今既信心,而不包藏瑕疵,则见爱所作诸罪无不忏悔。观经云:为赞阿弥陀佛威德,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清凉风,吹诸天华,上有化佛迎接此人。又云:至心十念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见金莲华住其人前,于一念顷生极乐国。称礼一佛功德尚且如是,况复称礼八十九佛名耶。今则忏除罪障,如风扫地,纤毫不留矣。
○二请证陈善
今(我仰求八十九佛及尽法界一切)诸佛世尊,当(以智力)证(明我等,当以慈眼)知(鉴)我(等)、当(以慈悲记)忆(愍)念我(等,令我忏悔复本清净。)
此求诸佛证明慈念也。今我虽属一人求忏,务必发广大心代为一切众生求忏,故曰我等。蓋诸佛具三明,谓天眼明,证我现前忏悔;宿命明,智我宿世善根;漏尽明,念我未来增道。
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下文诸善根之)言:若我此生、若我余生(之中)曾行布施(者),或(曾)守净戒(者),乃至(中间烧香散花、燃灯扫地、低头合掌、顶礼赞叹、诵经持咒修禅等,以及最少)施与畜生(及微类等)一抟之食(者。所有大小功德求佛证明。又复此生余生)或(曾)修净行,所有善根;(或曾发心劝化)成就众生(令种善因)所有(劝化之)善根;(或曾)修行菩提(佛道)所有善根;(以)及(曾发)无上(佛)智(之心)所有(初发心之)善根(者。以上今昔所修一一条陈,求佛证明鉴念,令我增道也)。
此陈此生余生曾作众善也。如是言者,贯至及无上智所有善根句。此生,今生也。余生,谓前生又有前生,生生无尽即从无始劫来也。今发信心,必赖夙植善种,藏于心田,今方能信。金刚经云: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是也。净戒者,身心不犯为净,防非止恶为戒,即五戒、八戒、十戒、具戒(图详弥陀经)、菩萨大戒(即梵網经十重四十八轻戒),必须时时谨守,如护明珠,毫无损失。此举布施净戒,即六度中第一第二也。乃至,超略之辞。施畜生者,如有人以食献佛,一狗摇尾于下,佛以分惠餧之,问弟子云:供佛功大耶,施畜功大耶?弟子曰:施佛功大。佛言:其功正等,所以者何?佛本不食,以人自发敬心供养,故功无量;畜则见人食时,心心欲食,若少施之,功亦甚大,可结将来度脱之缘。经中又明蚂蚁等,以少食施之,功亦甚大。净行者,道纯心一日净。磨炼治习曰行。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行,乃至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皆是修道。又无覆与不覆,是净行义。成就众生者,施财物令其无乏,施法门令其修道,施无畏令其无驚。菩提翻觉道,谓觉照自心而修道故,或依七菩提分(图详弥陀经)及三菩提而修,以初心不坚,故今犹受生死。无上智者,佛智也,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所有善根,指上各种及一切善根也。
三智 一切智 十界一切诸法大小名字无不了知 破见思惑所显 位在二乘 别教三智准此,若圆教三智 则举一即三,言三该一,三一圆融,微妙难思
道种智 能用诸佛道法起发众生善根 破尘沙惑所显 位即菩萨
一切种智 知一法之智即能圆知一切道一切种 破无明惑所显 位登佛果

(上文所言今昔曾作)一切(大小善根)合(而)集(之,比)校(而)计(之,用)筹(而)量(之,一一)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也,然回向之法)如(同)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诸佛所作回向(之法),我亦如是(学佛)回向(之法而回向之,方得契于三藐三菩提也)。
此结今生前生所有众善,皆傚诸佛回向佛道也。今昔曾作善根为修因,三藐三菩提为佛果,一毫之善虽小,其体本周,如毛头一滴具全海之味。是故一无一相,多无多相,小无小相,大无大相,一多无碍,大小相融,是全法界心,回向法界诸佛也。
○以颂结上
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德,愿成无上智。去来现在佛,于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礼。
此颂牒上忏悔陈善回向也。众罪句,颂前发露忏悔科。诸福三句,颂前请证陈善科。去来现在四句,谓三世诸佛对于众生,则诸佛圆净无量功德深如大海,是故我今至诚皈命顶礼。
○四普发大愿回向佛果。此下是华严行愿品后重颂十大愿王偈也。今既对佛发露忏悔,必当重发大愿以求佛果。然愿唯普贤最大,我必傚之以求速证。故不动法师録之,以广行人心愿耳。此下八科愿文皆具六相十玄之义。且文分二,初正发行愿,二结愿无尽。
○初又八,初礼敬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初二句,举十方无尽诸佛也。我以二句,言我以清净三业遍礼无尽诸佛也。普贤四句,举普贤愿行威神,现微尘身,遍礼微尘佛,今我傚之也。
师子喻佛,佛为无上之人,遍至十方说法无畏故。涅槃师子吼品云:如狮子出窟,四足踞地,振尾发声,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糞。喻佛出世圆音说法,如大雷震,降伏天魔,制诸外道,乃人中师子,故云人师子。永嘉云: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龙寂聽生欢悦。
清净身语意者,身不妄动,唯动佛法所动。口不妄言,唯言佛法所言。意不妄思,唯思佛法所思。既净三业,则上契诸佛清净圆遍身心,诸佛无量,普贤化身亦无量,诸化普贤各处佛前,而各处之身复化无量身,一一身遍礼无量佛,如是一身周穷法界,而无量身各各周穷法界,此则佛我一如,圆融无尽矣。又诸佛为所礼之境,我为能礼之人,诸佛性空,我亦性空,以空合空,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佛我虽空,不妨化无量身,礼无量佛,光光交映,圆摄无碍,犹如帝網重重,珠珠互徹,圆融圆融,无尽无尽。
十大愿王,愿愿皆具六相,如一普贤是总,化身无量是别,相相无殊名同,各身各礼名异,圆成功德名成,消归一念名坏。余思可知。
六相
六相 理 举一含多 总 共为一法 总
  多而非一 别 诸法宛然 别
  互不相违 同 多而不异 同
  彼此不滥 异 各不相同 异
  共相成就 成 诸事办就 成
事 相坏归性 坏 不离自位 坏

十玄门 同时具足相应门 举一普贤即多普贤,如海一滴味具百川。
广狭自在无碍门 法界不广,微尘不狭,广狭自在无碍,如一尺镜影现千里。
一多相容不同门 一容于多,多容于一,一多之相历然,如帝網珠,珠珠互影。
诸法相即自在门 法法体用皆同,如金体金色不相舍离。
秘密隐显俱成门 或隐或显秘密难思,如秋空片月晦明相并。
微细相容安立门 理事相容诸法安立,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因陀罗網境界门 帝網之孔遍现法界,如两镜互照传曜相寫。
托事显法生解门 由理成事,事能显法生解,如擎拳竖臂,触目皆道。
十世隔法异成门 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如一夕,如一夕之梦翱百年。
主伴圆明具德门 诸佛为主,菩萨为伴,智圆德备,如北辰所居,众星皆拱
○二称赞如来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前四句,言微尘诸佛之身,皆遍各界法会中也。后四句,普贤化无量身,各以无尽言辞,穷未来际赞佛德也。蓋一尘中复有微尘诸佛,则无尽法界尘中亦各复有微尘诸佛,尔许诸佛,身心各各遍于各界法会众中,而为其主,各各本界菩萨及化普贤以为其伴,正所谓主伴和融,因果交徹,如室千灯,灯灯相涉,光光圆满,无碍无尽也。而无量普贤各各出无量音声,如海无尽,一一音声出无量妙言辞,一一言辞穷未来劫,广赞诸佛功德之海。
○三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前八句,言最胜五尘供养。后四句,依普贤广大运心而伸普供也。华鬘即华冠,或华球如冠,及衣服是色触二尘。妓乐(女乐也,或从伎,伎,巧也,谓乐乃巧者所奏故,今是观心所成之乐,本来清净无著)是声尘。塗等诸香是香尘。伞盖灯烛等是色尘。缺味尘者必含具故。此五尘一一大如须弥(此翻妙高,四宝所成曰妙,迥出群山曰高,其高八万四千由旬,广亦如之)各遍于无尽佛前,故曰最胜。我今悉学普贤行愿。运心广大而伸普供也。经云:华雲、鬘雲、天音乐雲、天伞盖雲、天衣服雲,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一一高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蘇灯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种种供具常为供养。如此五尘,即三谛理。运心,即三观心。正观尘时,反究自心,而无心相,五尘而无尘相,此空观观于真谛也。观心历历,五尘宛然,此假观观于俗谛也。心则非历历非不历历,尘则非宛然非不宛然,空俗不二,真俗一如,此中观观于中谛也。谛观圆融,心境相即,心纯是法,与法相应,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净名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忏悔业障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昔,往昔。以从无始一念妄动以来,生死无量。所谓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然自尔数劫来,而我身口意所起诸恶之业(即十恶五逆,有图详上)念念不停,则所造业障无穷尽矣。悉从贪瞋痴三毒之心意,引起身口二业,广造不休。如一念贪心,则引起身业造殺盗淫等罪。一念瞋心,则引起口业造妄语等罪。若贪若瞋,悉由迷情不觉痴心为本,而此一念不起则已,起则是痴,从此一念积至无量念,念念不休。若于一念初起,当念反觉,则念体本空,罪福无主,当体清净矣。且既有无始生死之罪,念念惯习,不能当下觉其本空,切宜依普贤心,如法忏悔,庶枝末根本二罪,如汤泼雪。
○五随喜功德
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诸(六道)众生,(并诸声闻缘觉之)二乘、(三果已还为)有学、及(四果已去之)无学,(又尽十方)一切如来与(十方一切)菩萨。(若圣若贤)所有(作诸)功德,(而我)皆(发)随(顺欢)喜。
六道,唯人天多善,四道唯恶,或具宿根,今亦能行善也。研真断惑曰有学,真穷惑尽曰无学。经云: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乃至成就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声闻缘觉,志求菩提,所修功德,我皆随喜,岂但贤圣,然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毫之善,我皆随喜,而此随喜之心,心心遍于法界。
○六请转法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诸佛皆普照故)。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灯能破暗,喻佛智普示众生也。如来不出世,万劫常暗冥。最初成就菩提者,即佛初成也。如释迦三十岁成佛,此迹门初成。若本门则尘点劫久已成佛矣。今为众生化迹故初成佛也。不问久成初成,我今悉皆普劝请转妙法轮(劝说妙法也,谓佛法转于众生之心,令转凡心成佛心故)。经云我当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
○七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十方三世无尽曰诸。三觉圆满曰佛。涅槃翻灭度,灭三惑烦恼,度二边生死故。又翻圆寂,德无不圆,障无不寂(不动义、静极义)故。又涅言不生,槃言不灭。示者,有众生机感,则佛非生而示生,有缘之机化尽,则佛非灭而示灭,以久住世,众生不敬,佛若示灭,或发勇猛,是故示现灭度耳。至诚者,专一老实之心。经云: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时,金身掩耀,玉毫收彩,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至诚劝请莫入涅槃。又云,唯 愿久住在世,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说微尘妙法教化众生,皆种善根,熏习成熟,开智慧花,结菩提果,展转利乐一切有情,同圆种智。
○八普皆回向(即十愿王之第十也。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于此含摄故。)
所有礼(敬诸佛一也,称)赞(如来二也,广修)供养(三也,以此等)福(常当)请佛住世(七也,及请)转法轮(六也,)随喜(功德五也,)忏悔(业障四也,上来七愿所有)诸善根(功德无不)回向(九界)众生,(普愿同时)及(至)佛道(而后已八也。)
前三句结上七愿,末句回向生佛也。谓总结七愿善根功德,悉皆回向众生,普愿同成佛道。经云,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乃至成就无上菩提。(初句供养福之福字,诸禅门日诵本,皆误作佛字,行愿品,原作福字,福,功德也。)
八愿忏障 一礼敬诸佛 忏 多生我慢 障、得 尊贵生
二称赞如来 多生恶口 无碍辩
三广修供养 多生悭贪 大财富
四忏悔业障 无始诸障 依正具足
五随喜功德 多生嫉妒 大眷属
六请转法轮 不求佛法 慈善根
七请佛住世 历劫轻佛 智慧多闻
八普皆回向 多生狭劣 广大众善

愿将以此胜功德  回向无上真法界
此回事向理也。上句指前八愿,属事也。下句回向法界,属理也。志欲成满曰愿,发心广大曰胜,性心无妄曰真。举十法界诸法唯是一心为体,曰真法界,为一心总相,万法归趣也。良以事无自性,全从理成。理绝纤尘,仗事而显,诸功德事悉从心起,即宜回向还归于心。所谓从法界心,起法界愿,以法界愿,归法界心,心者理也,证此理者,举法界无不圆融故也。
性(三宝与别)相(之)佛(宝)法(宝)及僧伽(之僧宝,性,即真谛,相,即俗谛,性相一如,即)二谛融通(之)三昧(海)印。
(三昧翻正定,离偏邪曰正,绝昏散曰定,又翻正受,以定中不受诸受,唯是一心正受,然二谛全体正受,性绝偏邪,清净圆明,普含法界,如澄清大海普印乾坤。)如是(三昧,皆我一心所造,而一心之)无量功德(犹如大)海(无涯)。我今皆悉尽回向(无上佛果也。)
此回因向果也。性相二句是所向之处,如是句总结功德,末句是能向之人也。性即自性三宝,相即别相三宝。自性智慧圆照法界曰佛宝,自性湛寂圆具诸法曰法宝,自性寂照双融曰僧宝,即是一体三宝也。别相三宝,有图详上。性三宝是体,相三宝是用,用无别用悉从体成,体无别体皆自用显,体性本绝纤尘,真谛也。三宝妙用齐彰,俗谛也。用虽齐彰,当体无见,体虽无见,妙用历然,则二谛融通,三昧光徹,猗如澄清大海,印于万像无不明显,即中谛也。真谛海印三昧,泯一切法,性三宝也。俗谛海印三昧,立一切法,相三宝也。中谛海印三昧,统一切法,性相一如,二谛融通,融通三宝也。此则无尽诸佛功德性海,无不印于三昧矣。而三昧唯我一心,将此一心所具功德,悉皆回向无上佛果也。
所有众生身口意  见惑弹谤我法等
如是一切诸业障  悉皆消灭尽无余
念念智周于法界  广度众生皆不退
此回自向他也。初四句尽灭众生业障,末二句愿智周不退也。蓋邪见众生迷惑自心,故口弹谤佛法,身造殺盗淫,意起贪瞋痴,不信因果,广造众罪。我今所修功德,普愿一切众生历劫业障悉皆消灭。
问:彼人造业应彼自忏詎我之功能忏彼业障耶?答:天性相关故。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则彼造业,无非在我心中,则我心亦遍于彼业识之中,所以我之智力能灭彼业,转令众生,念念心运实智,证诸佛法界理,心运权智,度法界众生到不退地。
○二结愿无尽
乃至(一者)虚空世界(法)尽。(二者)众生(法,)及(三者)业(法,四者)烦恼(法俱)尽。如是四法(其体)广(大)无边。愿(我)今(发普贤大愿功德)回向,亦如是(称性广大无尽。)
乃至者,自智周外余有所作,乃至丝毫功德,体皆周遍,如一滴全具海味。又此四法虽妄,其体称性本不可尽,而我今依普贤行愿回向,亦皆称性圆满,则四法尽为清净周圆矣。经云,虚空界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十愿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十愿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三称)
修无尽供,供无尽佛,曰大。诸行勤作,穷劫不倦,曰行。行弥法界曰普。位鄰极圣曰贤。无边胜福莫越行门,诸佛菩萨从行门出。故华严会上推普贤为长子,以其行愿称性周遍,故曰愿王。若众生依此十愿而修,当体与佛契矣。

重订二课合解卷第五
天台山观月子兴慈述

蒙山施食仪解
以山彰名,如法施食,故曰蒙山施食,施为六度之首,万行之先,其义有三:一资生施,亦名财施,以衣食财物田宅等,资其生命故,今即水饭纸钱等以资幽冥,除苦得乐,为资生施也;二法施,以说法持诵,运心作观,今即诵本文,作观想,为法施也;三无畏施,如为善,畏首畏尾,有力者助以无懼,令其成事,今为幽冥有长劫剧苦之畏,仗此功德令除业障,离诸怖畏,为无畏施也。食有资益之功,住 持之义,经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若无饮食身体饥羸,纵有财法奚济生命。今缘极苦众生而起悲心,故以咒以食而施鬼类,令即除苦得乐。
又食有四种:一抟食(抟取也一作段)谓分段可取故,以香味触三为体,变坏为相,是欲界天及人畜等所食也;二触食,以六识相应心所触可意之境,五根和顺怡暢为食,即鬼神食也;三思食,以意地有漏精思转胜妙禅境资益色天身命,绵想不断,即色界禅悦为食。又望梅止渴,悬饼充饥等,亦思食也;四识食,以第八识相续执持根身令不烂坏,此则圣凡共具,但有迷悟之殊。圣人识性圆悟,本自湛明,名如来藏识,住持一切无漏性功德故,非有非无,非住非不住,此乃本有不思议功德之食而为住也。凡夫识性全迷,随起业种,名含藏识,含藏漏无漏诸善恶种子故,非有妄计实有,由是轮转无穷,此乃生灭业识之食而为住也。然如来藏识、含藏识,名虽有二,其体本一,惟 随迷悟故分为二,是故圣凡同为识食。前三属事,后一属理,理偏凡夫,理该圣凡,进而思之,圣人亦具四食,非食非不食,是为不思议圆融妙食也。又应知施食,必赖三轮体空,方能普周。三轮者,行人为能施、鬼类为能受、及中间物,三处体性俱不可得。然体性不可得时,依然历历分明,历历分明时,依然体性不可得,是为三轮不思议法施,如此法施,则何心非法,何法非食,然亦何食非法,何法非心,心既周遍,法食亦周遍,故十方六道无不受之而得解脱。
仪者轨也、式也,此文为施食之轨式故。
布施有三 资生施 即名财施 内财 即自身也,舍头目髓脑,或燃臂指,或燃香记,乃至自身代人用力等。
外财 即身外所用一切诸物也。
法施 说法 智胜者随机广说
智劣者量自力说
礼诵 礼忏诵经回向普济  
智者礼诵运心作观  
作诸供事运心观想 五尘供具,变一为多,融俗为真,如今施食,观水饭成妙味等。
无畏施 贫乏畏者助以财物  
作善畏者----或助---(身力、心力、财物)  
遇难畏者为之解救  
遇冤畏者为之解释  
畏轮回生死苦者令入佛法涅槃之乐  

四种食 抟食 有形段可取即世间种种饮食
触食 鬼神触气即饱
思食 禅定得力禅悦为食
识食 识处天以识持命又一切众生各以第八识持业种为命

三轮体空 一能施人 我虽能施,反观我心了不可得 世间众生布施行善,皆著我为能施,人为能受,及中间物,不知此三全体本空,空无边际,功德称性亦无边际,若著相者犹太虚中为物所碍,则功德不遍矣,如今文观水饭等空,我心亦空,故能一变无量,否则纵有变化,不能广大互遍。
二能受人 人虽能受,观彼受心亦不可得
三中间物 世间诸物,皆从因缘和合妄成,悉归磨灭,无实体故

蒙山甘露法师不动集
(法师行蹟见忏悔文)
蒙山,在四川雅州名山县西十五里,有五峯,前一峰最高,曰上清峯,产甘露,宋不动法师于中修道,故名甘露法师。(陇蜀余闻云,其峯巅有一石,如数间屋大,有茶七株生石上无缝罅,名蒙顶茶。相传为甘露大师手植,所产甚少,明时贡京师,岁僅一钱有奇。环石旁,别有数十株,曰陪茶,则供藩府诸司而已。广輿记引图经云,受阳气全故香。唐李德裕入蜀,得蒙茶沃于汤饼上,移时尽化者乃真。又山东兗州费县西北,亦有蒙山,绵亘百二十里,有七十二峯、三十六洞,古刹七十余所,上有白云岩、产茶亦名蒙顶茶)师意以前来诵弥陀经大忏悔已,当施六道,普利幽冥,故依秘密部中水施食法,及救拔燄口饿鬼经等,集斯仪文,普令后学广结幽途无生之缘。
今有欲求福慧益寿命者,备净水一碗、饭一碗、茶一碗,并香烛等,随所住处诵弥陀经已,即诵此文,随义作观,若不嫻作观者,但注心诵,每咒七遍、或二七、三七遍,唯变食咒,及甘露咒,各诵七七遍、或百八遍,愈诵愈精,诵毕念佛回向,冥阳俱获利益。
○全文分十二段
○一偈示唯心
若人欲了知三世(十方)一切(諸)佛(功德法门者),应(当)观(照现前一念)法界(之)性,(良由十法界若性相,有漏无漏、善恶)一切(诸法,皆)唯(吾人现前一念)心(所)造。
此是华严经第四会,佛在夜摩天、无量菩萨雲集说偈讚佛,时觉林菩萨亦说十偈,此即第十偈也。若人欲了知诸佛之法,当观现前一念之心,此心普具十法界诸法,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是也。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各有十方,十方各有三世,三世十方各有无尽世界,世界无尽,则诸佛无尽,诸佛无尽,则众生无尽。然诸佛众生全在当人一念心中所得,故曰一切唯心造。所言法界者,一心之总名,万法之归趣。又界者因也,十界之法因心所造故。当人若起十恶五逆之心,是地狱业因。若起贪欲痴想之心,是饿鬼业因。若起见爱悭贪之心,是畜生业因。若起争胜瞋斗之心,是修罗业因。若起綱常五戒之心,是人道业因。若起五戒十善之心,是天道业因。若起厌苦入灭之心,是声闻业因。若起因缘性空之心,是缘觉业因。若起六度化人之心,是菩萨业因。若起平等法界圆融无碍之心,是佛界清净不思议性功德业因。今偈唯举佛界者,义该摄故。楞严云,万法所生唯心所现,乃至草葉缕结,詰其根元咸有体性。又天台以百界千如、三千性相,事造理具两重三千,皆唯现前介尔一念之心而已(图见大忏悔)。法数云,十者统诸法之谓,界者以三谛为界分,故云法界。又偈所言性者体也,不变也。所言心者用也,随缘也。不变之体随染缘,即九界众生。不变之体随净缘,即佛界如来。随染缘时性亦无染,随净缘时性亦无净,如镜照象,象有妍醜,镜体未尝有变。心性亦然。今欲破彼业道,故先示以唯心,若知唯心,则诸众业当体消亡。昔京兆有王明幹者,素造诸恶,一日因患致死,有二人引路,见一僧云,地藏菩萨,教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偈,诵此者能排地狱苦,既而见王,王问作何功德,答唯持一偈,如前诵之,声闻地狱,罪人皆脱,三日方苏,考诸僧俗,方知华严偈云,噫,诵一偈应验如是,況全经乎。
十界唯心
一切唯心造 应观法界性

缘觉 佛 菩萨

天 心 声闻

修罗 人

饿鬼 地狱 畜生


心造十界 性具圣凡
性者理性,理本绝朕,元无圣凡迷悟,只言理具十界圣凡而已。心者于理成事而分圣凡迷悟也。故心生种种法生,法即事理,蓋以事不自成,得理故成,理不自显,由事故显,所谓举法皆心,举心皆法,是故十界无不唯心唯性。
十界圣凡心行 界内 有漏
六凡
生死 地狱 逆恶谤法心 上品逆恶 三恶道 总名 六道 廣造三界见思烦恼永受六道分段生死
畜生 见爱悭贪心 中品逆恶
饿鬼 贪欲痴想心 下品逆恶
修罗 嫉慢斗胜心 下品十善 三善道
人 綱常五戒心 中品十善
天 有漏十善心 上品十善

界外 无漏
四圣
无生 声闻 四谛真空心 断见思惑 小乘 总名 三乘 犹有尘沙无明烦恼即招界外变易生死
缘觉 因缘性空心 更断习气 中乘
菩萨 六度二利心 断尘沙惑 大乘
分破无明
佛 法界平等心 三惑尽净 一佛乘 无上之位
二死永亡

○二永离恶趣
破地狱真言(诵此呪时,观想呪声及佛威光普遍十方地狱,十方地狱一时俱破,息诸苦恼。)
唵伽囉帝耶娑婆訶
法界唯心所造,则地狱唯心所破,不待言矣,何则,由惑造业,由业招苦,惑即无明,无明无性,以真如为性,真如清净湛若太虚,从何有惑,惑既不生,业亦非有,则地狱诸苦应念消鎔矣。
真言者,佛真如性具根本智,根本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智流出大悲心,从大悲心流出秘密神呪,故凡呪者,悉从佛真如实际流出,故曰真言。若诵持者,当知句句亦从自性真如流出,蓋以内有观智历历,外仗神呪喃喃,智与呪一,即感诸佛交光,照徹十方地狱及诸三界无不解脱,当体化为清净法界。
问:彼彼造业,彼彼自受,而吾观智岂能破彼所造。答:经云,心佛及众生,等三无差别,佛遍法界,我与众生之心亦各互遍法界,则彼彼造业受报,皆在佛与我心之中暂不相离,若我诵时,佛呪交光,何独破于地狱,且与十方六道一时俱得清净矣。

地狱总有三处 一 八热地狱
二 八寒地狱
三 边地狱

八热地狱 一 等活 狱中众生,手生铁爪,相瞋相摑,应手堕肉,或狱卒唱生,或冷风吹活,两缘虽异,令活一等 ,等活受已,十六逰增次第受苦,寿五百岁,由身口意造不善业所招。
二 黑绳 狱卒以热铁绳絣罪人身,斧逐绳道斫身百千段,又絣以锯之,或热铁绳络身徹骨,如是受已,十六遊增次第受苦,寿一千岁,由逆父母佛及声闻之业所招。
三 众合 亦名众磕,两山相合以磕罪人,骨肉糜碎,山还故处,苦毒万端,如是受已,十六遊增次弟第受苦,寿二千岁,由造三恶业,不修三善行所招。
四 叫唤 亦名号叫,亦名呼唤,狱卒捉罪人掷大鑊中煑,号跳叫唤,苦痛万状,如是受已,十六遊增次第受苦,寿四千岁,由瞋恚怀毒,造诸恶行所招。
五 大叫唤 亦名大呼,将诸罪人置大铁釜铁鑊沸煑,又掷大傲(減人加金)上反覆煎熬,如是受已,十六遊增次第受苦,寿八千岁,由习邪见爱網,造卑陋行所招。
六 炎热 亦名烧燃,在铁城内,或火楼上,或大铁陶,内外俱赤,皮肉焦烂,如是受已,十六遊增次第受苦,寿万六千岁,由烧活命所招。
七 众热 亦名大烧然,亦名极热,铁城火然,内外俱赤,火坑火山,将铁叉贯罪人身竪著火中,久受苦已,十六遊增次第受之,寿半劫,由捨善果造众恶行所招。
八 无间 亦名无择,剥皮缠身著火车上,或轮碾身烂,又置铁城火无空处,苦痛万端,暂无间歇,五无间狱即此,如是受已,十六遊增次第受之,寿长一劫,由五逆十恶所招。

 


八热安立之相
 
无间高广二万由旬 南赡部洲 等活至极热七狱,共高一万九千由旬,各广万由旬。
  高五百由旬 土泥
  五百由旬 白墡
一 寿五百岁 等活
二 寿一千岁 黑绳
三 寿二千岁 合众
四 寿四千岁 号叫
五 寿八千岁 大叫
六 寿万六千岁 炎热
七 寿长半劫 极热
八 寿长一劫 无间
此八狱在阎浮下重累而住,前二有主治,次三少主治,后三无主治,八为根本,各有十六遊增,連根本成一百三十六狱,狱中火力甚烈如丈方石著狱火中,即时消鎔、若人间火,置一小石终不能消。

婆娑论,八热狱,一一狱有四门,一一门外有四遊增,有情遊彼,其苦增故。正法念经,无间之苦千倍过前七大地狱。

 

 


八寒地狱安立之相


一頞浮陀 二尼赖浮陀 三阿吒吒 四阿波波
寒苦所切
肉生细皰 寒风所吹
通身成皰 唇动不得
舌作此声 舌动不得
唇作此声
五嘔喉喉 六鬱波羅 七波頭摩 八芬陀利
喉内振气
作此声故 肉色细拆
如青莲华 肉色大拆
如赤莲华 罪人骨拆
似白莲华
此八狱在铁围山底仰向居止,前二从身相受名,次三从声相受名,后三从疮相受名,俱是极寒所逼,寿如憍萨羅斛,二十斛胡麻,有一丈夫满百年取一粒,如是取尽,为頞浮陀寿,二十陀寿为尼赖浮陀寿,八狱次第倍之。
八热八寒之外别有大小诸狱,其名无量,具如诸部经论。
边地狱总有三

山间 各受别业苦报 荘椿錄,孤獨地狱,在阎浮提诸处,或旷野、山间、海畔、庙中,有八万四千座,苦报转轻,此等小狱应寒热杂受,苦有多少,寿有延促。海边,如僧護所见诸狱。山间,如泰山鄷都、又如亿耳所见等。
水间
旷野

普招请真言(诵此呪时,观想十方三途六道一切众生,承佛威光,一时同来道场)
南无部部帝唎伽哩哆唎怛哆誐哆耶。
普,遍也。前既破诸地狱及诸业道拘禁,则地狱业道當处解脱,恐行人观念不精,不能使彼应召而来,再宣神呪,普召法界罪苦众生,寻光即到道场。
问:十方三途遠隔无极,何能令其应召即来?答:自心他心本无遠近,因迷有隔,今仗加持呪力,感佛威力,普令十方俱成妙境,无遠近相,故令一召即到。
解冤结真言(诵此呪时,观想六道众生,各承呪及佛力,无始冤结一时清净)
唵三陀囉伽陀娑婆訶
从无始来妄起人我,广结冤讎,今恐彼彼以强凌弱而作障難,或忽现诸障,或卒起不平,或因相见互起热恼,今仗加持神呪之功,彼彼无始冤结一时解释,互相爱敬,同来平等法会。
○三奉请三宝(按焰口上半皆是结壇请圣申诸供事,下半入观音定后方破地狱,及召请六道幽魂,今文先破先召者,以初唯心一偈示其破处即是道场故,诵时应想一切鬼神,一心长跪合掌,同音称揚圣号)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此华严经题目,即一体三宝也。大方廣是法宝,佛是佛宝,华严是僧宝,大则极虚空之可度,体无边涯。方则极滄溟之可飮,法门无盡。廣则碎塵刹而可數,用无能測。佛则离觉所觉万法洞明。华则芬披万行榮耀众德。严则圓兹行德饰彼十身。经则贯串文句以成玄妙。是以举题即摄全经,蓋此经是佛现圆满报身放光加被诸大菩萨,而诸大菩萨各承威力说圆满法界之心,兼说行布历劫之行故。若有见闻禮诵者获益无量。天台大师云,闻首经题功德无量。清涼序云见闻为種,八难超十地之階,其斯之谓欸。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此下别相三宝也。三世不变万劫永存曰常,法身周遍湛然不动曰住。三宝俱是常住不灭,互遍十方故。一体、别相、图见忏悔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此娑婆教主为九界众生本师也。释迦翻能仁,姓也,谓能行仁德广济三界故。牟尼翻寂默,字也,谓惑业寂然来去静默故。前在兜率天号護明菩萨,时以群机所感,神从兜率降生迦毗羅国,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夫人尝梦菩萨乘六牙白象王,自天而下入于右脅,后身意泰然,瑞相屡见,及其将生,圣母遊苑,值無忧花盛开,右手欲攀,不觉从脅而誕,九龙吐水,金盆沐浴,四方各蹈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父攜之以謁天祠,天像为之致礼,还集群臣,为太子立名曰萨婆悉达。八岁博学六艺,凡世间经书无不熟嫻,妃纳耶输,欲念清净,以夙缘故特指妃腹云,后六年汝当生男(怀孕六年生罗睺罗),嗣遊四门,遇老病死及沙门,则出家之心愈笃,年十九二月十九夜(因果经二月七日),四天王捧马足出北门,至檀特山小息林间,以所佩刀断发,誓曰,愿共一切众生断此烦恼,时净居天人化为猎者,身披袈裟,太子以宝衣易之,入弥楼山,从阿藍迦藍学不用处定三年,復从鬱頭藍习非非想定三年,觉非遂舍,至象头山雜外道群中自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以无心意无受行之功,诸外道悉受其化,如是六年,自知将成,曰今非真解脱,當先受食,后成佛道,遂沐浴于泥連河,受牧牛女所献乳糜食之,相貌復舊(苦行六年身瘦,肉眼众生难以敬信,故先受食),寻诣毕钵树下,天帝化吉祥童子刈草以敷其座,时二月七日之夕也(周建子为正月,丑为二月,汉建寅为正月,则丑为十一月,佛成道据周建,是二月八,据汉建是腊月八,有说四月七日降魔,八日成道),既坐,放光降魔毕,即入正定,及子时(正在初八)忽睹明星悟道成佛(愚谓入定时未暇所覩,出定时无意而睹明星,触机而悟佛道,时年三十),于金刚座现圆满身,三七日为大根演华严,而小根见佛仍丈六比丘相,时有梵释诸天请转法输,于三七日后诣鹿苑先度五人,又诣摩竭提国化迦叶兄弟三人、舍利目莲等次第得度,俱成声闻道果,如是五十年,说法三百余会,度人无量,寿八十,而入涅槃,是为如来出世一期教化。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普运三缘之心故曰大悲。观即菩萨之智。世音即九界众生之音。谓众生有苦必声于口,若能志心称念菩萨名者,菩萨即以悲智寻声救苦,如谷答响,故曰观世音。
又菩萨昔于久远劫前,闻威德自在光明王如来说陀罗尼呪(即变食真言),轉授释迦,迨今释迦成佛,观音密化面然之身以告阿难啟请于佛,而说此咒广济冥陽(其缘见下)。
大哉观音,运无缘慈,作不请友,数千载来及未来世,悉赖以不坠,其功勋之大,万劫中岂能穷其万一哉。
南无冥陽救苦地藏王菩萨
地狱、鬼、畜、属冥界。天、人、修罗、属陽界。地藏願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统该冥陽),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唯言冥界),故曰冥陽救苦。地,能生万物。藏,可貯众宝。王,具自在义。菩萨以不思议行願之心地,包藏恒沙智慧之功德,而得自在之妙用,是以地藏于无量劫中教化无量弟子成佛,自居菩萨之位不愿成佛者,岂不愿成佛哉,良由众生度尽,地藏願尽,众生度未尽,地藏愿未尽,地藏愿未尽,则地藏度人之心詎有尽时哉。故地藏行愿,终无有能过者。又地藏经云,世尊举金色臂摩地藏顶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正使十方诸佛赞叹宣说汝之不思议事,千万劫中不能得尽。
南无啟教阿难陀尊者
阿难既受面然警告,转请如来,说斯法门,故曰啟教。梵语阿难,此翻庆喜,如来成道日生故,白饭王之子(一云斛饭王子),佛之从弟也。后出家为佛侍者,多闻第一。时阿难独坐林间入定。三更见一饿鬼,口吐火炎,顶发烟生,身形醜恶,肢节如破车之声,饥火交然,咽喉似针锋之细,爪牙如剑,其苦难忍,问是何名,答曰面然,汝三日后當墮饿鬼。阿难驚问何法得免。饿鬼答曰,汝于来晨,能以饮食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并无量婆罗门仙,閻罗所司业道冥官,及诸鬼神,先亡久远等,一一如摩竭陀国所用之斛七七斛饮食,并为我等供养三宝,离苦生天,汝便增寿。阿难驚怖,晨朝见佛,白以上事,佛言汝今勿怖,我念过去无量劫中作婆罗门时,于观世音菩萨边受得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陀羅尼法,我今告汝,若持此咒七遍,能令一食变无量食,皆成甘露上妙之味,即能充足百千俱胝那由他恒河沙数一切饿鬼婆羅门仙异类鬼神,各各得摩竭陀斛之食,皆得圣果,或生净土,汝即益寿(东土梁武帝之建水陆,唐金刚智法师之修瑜伽施食,及申诸供事等,皆本于此)。
饿鬼,统摄天神地祇诸神明也。鄭玄子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尸子云,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今内典所云鬼神者,神、能也。大力能移山填壑,小力能隐显变化。鬼,畏也,虚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人畏其威。其处有正住边住。报有有威德无威德。种类无量,果报俱异。正理论,有三品九类。正法念经,有三十六种。施食仪注,有三十六部鬼王。大吉义咒经,有四天王所领八部鬼神。
鬼道 正住 阎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閻羅城,周七万五百千由旬,王领鬼众,于中止住,又铁围两山中间,日月威光不照,中有饿鬼甚众。
边住 不净一切等处,悉皆有之,空中、古墓、丘林、新居故宅,屏厕、四洲、名山大川、巨海、海边山谷。

有威德 住山谷空中、海边等处、皆有荘严宝宫、殿宇甚麗,非人所见。
无威德 依不净糞秽、草木、塚墓、屏厕、故區、附物依幽、皆无舍宅安居。

威德有二 有福有德为正神 四洲、名山大川、嶽瀆、城隍土地等,各有攸司,香火绵绵,福佑民间。
有福无德为邪神 夜叉羅刹、魑魅魍魉,附物为怪,依庙而灵,妄作殃祥,常享淫祀。

饿鬼身量 极长大者,一由旬,头如大山,咽如针孔,蓬发形瘦,拄杖而行。
中者不定,曰三寸中间形量
最小者,如有知小儿,或心造贪瞋,心现诸障,故鬼类常见大火大力刀杖等境,俱是心业所现。


四洲欲天有鬼 东洲 无威德鬼 有威德鬼
南洲
西洲
北洲  
四天王天
忉利天
北洲人报胜,鬼报亦胜,故彼唯威德鬼。四天忉利亦有鬼神,唯威德者,但为彼诸天所给使故也。

三品九類 无财鬼 不得饮食 臭口 口常腐臭,过厕觸恶,恒空嘔逆,饮食难通,饥渴狂奔,苦不可言。
炬口 口常猛炎,身如燎樹,极慳之业,招此大苦
针咽 腹如山谷,咽若针孔,滴水难通,饥渴难忍。
少财鬼 少得饮食 针毛 腹毛如针,内鑽自体,外射他身,如鹿中毒箭狂走,时逢不净,少济饥渴。
臭毛 身毛臭甚,熏爛肌骨,衝喉变嘔,荼毒难忍,櫻体拔毛,伤裂皮膚,转加剧苦,时逢不净,少济饥渴。
大癭 咽生大癭,热晞酸疼,更相??臭膿,争共取食,少得充饥。
多财鬼 多得饮食 希祠 常受人祭,来去凌空,往还无碍,或住本舍坟墓,受眷属祭,此怪贪少知布施所招。
希棄 常受弃吐殘粪弃食物等,彼以为丰饶。
大势 有威德大福,衣冠美食,犹如天子,宫殿严饰,车马相随。


三十六部鬼神 镬湯鬼 由受他雇殺生,受镬湯煎煑,或受他寄,抵拒不还,故受斯报。 炽然鬼 由破城抄掠,殺害百姓,因受此报,嘷哭叫唤,遍身火燃,后得为人,常被劫奪。
针口臰鬼 以财雇人令行殺戮,故咽如针锋,滴水不容。 伺孾儿便鬼 由殺孾儿,心生大怒,因受此报,常伺人便,能害孾儿也。
食吐鬼 夫勸婦施,婦惜言无,積财悭恡,故常食吐。 欲色鬼 由好淫得财,不施福田,因受此报,遊行人间与人交会,妄为妖怪以求活命。
食粪鬼 由婦人誑夫,自噉饮食,恶嫌夫故,常食吐粪。 海渚鬼 由行旷野,见病苦人,欺而诳取财物,生海渚中受寒热苦,十倍过人。
食火鬼 由禁人粮食,令其自死,故受火烧,嘷叫饥渴之苦。 阎羅王执杖鬼 由前世时亲近国王大臣,专行暴恶,因受此报,为王给使作执杖鬼。
食气鬼 多食美食,不施妻儿,常困饥渴,唯得齅气也。 食小儿鬼 由说咒术诳惑,取人财物,殺害猪羊,死墮地獄,后受此报,常食小儿。
食法鬼 为求财利,为人说法,身常饥渴,身肉消尽,蒙僧说法命得存立也。 食人精气鬼 由詐为亲友,我为汝護,令他勇力没阵而死,竟不救護,故受斯报。
食水鬼 由酤酒如水以惑愚人,不持斋戒,常患焦渴也。 羅刹鬼 由殺生命以为大会,故受此饥火所烧报。
希望鬼 由買诤價,欺誑取物,常患饥渴,先灵祭祀而得食之。 火烧食鬼 由悭嫉覆心,喜噉僧食,先堕地狱,从地狱出,受火炉烧身。
食唾鬼 以不净食誑出家人,身常饥渴,恒被煑烧,以求人唾,兼食不净。 不净巷陌鬼 由不净食与梵行人,因堕此报,常食不净
食鬘鬼 以前世时,盗佛华鬘用自荘严,若人遭事,以鬘赏祭,因得鬘食。 食風鬼 由见出家人来乞,许而不施其食,因受此报,常患饥渴如地狱苦。
食血鬼 由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以血塗祭,方得食之。 食炭鬼 由典主刑狱,禁其饮食,因受此报,常食火炭。
食肉鬼 由以众生身肉,臠臠秤之,賣買欺誑,因受此报,多詐醜恶,人恶见之,祭祀雑肉,方得食之。 食毒鬼 由毒食丧人,因堕地狱,后出为鬼,常受饥饿,恒食毒火烧身。
食香鬼 由賣恶香,多取酬值,唯食香烟,后受穷报。 旷野鬼 由旷野湖池造以施人,恶口決破,令人渴乏,故受斯报,常患饥渴,火烧其身。
疾行鬼 若有破戒而披法服,誑惑取财,言供病人,竞不施与,便自食之,由受此报,常食不净,自烧其身。 塜间食灰土鬼 由盗佛华賣已活命,故受此报,常食死人处烧尸熟灰也。
伺便鬼 由谋诳取财,不修福业,因受此报,身毛火出,食人气力不净,以自存活。 樹下住鬼 由见人种樹为施人作蔭,恶心斫伐,取财自用,故墮樹中常被寒热。
黑闇鬼 由枉法求财,系人牢中,目无所见,声常哀酸,故受闇处恶蛇遍满,犹刀割苦。 交道鬼 由盗行路人粮,以恶业故,常被铁锯截身,因交道祭祀,取食自活
大力鬼 由偷盗人物,施诸恶友,不施福田,因受此报,大力神通,多被苦恼。 魔羅身鬼 由行邪道,不信正真,因墮魔鬼,破人善法。

三十六部鬼王 一 波吒薜荔多 十九 附物为怪 此皆鬼神中之王能统领无量诸鬼若举其主则部落从矣
二 婆羅门仙 二十 风行妖怪
三 婆吒遠害大力 二十一 畜行精魅
四 若夜叉吉遮 二十二 蟲成蠱毒
五 波羅刹食不净 二十三 瘟衰疠虐
六 饥虚食糞 二十四 阴昧幽视
七 波吒富单那 二十五 精明魍魉
八 婆叉人吉遮 二十六 明灵役使
九 婆羅多热病 二十七 阿利帝母
十 阿附邪侫傅送 二十八 食小儿精气
十一 波吒吉遮 二十九 河海精魅
十二 毗陁羅多 三十 波吒食尿
十三 若健陁羅 三十一 日月薄蚀
十四 烏摩勒迦 三十二 波羅遮文茶
十五 阿跋摩羅 三十三 婆吒食涎便
十六 鸠槃茶羅 三十四 波吒食脓涕
十七 毗舍闍多 三十五 婆吒食胎血
十八 韦陁羅多 三十六 婆吒摩羅

四天所领八部鬼神 东方持国天王领 乾达婆众 此翻寻香为帝释乐神 四天王各领二部鬼神保護四洲人世故得天下民安
毗舍闍众 此翻噉精气鬼
南方增长天王领 鸠槃茶众 此翻厭魅鬼
薜荔多众 此翻最初饿鬼
西方广目天王领 富单那众 此翻臭饿鬼
那伽众 此翻龙
北方多闻天王领 夜叉众 此翻捷疾鬼能速疾傅报
羅刹众 此翻暴恶食人鬼

鬼遍诸趣,乃至诸人所住房舍,满中有之,但人与鬼互不见闻,亦无相碍,此皆沈空滞冥长劫不超,纵得佛法圣光,覿面不能见闻,宿业自障如是,所谓千佛出世不通忏悔是也。
○四秉宣三归(诵时,观想一切众生,一心归依三宝)
归依佛 归依佛两足尊 归依佛竟
归依法 归依法离欲尊 归依法竟
归依僧 归依僧众中尊 归依僧竟
前六句正宣三皈,后三句三结也。上请三宝圣贤,此當为宣三皈,令其皈正速脱三途。蓋三宝为众生之慈父,苦海之宝筏,归依者非唯功利于一己,抑且普益于众生,是以凡有心者皆当归依。
两足者,福足慧足也,福足九界咸归,慧足随机说法,苟能归依,必得如是。
离欲者,离情欲也,欲为生死之本,情为业果之根,欲情不断,轮转无穷,苟能依教,必超欲海。
众中尊者,僧具六和,梵行高尚,傅法利生,为人天师,苟能归依,必登圣階。
○五忏悔三业(诵时,观想一切众生无始所造业障,皆得灭除)
佛子(有情孤魂)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從身语意之所生。一切佛子(有情孤魂)皆忏悔。
(佛子,有情,孤魂,以分三句者,恐非蒙山真本。略解以佛子摄地狱饿鬼,有情摄旁生,孤魂摄三途余类,此亦未周。未若三遍俱称佛子为妥。有本三遍俱称我今者,乃代鬼类而称,欲其和声自念也。)
归依毕,当申忏悔。佛子者,圣凡同称,亲疏有异。圣即出世三乘,已悟佛性为佛亲子,悟浅亦疏。凡即世间六凡,虽迷而佛性全具,迷悟懸隔,名为疎子。又演四句,尽示九界亲疎,见图。
有情者,情即三惑情爱,六道众生,皆以根尘相对而起三惑情爱,以招三界生死,故曰有情。
孤魂者,无伴无怙,永滞幽暗,长杂人中,报无迴避,苦无救援,行醜无荘严,历劫常孤露,故曰孤魂。然一切众生所有恶报,皆由无始劫来身造殺盗淫、口造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造贪瞋痴,统此十恶所生之业也。反此即名十善(图见忏悔文)。今对三宝,志心发露,悉皆忏悔。

藏通二教,断见思惑与习气尽,即佛果矣。故才断见思者为佛亲子,伏见思未断者为疎子,此以同证真谛理者为亲。
别圆二教,當断无明尽,方称妙觉佛果。故未断无明者为疎子,分断无明者为亲子,此以同证中道佛性者为亲。

四教佛子亲疎各四 疎中疎 是四教中理即众生 从来未闻佛名全迷故
疎中亲 是四教中(名字观行)即众生 或闻或解佛法即起修故
亲中疎 是四教中相似即众生 已悟相似法性之理故
亲中亲 是四教中分证即众生 亲证无生理性圣位故

○六事理发願(诵事願,想众生闻声俱发菩萨宏誓。诵理願,想众生顿悟四宏皆是性具。)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願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此事四宏誓愿也。
众生无边誓愿度者,众生即众法相生也,谓五阴及父母已三缘、五三和合、即有此身,既有此身,则有诸苦迁逼,所谓三苦八苦(图见弥陀经),无量诸苦、苦虽无量我愿悉度,且众生无边,而我愿亦无边,此缘苦谛所发誓也。
烦恼无尽誓愿断者,烦恼即三惑,惑者迷惑妄想也。见思惑为六道烦恼,尘沙惑为二乘烦恼,无明惑为菩萨微细烦恼,唯佛全净,众生因迷积迷,终日集诸妄想烦恼,願令悉断,且众生烦恼无尽,而我愿亦无尽,此缘集谛所发誓也。
法门无量誓愿学者,以九界根机千差,如来设教多方,我愿悉学,且诸佛法门无量,而我愿亦无量,此缘道谛所发誓也。
佛道无上誓愿成者,如来三惑圆净,二死永亡,一尘不染,九界咸归,今愿悉成,且佛道无上,而我願亦无上,此缘灭谛所发誓也。
然此四宏是菩萨所修,今普令幽徒皆发此願,速得无上菩提。
自性众生誓願度。自性烦恼誓願断。自性法门誓願学。自性佛道誓願成。
此理四宏誓願也。蓋圣凡染净皆从当念迷悟,当念迷,则随染缘之用,而为九界生死。当念悟,则随净缘之用,而即佛界妙明。故众生、烦恼、法门、佛道,莫非即性体上本具之用,然用虽有染净,性体本自不变。犹镜虽现象,镜体亦自不变。彼幽魂苟能当念领悟,则众生烦恼本无断而断,法门佛道本无证而证,理既融通,则与前事願可以相即矣。
○七灭诸罪业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诵此咒时,观想一切众生无始定业,悉皆破除)
唵钵囉末隣(有本作寧(寧+頁))陀寜(寧+頁)娑婆訶
业有二种:一者定业,前所作业必定受报,故忏悔不易;二者不定业,前所造业轻重不定,故忏悔则易。无论定与不定,俱从迷惑所造,惑无自性,即以真如为性,如雲起灭无依,即以清虚为依,蓋生佛与我,心同太虚,本来无惑,惑因迷有,智日发光,迷惑全消。故宜观智精持神咒,感于佛慈,智、咒、佛三、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三一互融,同一实相,彼众生所造定业虽有无量,俱是幻妄不实,若遇智光明藏,则彼惑业,有如红炉點雪。
此咒与燄口破定业咒,语异义同,诵咒时當想自心成一清净月轮圆满明徹,于心月轮上想一青色哩字放光普照业道众生,所有诸佛不通忏悔等诸定业一时清净。又应想彼自性本来清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名破决定业。
观音菩萨灭业障真言(诵此咒时,观想一切众生一切业障,悉皆消灭)
唵阿嚕勒继娑婆訶
业障有二,谓定业不定业,前咒破定业属理,此咒破不定业属事,事得理融,理因事显,事理无碍,是真忏悔。
此咒亦与燄口忏悔灭罪咒义同,诵咒时应想心月轮上成白色哩字放光普照,入诸鬼身,如日爍露之状,罪垢犹如墨汁,從足流下渗入地中至金刚际,应念消灭,一切罪身为清净身。
问:云何罪犹墨汁。答:罪是黑业,故以墨表,汁有流注意。故云墨汁。(流注即妄想生灭相续不断,犹如流注之不停)
灭障碍开咽喉真言(诵此咒时,观想一切饿鬼,针咽大開,业火停烧,清涼快乐)
唵步步底哩伽哆哩怛哆誐哆耶
咽喉为决瀆之官,可使饮食流通。今有一类悭贪慢曲,空腹高心,广造恶业,感此鬼身,咽喉自闭,百千万劫不闻浆水之名。或见水化为脓血,或沾口变火烧身,长受饥虚。
昔如目連尊者,以天眼见母墮饿鬼中,以钵饭饷母,母即左手障钵,右手摶食,食未至口,变成火炭。目連大哭求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柰何,汝虽孝感天地神祇,而天地神祇亦莫能救。必仗十方众僧威神之力,方能解脱。目連依教,大興佛事,供养众僧,其母即日脱饿鬼苦。今六道众生,皆由无始至今所造重业,若非智观密咒之力,安能除灭。
此咒亦与燄口開咽喉咒义同。随闻记云,即以左手仰上如满盛莲华,华中出一白色阿字流出性水极其清冷,遍洒虚空,一切饿鬼,触此水者咽喉悉开,广大无碍,自身润泽。(手印唯在一人则可,众则不能,但人人于自心想一白色阿字流出性水,洒空如雨,注彼鬼身,即时咽喉清净通达)。

○八授八昧戒
三昧耶戒真言(诵此咒时,观想一切众生,同受金刚光明三昧宝戒,心得清净,身如菩萨)
唵三昧耶萨埵
三昧戒者,大乘戒也,菩萨所持。若欲得此戒法,必先忏除夙业方堪授受,如琉璃瓶堪盛狮子乳,非器则裂。今为一类幽冥极酷之徒,先为灭业除苦,不尔,彼岂有意稟于戒法。是以今文有忏悔灭业偈咒为先导,然后进受三昧耶戒。缘起经云,若欲受持施食之法,应发菩提心,授以三昧耶戒。诵咒时,应想白色字放大光明普照有情,光及彼身,则三世诸佛戒波羅蜜一时圆满,是真佛子。壇仪云,受戒之法,重在三番羯磨成就,戒体斯圆。诵咒一遍,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随羯磨声悉皆振动。诵咒二遍,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皆集空中,如雲如蓋,盤旋不散。诵咒三遍,想此善法,從其顶门流入八识藏海,永为佛种。施饿鬼经云,诵咒三遍已,一切鬼神即闻甚深秘法,尽得具足三昧耶戒,及无量福。(三昧,翻正定,又翻正受。以戒法清净,故得正定。定中不受邪受,但是法性正受故也。)
变食真言(诵此咒时,观想诸食從一变七,七復化七,乃至无量,充塞虚空,与物无碍,受此法味,身相圆满)
南无萨縛怛他誐哆。嚩嚕枳帝。唵。三跋囉。三跋囉。吽。
阿难林间入定,夜见燄口,告以延寿之方,即求于佛。佛言我念过去作婆罗门时,于观音菩萨边受得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陀羅尼法,能变一食为无量食,大如须弥,量同法界,终无能尽。
此咒亦与燄口仪变食咒,语异义同。诵咒时,左手擎食,右手大拇指揑无名指,小指随屈,食指中指直伸,安食器上。想诸食每粒变成七粒,七復变七,而为七斛,七七又变为四十九斛,如是展转塞满虚空,妙香馥郁,身物无碍。施饿鬼经云,诵咒一七遍(表七圣财,若能誦三七遍,或四十九遍,一百八遍,愈多愈妙)。一切饿鬼各得摩伽陀国所用之斛七七斛之食,食已皆得生天,或生净土,能令行者业障消除,增益寿命。
甘露水真言(诵此咒时,观想杯水变成甘露法水,廣大如海,与物无礙,沾此法水,永得清净妙樂)
南无蘇嚕婆耶。怛他誐哆耶。怛姪他。唵。蘇嚕蘇嚕。钵囉蘇嚕。钵囉蘇嚕。娑婆訶。
此是妙色身如来施甘露法也。诵咒时应想心月轮中成一字,明點中流出般若甘露性水,遍满法界,普沾一切业道众生,顿离烦恼而得清净。施饿鬼经云,诵咒七遍,能令饮食及水,变成乳色甘露,能开一切饿鬼咽喉,而得平等受食也。
问:食物及水俱遍法界,佛及众生何所安立。答:楞严经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又云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今行者观智清净周遍,水食亦无不周遍。蓋以心空寂故,所有水食无不空寂,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色无二,故得色色互遍,尘尘无碍,如是法味微妙难思。
一字水轮咒(诵此咒时,观想此水,更得清净妙味)
唵
施饿鬼经云,毗卢遮那一字心水轮观真言印,于右手心中犹如乳色,变为八功德水,流出一切甘露醍醐,即引手臨食器中,观想乳等從字中流出,犹如日月,一切鬼等皆得饱满无所乏少。
乳海真言(诵此咒时,观想前水更得廣大融通,微妙难思,其犹乳色)
南无三满哆没驮喃唵
按施饿鬼经,一字水轮咒,亦是变乳海义,此咒莫非再令乳海广大融通耳。依雲棲補註云,上来变种种胜妙饮食,未曾融成一味,恐不均慈済,故應復念此咒,融彼诸食皆成乳海,普施鬼等身心饱满受用无乏。
问:食專養身何令心饱。答:此法食也,食可资身,法能明心,今以观心持秘密法而变清净之食,即成法喜禅悦之义也。诵咒时应想字明點中流出甘露,右手點取弹灑虚空,如雨注下,悉成酥酪妙味,广如长河。
问:少食少水云何能遍法界。答:咒力、观想力,感通三宝慈光普照力,三力圆融,不可思议,故能化少为多。且如欒巴,一巵酒術尚能化雨,况三宝无生难思之神力乎,行者不可不用心焉。(汉欒巴为尚书郎,誕日,圣上賜酒,巴向蜀噀之,有司奏不敬,巴奏曰,成都失火故噀酒救之,后闻成都失火,得雨而灭,雨中有酒气)。宗镜錄云,有大願智力,法性自体空無性力,一切所作自然成办,且以妄执局碍不能变通,纵得变通亦未广大,若无妄执万法融通,不离一真之境,变化无穷。略解,以为此水施食,与前甘露不同,此见太局,殊不知此咒更融前变水变食之妙耳。
○十聞名得益
南无多宝如来(闻多宝名者,能得法性智慧财宝,受用无尽)
南无宝胜如来(闻宝胜名者,能断生死烦恼业火,即得无上法性智宝)
南无妙色身如来(闻妙色身名者,能得相好端严三界第一,即法华经,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是也)
南无广博身如来(闻广博身名者,能消业火,针咽通达,而得清涼无碍之身)
南无离怖畏如来(闻离怖畏名者,离诸怖畏,常得清净快乐)
南无甘露王如来(闻甘露王名者,能得甘露法味灌诸身心,永得快乐)
南无阿弥陀如来(闻阿弥陀名者,能往西方极乐净土,莲华化生,入不退地)
诵此七如来时,应想念佛音声普闻法界,一切众生长跪合掌志心听受,一历耳根永为佛种,即能永离恶道生死诸苦,得往极乐,莲花化生。涅槃经,闻常住二字,永不堕地狱,况如来万德宏名乎。华严云,设闻如来名,及所说法,不生信解,亦熏成种,自然成佛。今闻七如来名,皆有不可思议,无量功德。
○十一结願正施
神咒加持净法食(法施食甘露水)。普施河沙众佛子。(有情孤魂)願皆饱满捨悭贪。速脱幽冥生净土。归依三宝法菩提。究竟得成无上道。功德无边尽未来。一切佛子(有情孤魂)同法食。
神咒,指上变食变水诸咒也。初句,古本三遍皆称净法食。今诸本皆分法施食及甘露水者,以为对有情孤魂,恐非蒙山真本。未若三遍俱称净法食理则一贯。菩提,翻觉道,即佛智也。
汝等佛子(有情孤魂)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佛子(有情孤魂)共。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施食与佛子(有情孤魂)。皆共成佛道。
此二願偈,前偈申施食益,后偈求佛道願。
誦偈时,应想一切鬼神平等受食即生净土。是时行者,持水及食置出生台上,无台即置净地,或净石上,不得置于有石榴桃树处,令鬼惧怕不得受食。(于出食台分三分者,以为佛子、有情、孤魂之三,然未免局见,何以故,蓋神咒变水变食广大无碍,不可思议,使彼平等受食,此则不分为妥。燄口仪,一施水族令獲人空,二施毛羣令獲法寂,三施他方稟识陶形,悉令充足獲无生忍,此以随机令得三空故分,岂水族单獲人空,毛羣祇獲法寂,他方独得无生忍哉。又午时出食者,專为大鹏、旷野鬼、鬼子母,则宜分三,以昔佛各有所许故,非今施食意。)
施无遮食真言(诵此咒时,观想道场法食融通,冤亲遐尔悉无遮止,六道诸神皆獲平等。)
唵穆力陵娑婆訶
此咒与焰口障施食咒义同。
蓋上来作法運心,虽平等普施,或貴轻賤,或强凌弱,或大遏幼,或行人观想不如,或鬼類业重弗聞,以致不得其食,岂非越佛慈济,故再宣密语,使历劫冤亲平等。又各善友亲戚,或以事缘来不得者,使彼各持相济,令发道意,速至菩提。要而言之,壇界尘尘互遍,供事色色咸真,尽法界悉是妙圆,遍虚空俱为法性,奚有冤亲遐尔等异哉。
普供养真言
唵誐誐曩三婆嚩伐日囉斛
誦此咒时,观想上来所变净食,普令十方六道众生,遐尔一体,高下均平,老幼贵賤无遺,强弱冤亲靡间。净名云,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
加念心经者,欲示施食之功,融入般若无尽藏海,良由心经为般若之精要,般若即智慧,若无智慧,奚能直下见性。恐彼计著功德法爱为实际,故以般若心经蕩其心垢,融入如来藏海。又念往生咒,以冀弥陀圣众放光接引,速证极乐圣階故。
○十二普结回向
普回向真言
唵娑摩囉。娑摩囉。弥摩曩薩哈囉。摩訶咱哈囉吽。
上来施食功德,回向一切有情,皆发无上菩提之心,自利利他,早生极乐,同证佛乘。又诸有情无善根者令种,有善根者增长,庶勿戀于轮迴,皆速成于佛道。
願晝吉祥夜吉祥
晝夜六时恒吉祥
┎上师哀摄受
一切时中吉祥者----願诸╈三宝哀摄受
└護法常拥护
此偈願施食功德,以冀三宝及護法诸神常降吉祥也。六时,见弥陀经。上师者,即一体三宝,见忏悔文。護法,即天龙八部護伽藍诸神也。
四生登于宝地。三有托化莲池。河沙饿鬼证三贤。万类有情登十地。
此总结施食功德,普願一切羣生,即生净土而证圣果也。
四生,饿鬼、有情,是世间正报。三有,是世间依报。宝地、蓮池,是极乐依报。三贤、十地是极乐圣位,即彼国正报也。
四生者,胎卵溼化,统三界众生唯此四生已矣。三有,即三界,以三界众生戀著生死则有善恶因果报应,故曰三有。饿鬼,是举障重者而言。凡天地一切神祇,及诸精魅等,无不鬼道所摄。有情者,六道众生皆有情念,由情念故廣著六尘,由是生死不断,故曰有情。今此等灵,承施食之功顿超极乐,即登圣階。宝地、蓮池,详弥陀经。
三贤 十住 此三十位名贤 别教三贤,未破无明,故称贤。
十地分破无明,证中道佛性,故称圣。
圆教三贤皆分破无明而称贤,圆教十地多破无明,深入法性,而称圣。
然分破无明以去,皆是亲证法性深位大菩萨。今极乐净土可令一时带业往生,又可顿超三贤十圣,岂易易哉。此全仗显密经咒,加以圆观,感以佛慈,方能速证如是。
十行
十向
十地 十地 此十位名圣亦名十圣


偈曰,天及獄中有,是三唯化生,修羅人并畜,各各具四生,鬼通胎化二,名三界四生。
依穀而起曰卵生,含藏而出曰胎生,假潤而兴曰溼生,无而忽有曰化生。
又楞严云,胎因情有,卵唯想生,溼以合感,化以离應,三界六道唯此四生尽矣。

四生初相 同业相纏 胎因情有 一念爱情,见父母淫光,而投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胎種,至三十八个七日,形成出胎,凝滑为初生相。
卵唯想生 雄鳴上风,雌鳴下風随感,即卵皰,为胎卵渐分相。
合离成化 溼以合感 溼穢之地煖气发时,中阴以为胜处,即合而生,软肉为初生相。
化以离應 春如鹰化为鸠,田鼠化为鴽,秋如雀入大水为蛤,雉入大水为蜃,或虫生翼,或翼落为虫等。坚肉为初生相。


众生无始以来,或情变为想,想易为情,合变成离,离易为合等 ,更相变易,种种不同。

胎生之中阴于 无缘处唯覩黑暗
有缘处见彼淫光 爱念投胎 男见父而憎
女见母而憎
男见母妄想为妻 爱念流注父精母血,纳为胎种。
女见父妄想为夫


起念佛讚偈解
此偈出净土修证仪,择英法师所作。师嚴州桐江俞氏子,母梦二日贯怀,后二岁生二男俱出家。长男名子钦,受业于钱塘净住之门;次男即择师也,入道于杭州寿宁寺。神宗煕宁中,参神悟于施水宝阁,深悟止观之道,阅不二金錍,不寝者数月,后当湖鲁氏于德藏创一院以迎师,大开法施,晚年遨遊杭秀苏湖间,元符二年春,于杭州祥符寺,一日凭几西向,讽弥陀经,卷终而逝。著有净土修证仪、及辨西方此土二种观门,以劝专修净业。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此赞弥陀报身相好无比也。
阿弥陀,翻无量寿,又翻无量光。寿表佛性不生不灭义,光表佛智圆照十方义。佛身全体如紫金山,光明远徹十方,无所障碍。
相好者,观经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各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乃至光中所现化佛不可具说。
无等伦,言佛身相好,无有相等可比伦也。
白毫,在彼佛两眉中间,右旋宛转如五须弥之大,须弥山入海八万四千由旬,又自海面至山顶亦八万四千由旬(由旬有三,小四十里,中六十里,大八十里),周围亦然。一相尚尔,况八万四千相,其可思议乎。
绀,深青色也。四大海即须弥山四面大海也。海深广处绝无泥滓,曰澄清,言彼佛眼广而绀澄如海。(此世界大海中有须弥山,四围海外有轮围山围绕四大部洲,轮围山南北通径总有一百零四万二千一百二十四由旬,东西通徑亦同,彼佛眼大如是。)按释迦应身丈六,眉间白毫八稜中空,白如珂雪,长一丈五尺,右旋周围五寸。若释迦报身白毫右旋三百六十万里,与一须弥相去无几。然彼此二佛大小差等有如是乎,良由彼是净土,而众生身量广大。此是秽土,众生身小不满一丈。是以佛现应身只有丈六。若此土大菩萨所见佛报身者亦满虚空,然无有极乐之大,此显弥陀身量特胜耳。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此赞彼佛化身也。光中化佛化菩萨者,观经云,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蓋圆光是彼佛报身之光,光中化佛是主,化菩萨是伴。谓一化佛为主,必有二化菩萨为伴。主皆弥陀,伴皆观间势至。然此圆光遍照法界,而化主伴亦遍法界,主融于伴,伴融于主,报身佛为主中主,报身菩萨为主中伴,诸化佛为伴中主,诸化菩萨为伴中伴。主伴互遍,一多无碍,如帝網珠,互映重重,无尽无尽。作是观者,请看十六观经。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上句赞佛因地发愿,下句赞佛果中度生。
大弥陀经,无量无数劫前有世自在王佛,出世化度众生,是时有大国王往听说法,顿然觉悟,乃舍王位而作比丘,号曰法藏。即对其佛发四十八大愿,应时大地震动,天雨宝华,空中赞言决定成佛。由是无量劫行菩萨道,功圆成佛,号阿弥陀,其国名极乐,国中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中莲华有无量品,今言九品者,举总数耳。摄化十方念佛众生随机而登。
彼岸是喻,谓娑婆为此岸,极乐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苟能念佛,无论智愚,但得一心,则度烦恼中流,超娑婆生死,登极乐莲华,证无生菩提,故曰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本师和尚)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上来功德已修,当念弥陀以求实证。
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亦名观自在。观为能观之智,能所圆融,有无兼暢,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世音为所观之境,万象流动,隔别不同,类音殊唱,俱蒙宏慈,一时普救,故曰世音。奘法师云,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可谓无碍智慧也。菩萨以无碍智,寻声救苦,不失其时。是以古今验者不可枚举,且録数则示之。
魏僧道泰,梦人告曰,汝四十二岁当终,其岁遇病笃,遂念观音四日四夜精诚不辍,时坐帷下,见光明照室,中有观音金色朗照,少顷不见,泰悲喜流汗,便觉体轻,病愈延年。
宋张興,新興人,颇信佛,遇劫所引,张幸逃脱,妻被官执,鞭笞積日,时县失火,出囚路侧,會僧融翼,过囚边,妻求救,僧教诵观音,妻遂精诵十许日,夜梦沙门曰:咄咄可起,妻惊起,钳锁桎梏,??(牌-卑+崔)然俱解,户犹闭,恐觉,仍著械眠,复梦沙门曰,户已开矣,觉而驰出,天犹暗,遇夫,投僧翼匿之获免。
宋文帝御膳烹鸡子,闻鼎中群呼观世音菩萨声甚惨,遂禁。
清常熟孀妇张氏穷苦,奉观音念佛礼拜无间,后患痢,曾以敝裙一条藉体,别无更换,秽甚,因卒,裙弃河中,忽见五色莲华灿烂水面,鄰人洗净作账,嘉庆间尚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思益经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观经云,以智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南无清静大海众菩萨
净念所感,莲华化生,曰清净。三乘九品圣贤无量,曰大海众。大本云,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小本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又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是故称为大海众。
问:彼众何多?答:彼众本称无量,况十方菩萨往生彼国犹如雨点。故大本云,于此娑婆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大行菩萨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又云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徹悟禅师曰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重订二课合解卷第六
天台山观月子兴慈述
第二节,二时回向文,及三皈依,为普结回向。(凡作佛事,终必回向,使诸行有托。姑録诸方所念者四篇,及三皈而释之。四篇是别,三皈是总。四篇中,前二是别回极乐净土,后二是总回法界三宝,若总若别,俱使发二利心,愿求实证也。然愿文前贤所作甚多,诸方盛念,无出此四。若课中念弥陀者,早初篇,晚二篇。称释迦佛者,念怡山文。称药师佛者,念东方文。称观音者,念观音诸文。此则各取义以贯之也。唯十愿之文,一切佛事悉可通用。
问:理本一致,焉得分河饮水?答:理虽一致,入门有别,自别既入,方能融成佛果。)
回向,犹发愿也。蓋行无愿,志向不定,如人所往无愿,而中路遇缘则他适矣。愿海既深,行满道成,故凡修行悉当回向。
回向有四:一回因向果,谓修诸行为因,悉能成佛为果,今修净土之因,回向极乐之果是也;二回小向大,谓小乘学者及人天善,悉应回向大乘,今即所作诸善,悉回上品莲台是也;三回自向他,谓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乃至丝毫善利皆应回施法界众生,今即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是也;四回事向理,谓礼诵参学,布施作福,代众作务,乃至瓢水扫地,微毫诸善,若著相者皆属事相,若知能念能作,自性既空,所念所作,其性亦空,空无边际,全事即理,则事事俱遍法界,心心圆括太虚,如斯观念,皆属理性。所谓有相事善,融成无相理善,理事圆融,即是三谛之境。能念能作,即是三观之心,心境一如,是真净土。吾人日用动静,皆当如是作观,则当处即成自心净土矣。
夫欲了生死者,唯净土最稳最易,方便中更方便,捷径中更捷径也。然必具信行愿三,方得成就,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第一信者,信自,则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自然明显故。信他,则西方实有世界名极乐,实有佛号阿弥陀,非庄生之寓言,亦非幻现之不实,若能一心注念,于命终时佛及圣众必来接引。
第二行者有四,各约事理以明浅深。
一持名念佛,执持佛号专注无间,句句从心口流出,声声从耳根流入,即事一心;若一心时,无能念所念,而能句句历然,心心入寂,乃至无念亦无,即理一心。
二观像念佛,开目注神观弥陀像,口称佛号,不缘余境,无间杂念,即事一心。观与不观心像一如,不迁不动,及观余境悉融佛境,即理一心。
三观想念佛,依十六观经,如初观日将欲西沈,开眼观日,犹如悬鼓,既得明了,即闭目观,注心不移,了了不迁,即事一心。注想淳熟,行住坐卧俱得一如,心日显露,即理一心。
四实相念佛,不相无不相乃名实相,内观心空,外观佛空,一空一切空,空性亦空,即名实相。初心观者反观念佛是谁,或从四性推验,皆惟当念参究,念念精密,以至动静不移,即事一心。从此念入无念,三观一心,无念可思议,即理一心。
是名四种念佛理事之行相也。
第三愿者,志有所欲也,愿能道行,行无愿则行退矣,故求净果当先发愿,然愿有不同:有愿独超而不度人者,有愿生已回入度生者,有就此度生同生极乐者。今此诸篇皆自愿愿人,普得有乐净果也。
(四种念佛理事行相,皆属凡位。若论证圣,即圆十信皆属事念,初住已去方是理念。)
大慈菩萨发愿偈
(第一)

十方三世佛 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 威德无穷极
此独赞弥陀最胜也。诸佛功德一皆平等,由弥陀大愿独擅其美,又与十方五浊众缘遍多,乃至幼童亦知佛名,是以其功三根皆得一生成办,故曰第一。智破法界群迷,故威无穷。慈被十方众生,故德无极。
我今大皈依 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 志心用回向
初二句皈依忏罪,次二句众善回向。三业者,即身口意所造而具十恶也(详大忏悔及蒙山文)。今以皈佛悉得忏悔。凡有诸福善者,有定善散善之别,念佛为定善,参禅礼诵布施供养,乃至为众执劳皆为散善,定散二善悉可回向净土,如百川尽归于海。
愿同念佛人 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 分明在目前
初二句同业感验以随时,次二句临终随机而现相。随时现者,或定中见佛、或梦中见佛、或开眼、或闭眼而见佛者。如远公三见极乐圣相是也。分明在目前者,念心精一,则极乐妙境,于临终时自然满目矣。
见闻皆精进 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初二句见闻进益,次二句脱已度生。蓋念佛人至命終時見佛來迎者,倍發精進,即得同生極樂,便見真佛,頓開佛慧,還如佛之廣度眾生。
無邊煩惱斷 無量法門修
誓願度眾生 總願成佛道
此發四宏誓願也。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此結願無盡也。虛空原是無盡,今將無盡之虛空,況我願更無窮盡也。
○小净土文
(第二)
宋慈雲懺主遵式法師作。

遵式法師字知白,台州寧海葉氏子,母王氏乞觀音,夢美女以明珠與而吞之,既生七月,从母稱觀音名,稍長,往天台東掖山,依義全師出家,年二十往禪林受具足戒,明年習律學於首初師,繼入國清普賢像前燼一指,誓傳天台教道,遂參宝雲,已而各處宏經未嘗間歇,後往天竺撰凈土懺金光明三昧等儀,修之屢驗,德聞於朝,真宗乾興二年賜號曰慈云,明道元年示寂,英宗崇寧二年追謚法寶大師,高宗紹興三年詔謚懺主禪慧法師。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此傾命皈依彼佛也。若欲求生極樂,先當收攝六根,外境不緣,內心不亂,名曰一心。一期果報曰壽命,眾生命最難舍,今不愛惜,唯一心皈依彼佛以求無上菩提也。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此祈光誓攝照也。淨光,彼佛根本智光本自清凈普遍法界也。慈誓,彌陀四十八願也。攝我,收攝而照我也。吾人以無始煩惱結業久固,非求佛光慈誓冥加,安能伏除,故當願求。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凈土。
此明求佛之由也。念佛而消雜念曰正念。夫煩惱道,廣招生滅,苦報無窮。菩提道,融入無生,妙樂難思。欲躋無生必由斯道,何则,蓋余行工夫,猶蟻子上於高山,念佛法門,如風帆揚於順水。彌陀經明七日一心,即可現生取證,縱現生不得一心,次生三生,必生凈土。茍能都攝六根,以法界心,念法界佛,佛佛唯心,心心唯佛,則凈土 岂離咫尺哉。
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此举佛本願,使生實信也。本誓者,佛昔作王,棄國舍榮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願,廣度眾生同生凈土,今即第十八願也。
志心者,或一生無間,或帶務雜修,乃至最少忙裡偷間,日以十念者必定往生。所以法藏願云,茍能日日至心十念若不生者,則我法藏終成虛願,豈能取正覺哉。
十念者十口氣念佛,每氣幾句隨氣長短,但句句随声氣出口入耳,注心不移為至要,如是十氣畢,觀音、勢至、清淨海眾,各念一氣。又念回向文,或願生西方凈土中四句亦可。
正覺,即佛也。良由此門普被三根,皆是法藏願行所感,故能志心速效如是。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
此工深感驗也。初句承上起下,得入句下皆言感驗。
因緣者,正念為因,佛慈為緣。
大誓海,即四十八願,願願周遍法界,如海無涯也。吾人現生若能精誠正念,則感佛慈加被,消我眾罪,增我眾善,及其將終,早知時至,身心清凈,如入禪定,直往西方矣。若平時不修者,一生所造眾业,至命終時,據業現境,境雜心亂。又或家情戀戀,意識顛倒。又況無始以來所作眾罪,或時並現,此時誰能作主,勢必隨境直入三途,嗚呼哀哉。
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此感佛接引也。聖眾,即觀音、勢至、清凈海眾也。蓋正念之人,世緣既謝,淨緣即熟,於命終時自然見佛手執金台,與諸聖眾,飞旙天乐,共來迎接,於一念頃即到極樂。
問:二土相距有十萬億界,云何一念即生?答:據事雖遙,約理惟在一念,惟一念故,則十万億土僅如一彈丸耳。
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
此華開證真因也。
華開,開本心華也。
佛乘,是一佛乘,即法華所譬大白牛車也。
佛慧,是佛權實二智,即法華開示悟入佛知見也。蓋極樂可以帶業往生,余界岂然。然其品位有九,如上上品,於命終時即見自身乘華,華則不閉,見佛報身八万四千相,一一明了,廣聞佛乘,頓開佛慧。余八品不然。如上中品,虽見佛報身執華來迎,自身乘華,華還閉合,一宿華開,即聞佛乘,又七日得無上菩提。復一小劫得無生忍,余則如圖(圖見彌陀經)。
問:中上,及中中品,命終时亦見佛報身者何?答:雖見報身,眾相不明,直待華開,聞佛乘後,見方明了。若下三品,命終唯見化佛執花來迎,自身乘華後,並化佛亦不見,唯見聞觀音等菩薩說法,直待業淨花開,方见佛相。
問:蓮華還合身嫌窄否?答:華自心現,廣大無礙,然自業未清,故以還合,真佛妙法,雖待華開方得見聞,而化三聖說法亦得随机常聞。
問:既業未清何能往生?答:彼佛宏願難思,及己念力激切,世緣已盡,故能往生。
問:帶業令身不安否?答:勿也,如此土天身亦受勝樂,況彼佛力攝持,勝天奚可為喻。
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此菩提願滿也。佛慧既開,即成初住法身真位,百界分身作佛,應機度生。二住千界,三住万界,如是四十一位,隨類現形,應機說法,位位倍之,爾時返照初心發願云,為菩提道求生凈土者,至此方滿我願,慶哉快哉。
○又願西方偈
願生西方凈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蓮華為父母者,娑婆人皆胎生,極樂唯有九品蓮華隨機化生故。悟無生,即無生法忍,圓初住,及別初地以去皆是。不退菩薩為伴侶者,不生則已,凡往生者皆是不退菩薩為伴侶。不退有三,見彌陀經阿鞞跋致句。
○禮佛發願文
(第三)
怡山然禪師作
歸命十方調御師。 演揚清凈微妙法。
三乘四果解脫僧。 願賜慈悲哀攝受。
初句歸佛寶,二句歸法寶,三句歸僧寶,四句總願三寶慈光攝受也。
十方調御,即十方諸佛。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也。調,治也,理也。御,統也,制伏也。謂佛於柔性眾生調之,使得無生之樂,於剛強眾生伏之,使得出世之道。蓋慈力周遍,普統法界而治化,為佛寶。一塵不染,離過絕非,曰清凈。圓融周遍,理絕言思,曰微妙。謂妙法清凈,唯佛能證能知,普為众生演說妙法而揚化之。眾生迷而不知。三乘隨分而知。故當歸而究之,以期離欲清凈,是為法寶。三乘,聲聞曰小乘,緣覺曰中乘,菩薩曰大乘。四果,即聲聞中之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也。此皆聖位解脱生死者故稱僧寶。
 

三乘 藏 通
聲聞 小乘 有學
(未出三界) 凡位 外凡
(理外凡夫) 五停心 乾慧地
別相心
總相心
內凡
(理內凡夫) 煖位 性地
頂位
忍位
世第一位
聖位   初果須陀洹 八人地
見地
  二果斯陀含 薄地
  三果阿那含 離欲地
無學
(已出三界)     四果阿羅漢 已辦地
辟支 中乘 緣覺     出有佛世稟法悟道 支佛地
獨覺     出無佛世獨修悟道
      教     教
菩薩 大乘 藏 伏見思惑,行六度因,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功滿,在世第一位,用三十四心頓斷見思及習氣,即藏教佛果。
通 先斷見思,物留習氣,教化眾生,功滿斷習,成通教佛。
別 始終俱是菩薩,別無二乘根性。
圓 五品位,為圓修觀行菩薩。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斷塵沙,為相似菩薩。初住乃至等覺四十一位,皆分斷無明,俱為分證菩薩。

但(某甲)自違真性。枉入迷流。隨生死以飄沈。逐色聲而貪染。十纏十使。積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塵。妄作无邊之罪。迷淪苦海。深溺邪途。著我耽人。舉枉錯直。累生業障。一切愆尤。
此舉生死業因也。初三句從真起妄也。自違真性是惑,枉入迷流是業,隨生死是苦果。所謂迷真性而起惑,從惑以造業,由業而感三界苦果是也。第四句下從妄積妄也。言由六根追逐於六塵,六塵染污六根,根屬心,塵是境,心境相持,互起十纏十使之煩惱,廣造无邊之罪障,則三界六道,輪迴生死,有漏苦海,深則深矣。邪途,即十使中五利使。人我,即十使中五鈍使。溺邪途,則無出世正知見,著人我,則造世間之愆尤,沒平等之仁慈,起受惡之偏見,則如孔子所云,舉枉錯諸直是也。取而用之曰舉,棄而不用曰錯,立心制行拂乎正理曰枉,立心制行循乎正理曰直。謂我所愛者,雖奸貪暴愚拂乎正理,特举而用之,我所惡者,雖賢良智仁循乎正理,特錯而棄之,如是則修齊治平正理亂矣。無論天子庶人,一由愛惡為障,則冤結不休,惡道之愆倍重倍深矣。
十纏 忿恚
隱覆自罪
意識昏迷
五情暗冥
嬉遊
三業躁動
屏處起罪不自羞
露處起罪不羞他
財法不能惠施
他榮心生熱惱


十使 五鈍使 貪 十使為體,十纏為業用,由十使為先鋒則有十纏之業,迷於真心,纏縛生死,何有已時。




五利使 身見
邊見
戒取
見取
邪見

六根追逐六塵 眼 根逐於 色 塵 各起
十使
十纏 根塵相對,中間有識,妄生分別,而起愛惡七情之念,愛則貪,惡則瞋,具於十使而造十纏,業海漂沈,輪迴無際。
耳 聲
鼻 香
舌 味
身 觸
意 法
仰三寶以慈悲。瀝一心而忏悔。
此總仰三寶忏悔也。仰,仰上望而求之也。瀝,滴也。即傾心露罪無余也。
所願能仁拯拔。善友提攜。出煩惱之深淵,到菩提之彼岸。
此下至文末,皆以承上三寶忏悔,別發自利利他之願。今四句,自願蒙拔超極也。所願二字义贯文末。能仁,即释迦教主。善友者,有具道之式,益智力之功,良由无始所积烦惱淵深,非聖教莫能得度,又以智力衰微,菩提道岸,非善友莫能速登。潙山云、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闻于未聞,若欲博聞大道,必先親近善友,斯之謂也。
此世福基命位。各願昌隆。來生智種靈苗。同希增秀。
此願自他普獲福慧也。前生所造福基,今生命位昌隆,今生佛智,種於心田,來世靈苗道莖,時時增秀,直至圓滿菩提之果而後已。非為一己所求,普願眾生皆得如是。
生逢中國。長遇明師。正信出家。童真入道。六根通利。三業純和。不染世緣。常修梵行。執持禁戒。塵業不侵。嚴護威儀。蜎飛無損。
此願生遇智識入道持戒也。邊疆,少有聖化,則多愚頑暴惡自強故。中國,多出聖賢,訓以文教禮義節度故。如欲入道,必須生中國。世間善,不名為正,出世善,方名為正,故以學佛者為正信。
出家有三,一出紅塵家,二出三界家,三出無明家。童真入道者,童,獨也,未有室家者,元精未散,少知情愛,易入道故。
六根通利者,因夙生於三寶中勤求功深故。今具出世根性,見聞佛道,遇便信受通利也。
三業純和者,身不作惡,口不說惡,意不念惡,動靜唯精,遇事不暴,故曰純和。
不染世緣者,染,污也。世緣,即五欲六塵生灭諸緣。六根對之常起愛惡七情妄想,廣造眾罪,故當禁守梵行,而止其染以杜業因,故曰不染。梵行,是清凈無污之心行。禁而不犯名戒。塵業,即世緣。侵,損也,擾也。精心謹守曰嚴護。嚴正故,令人可畏曰威。行方故,令人可則曰儀。所謂作正道之格式也。
禁戒者,沙彌十戒,比丘諸戒也。又比丘尼戒中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故。
蜎飛,飛類之微者,如蚊蚋等。
無损,即不殺也。言蜎蝡等微命常能仁護,況一切生命哉。
出家三義 一出紅塵家 即薙除鬚髮,方袍披緇者,經云在家逼窄如牢獄,動止有拘,出家寬廣如虛空,去來無羈。
二出三界家 即破見思煩惱,了分段生死,如初二三四果及辟支等。
三出無明家 即破無明煩惱,了變易生死,如別地圓住菩薩,分出無明,唯圓妙覺,滿出無明,即佛也。

八萬細行 行 各二百五十戒成一千 攝有情 三聚各一千成三千是名三千威儀 淫 七支各有三千則成二萬一千 貪 四煩惱各具二萬一千成八萬四千
楞嚴云八萬細行者舉大數耳
亦名 八萬四千律儀

住 盜 瞋
  攝善法   妄言  
坐     綺語   痴
惡口
(曰)
臥 攝律儀 等分
兩舌

不逢八難。不缺四緣。般若智以現前。菩提心而不退。修習正法。了悟大乘。開六度之行門。越三祇之劫海。
此外助內發圓修圓證也。八難圖詳下,以此八處永不遇三寶,故曰難。四緣有二:一謂見聞緣、聞法緣、護法緣、發心緣,此四能助長菩提也;次謂衣、食、臥具、醫藥之四緣,乃外資色身以助內發也。外藉四緣,內發般若,般若智既明,菩提心自然增進而不退,時修正法,日揚教乘也。
大乘者,一佛乘也。經云唯有一乘法,余二即非真。
六度者,佈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也。
越,超過也。梵語阿僧祇,此云無數。如藏教帶惑潤生,歷三僧祇劫,修菩薩難行苦行,方得證果。今圓教圓建立眾生,四地果地悉是圓修圓斷,理悟無差,故曰越三祇劫海。
建法幢于处处。破疑網于重重。降伏众魔。绍隆三宝。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修学一切法门。悉皆通达。广作福慧。普利尘沙。得六种之神通。圆一生之佛果。
此上求下化圆成佛果也。
建法幢,说法度生也。建,立也。幢,高显义,比佛法高显令生敬信。又摧邪辅正义,比说法令舍邪归正,故曰法幢。遍界说法随类度生,故曰处处。
魔能夺修道者之命,其有四种,谓死魔、烦恼魔、阴魔、天魔。死魔,实能夺命,余三能作夺命因缘,菩萨以智力能降魔故也。
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也。
一生佛果,即等觉一生补处位,自此位起金刚智照破一分生相无明尽,即妙觉极果,证圆满法界之性心矣。
然后不舍法界。遍入尘劳。等观音之慈心。行普贤之愿海。他方此界。逐类随形。应现色身。演扬妙法。
此果后随机普现说法也。
然后者,承上起下之辞。
法界,即一心之都名,万法之归趣。盖自心既净,遍包十界,故不舍佛果法界之心,遍入六道尘劳,如观音三十二应普门示现,又如普贤无穷愿海,遍界益物,随机现形,说诸妙法也。
泥犂苦趣。饿鬼道中。或放大光明。或现诸神变。其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
此总救三恶道苦也。
泥犂,即地狱道,苦无暂停故。饿鬼道,常受饥虚故。又畜生道,常互食啖故。此三途为极苦者也。今果后菩萨,或放光照彼令脱,或现神变令生敬信,永脱轮回之苦,超生极乐之邦。
火鑊冰河之地。变作香林。饮铜食铁之徒。化生净土。
此别化地狱也。
火鑊,即八热等狱。冰河,即寒冰等狱。今仗慈光悉变净土。
披毛戴角。负债含怨(古冤字),尽罷辛酸。咸沾利乐。
此别化畜类也。
今言走兽以摄水陆空等畜类,罄无不尽也。负债含怨者,畜类皆以互相食啖,递偿宿债故。又六道众生各有宿债,生生冤结不休者,尽罢辛酸,咸沾利乐。
疾疫世而现为药草。救疗沈疴。饥馑时而化作稻梁。济诸贫馁。
此慈化救灾也。
身患暴起曰疾。疾之甚者为病。鬼行疫疠,民皆灾病曰疫。治病曰疗。沈疴,重病也。
无榖曰饥,无菜曰馑,在田曰稻,已收曰榖,出榖曰米。梁,高梁也。总该六榖故(稻梁菽麦黍稷)。
馁,饿也。疾疫饥饿诸灾,天下四方屡屡有之,皆由众生同造夙业所致。
若减劫之小三灾起,则遍地皆灾,此是同造多恶所招也。菩萨慈悲,或化诸药草,遍治沈疴,或化诸稻梁,普济贫馁,后皆令入佛道。
减劫末小三灾 人寿减至 三十岁 人长三尺 时有饥馑灾起 七年大旱
二十岁 人长二尺 时有疾疫灾起 七月不绝
十岁 人长一尺 时有刀兵灾起 七日不绝

但有利益。无不兴崇。
此结广兴佛事也。
崇,尊也,宗也。盖二乘自利智强,利他智弱,故避境而观寂。菩萨大用无碍,凡有利益于自他者,无不兴起而作之。
次期累世冤亲。现存眷属。出四生之汩没。舍万劫之爱缠。等与含生。齐成佛道。
此复发平等之愿也。
累,积也。次期承上重起之辞。
汩没,随水浮沈也。
含生,凡能动者皆有灵识,有灵识者,皆可反本。盖无始有生以来,一切冤亲,皆汩没于四生,从爱积爱,缠缚生死万劫不脱,今愿此等一切有情齐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此结愿无尽也。
情,即有情,正报众生也。无情,即依报世界也。
种智者,佛性之种,原是根本实智,一念自违真性,种智全体变为妄念,若使真性明了,全无明仍是种智。
问:有情成佛可知,而无情焉得成佛?答:依报正报皆由一心所作,一念迷时依正相碍,一念悟时身土并融,由其心净佛土自净,则拈来一法无非清净妙心,故极乐净土水鸟树林皆能说法,故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第四)
华严普贤行愿品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来胜功得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法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云云)。
又愿后文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得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一切等病诸所障难无不除灭(偈即所有十方世界中乃华严经十愿之重颂也)。
又云,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普贤、观音、诸大菩萨色相端严。又见自身生莲华中,蒙佛授记,经无数劫,普于十方世界利益众生,不久当坐道场,成等正觉,转妙法轮。
一者禮敬諸佛
本文云(即华严行愿品原文),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礼,履也,体也。礼敬时当念念深履法界之体,是曰真礼。又我为能礼能敬,诸佛为所礼所敬。能礼所礼性皆空寂,则我现前身心虽妄,其性无妄,而与诸佛身心同一圆满,如空合空,感应道交,圆融无碍,不可思议,是名真礼。法华云,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数佛,自成无上道。
二者稱贊如來。
本文云,言称赞如来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遶,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具不可思议功德,乃至一言赞叹,其人功德必至成佛,何况常 赞。法华云,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三者廣修供養。
本文云,言广修供养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遶,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諭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法华云,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能举一尘则一切法趣尘,是趣不过。则尘尘皆能互遍,诸尘之相宛然,而无相碍,此乃唯心供养,即法供养也。又法华云,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又云,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俱胝翻百亿,那由他翻万亿,加罗翻竖,谓析人身一毛为百分也,优波尼沙陀翻近少,谓微尘是色之近少分也)
四者懺悔業障。
本文云,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忏者忏除前愆,悔者悔其后过,所谓改过不造新也。忏有三种,详大忏悔文。悔有五:一忏悔、二劝请、三随喜、四回向、五发愿。业有三业,谓身口意三业也。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贪、瞋、痴。是名十恶。反之则曰十善。今云清净三业,则是法性十善也。障有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而行人当知业障性空,罪福无主,心忘罪灭两俱空,是名真忏悔。
五者隨喜功德。
本文云,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凡见人礼诵作诸大小功德,及见人作务,乃至运水、应生欢喜之心,则功德无量。
六者請轉法輪。
本文云,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遶,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慇懃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转者,佛口说法转入众生之耳,即使依教起行,革凡成圣,如轮展转也。法轮常转,众生离苦,而佛法难闻,故急须劝请也。
七者請佛住世。
本文云,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法出于世,如日照世间,无佛出世间,长夜大暗冥,从冥入于冥,造恶入三途,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譬如优曇华,三千年一现。如舍卫国有九亿家,三亿家见佛,三亿家但闻名,三亿家名亦不闻,故我及人,急须劝请圣贤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本文云,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毘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阿难历劫以来,为佛侍者,诸大弟子亦然,莫非为众生故发愿历劫随而学之也。
九者恆順眾生。
本文云,言恒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恒,常也。众生,九界众生也。
十者普皆迴向。
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若能发此十种大愿,则能成熟众生,满普贤愿海,圆证佛道。又能除五无间业,及身心两病,魔鬼不犯,冤亲均益,即能往生极乐世界,见佛授记。故此愿王,应当受持书写,广为人说,所获福聚无量无边。
警策大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此叹人命无常也。
出曜经云,南海卒湧,惊涛浸灌,有三大鱼流入浅水,自相谓言,我等厄此,趁漫水未减,宜可逆上还归大海,复碍水舟,不得越过,第一鱼者尽力跳舟得度,次鱼复憑草获过,其第三鱼气力消竭为猎者得之,佛见即说此偈也。盖鱼以水为屋宅,水竭则死,人仗命根维持,命减则亡,命随光阴而减,形随八苦所迁,无常老病不与人期,斯如涸水之鱼有何快乐哉。
佛问人命在几时间,一比丘答,在一日间,佛言子不知道。又问人命在几时间,又一比丘答,在饭食间,佛言子不知道。又问人命在几时间,又一比丘答,在呼吸间,佛言,子知道矣。
所谓日月催人老,如水渐减少,命在呼吸间,八苦常逼恼,其斯之谓乎。
普贤警众偈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此策历身心也。
精而不杂,进而不退。火烧曰然。慎,谨慎也。无常者,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之无常,人身有生老病死之无常,心念有妄想流注之无常,诸法有生住异灭之无常。是故人于日用间,当念无常二字,如火烧头,一息不救,苦痛难忍,命正在危矣,然此身心念念迅速,岂可一刻放逸者乎。放荡流逸,即掉举散乱之心也。法华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火即无明三毒、五浊八苦、四倒之火,念念生灭,烧尽菩提之种,枉入六道,永受轮回。若能觉知无明无体,当体即是圆明智火圆照法界,了知五浊幻生,尘尘即是清净,互融十方。三毒即戒定慧无碍解脱。四倒即常乐我净四德妙果。是则八苦化为大涅槃矣。
普为众生发愿
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
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
四生,总举三界正报尽矣。九有,总举三界依报尽矣。八难,别举三界中障重不闻佛法者。三途,别举三界中业重极苦者。此俱有漏迷情轮转无穷也。
华藏玄门,总举十方佛刹尽矣。毗卢性海,总举无尽真如性界尽矣。此乃清净佛性法界无边也。华藏者,华严经,有大香水海名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生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此华幢内有总海名华藏庄严世界海。海中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华,一一华内有香水海,一一海中复有大莲华,一一华上有二十重世界次第相叠,底狭上广。如最中之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庄严莲华,华上有二十重世界,最下一重世界名最胜光遍照,教主名离垢灯佛,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乃至第十三重世界名娑婆,教主即释迦佛,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乃至第二十重世界名妙宝焰,教主名福德相光明佛,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如是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个二十重,遍布于蕊香幢之莲华上。此皆释迦化身之境,亦是当人唯心所成,是以我心融时法界尽融,徹照无碍,身土不二,不可思议,所谓玄也。以此一心所具诸 法,法法皆为入道之门,故曰玄门。又法法横具十门,故华严宗演出十重玄门圆妙难思,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所谓心融妙理虚空小,则尽虚空法界何处非诸佛清净法身哉。普愿法界四生九有,同悟同证,故曰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也。毗卢性海者,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即究竟清净法身也。良由法身之性,离过绝非,离诸名相,寂然不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可思议,强名曰性。上言无边摩尼庄严王香水海,及微尘诸香海,皆是吾人自性唯心所成,故曰性海。然此性心人皆迷之,而为众生隔碍世界,殊不知一切世界相本常住,即是圆融之性,所谓终日抱此,枉受轮转,虽受轮转,而此性曾未有丝毫变者,故终日见闻觉知,全由自性映出而有生灭,若肯当念放下,而此生灭全体即真,则无边虚空,华藏庄严,尘尘刹刹皆是真如妙性圆融法性矣。心既是法界,而法界众生俱在我心之中,而我亦在众生心中,以众生心亦各俱是法界故,则心佛众生互为圆融法界。且我心既能皈于佛性,则普愿八难三途,当体亦皈佛性,故曰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
八难 地狱难 此三难别名三途
饿鬼难
畜生难
盲聋瘖痖难  
世智辩聪难
佛前佛后难
北俱卢洲难
无想天难

九有即三界九地开之成二十五有 欲界 五趣杂居地 四恶趣   地狱
  畜生
  饿鬼
  修罗
四洲 东胜神洲 人道
南瞻部洲
西牛货洲
北俱卢洲
六欲天 四王天 天道
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天
色界 离生喜乐地 梵天王
初禅天
定生喜乐地 二禅天
离喜妙乐地 三禅天
舍念清净地 四禅天
无想天 外道
五那含天 无烦天 三果圣人所居即五不还天,此五合为一数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无色界 空无边处地 四空天
识无边处地
无所有处地
非非想处地

三皈依
上来课念至此,结归三宝,普愿自他两利也。三宝为皈依处,事处,则别相等三宝历然可别。理处,则一体三宝,一念具足(图见大忏悔)。又事则藏通别七方便人所皈依也。理则圆教始终,以及别地所皈依也。所言皈依者,返还为义。依者,依憑为义。谓返邪法还事正法,依凭正法而诣真际。正法即三宝也。所言宝者,佛为说道之宝,法为载道之宝,僧为传道之宝,三皆可尊可贵,世所希有,百千万劫难遭难遇,遇能信受,必获解脱,故称宝也。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和南圣众)
此三偈,各初句皈依一体三宝,各次三句皈依别相三宝也。
自皈依佛者,自性之智,皈依自性之佛,亦皈自性之法,亦皈自性之僧。
佛者觉也,即自性之智。法者轨则也,即自性之理。僧者和合也,即自性理智一如。又佛,般若德也。法,法身德也。僧,解脱德也。三德圆融,即自性三宝也。自性清净本周法界,则法界众生皆互在吾自性之中,吾既自皈本性无尽三宝,而当愿法界众生一皆皈自性无尽三宝。然别相虽多,由一体成,自性虽一,别相历然,故自性既融则与别相一如可知矣。
体,体究也,解,解悟也。大道,一佛乘之大道也。普愿一切众生体悟无上之佛道,即发无上之大心,以冀速成佛果也。
深入经藏,大乘经各具十二部,小乘经各具九部。藏有三,谓经律论三,各互具十二与九,九与十二亦各具于三(经各具十二部之文,律论俱具十二部之义)。十界法门无不圆括,故曰经藏。又经,中谛也。律,俗谛也。论,真谛也。一各具三,三一不二,是以举三藏无非三谛,普愿众生深悟三谛之理,遍入法界之心,则一心三智,三智一心,如海无涯矣。三智,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圆明,即真如性海也。
统,总也。理,治也,调也。大众,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即四教行位,三乘七贤,并凡夫僧是也(图见怡山文)。普愿众生,六和总调 ,三观具修,遍治三惑之妄,圆显三智之真,入一切圣贤海,而得圆融无碍也。
和南,翻礼拜。圣众,即四教三乘圣贤也。
 

 

三藏 经 定 大乘每经具十二部 经通五人所说 佛   三皆称藏者,十法界圣凡所有功德各无不具,故曰三藏,若能学之,渐得深入,则智慧如海矣。
弟子 四人所说蒙佛证明皆可称经
    诸天
学 小乘每经具九部 仙
化人
           
律 戒 大乘如梵網经等 唯佛亲制,降佛以还不能制律,如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学 小乘如比丘、沙弥律等    
           
论 慧 大乘如智度论等 论通佛与三乘,及佛灭后诸祖,造论甚多。    
       
学 小乘如阿毗曇论等    


附东方文
东方世界。药师如来。功德智慧。无量庄严。放净光明。过于日月。一切刹土。净如琉璃。与西方界。等无有异。十二大愿。利乐有情。凡有所求。皆遂其心。受持我名。如我无异。具大丈夫相。及八十随形。一切恶趣。无量灾难。以我威仪。皆得解脱。弟子众等。愿得无上菩提。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亦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所发十二大愿。利乐一切有情。即此娑婆世界。身心刹土。皆如琉璃。面见我佛。及阿弥陀。所愿法界有情。东西相泯。二见永忘。与中道义。共证真常。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药师如来琉璃光 焰網庄严无等伦
无边行愿利有情 各遂所求皆不退
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

礼佛功德
业报差别经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佛所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德,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槃。
四明尊者云,行者礼佛时,深知佛体,不离我心,同一觉源,圆照诸法,诸佛悟本,起同体悲,众生迷真,受诸幻苦,悲苦相对,感应斯成,一身遍至诸佛之前,一拜普消无边之罪。

 

重订二课合解卷第七
天台山观月子兴慈述
○第三节
祝赞酬恩
(初是圣节祝釐,韦驮以下,乃祈祷护法诸神,兼报恩也。夫僧行精进,戒律坚固,必有韦天诸神,及护戒等神拥护,诸魔横事毋敢扰乱,故须早晚祝祷也。呜呼末法僧行浇漓,自致横事多端,害及正行之士,犹怪佛圣不灵可乎,水陆云,修德者尚尔逢殃,作过者宜其见罚。儒云,天作业犹可违,自作业不可活,斯之谓也。然而韦驮诸神愿力宏深,亲承佛嘱,拥护伽蓝,其心戚戚,修行者若遇灾难,诚心祷之,无不应验,望勿疑诸。祖师,乃传佛心印,轨道后学,恩德莫穷。監斋,为众食所赖,五祀之一。故朔望,或四斋日,当祝赞以报恩也。)
祝圣仪
(又云祝釐,釐音僖,福也。文帝纪,祠官祝釐。师古曰,本作禧,假借用之。)

祝圣仪者,钦遵佛敕而报国恩也。历代圣君崇吾佛教,不以世礼待之,以佛礼敬之,或有百辟士庶倾心事佛,更以政简民治,使安厥居。凡为僧者,必也悟明佛性,谨守戒律,庶不负盛朝之隆重。故今圣节祝釐,仰愿三宝冥加,天心默眷,民图清泰,法道昌隆。
诸赞
寄归传,立赞颂具六义:一能知佛德深远,二体製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净,四得胸藏开通,五处众不皇(作惶怖也),六长命无病。前二是因,后四是果。
赞颂之体,原出于经论。流传东土,后世展转製为音韵偈赞。如现今所唱,昉于魏时陈思王曹植,因诵佛经以为至道之宗极,乃至转读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皆傚之。后遊鱼山闻有声特异,清扬婉转,遂倣其声曰梵呗,今所传鱼山梵呗,即其遗製也。今禅门日诵诸赞,皆是古今德士递相製作也。
○大祈祷文
大圆满觉。应跡西乾。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仰叨洪慈。俯垂明证(某)国(某)省(某)府(某)县(某)寺比丘(某甲)等。于今(某)年(某)月(朔望)旦之辰。云集僧众。登临宝殿。讽演秘章。称扬嘉号。所集洪因。端为祝延。今上
国恩。民图无疆。
伏愿金轮永镇。玉烛常调。八紘安有道之长。四海乐无为之化。现前大众同念金刚无量寿。护国神王菩萨摩诃萨。
此祈三宝以愿国泰也。
大,赞佛法身。圆满觉,赞佛报身。应跡,赞佛应身。
西乾,即西天竺,今谓印土也。心包二句,赞佛心智无边也。沙界,恒河沙世界也。洪慈,佛也。俯垂明证,是求佛俯首垂鉴而为证明也。
玉烛,四时之气调和也。人君美德如玉,而明若烛,则致四时和祥也。文?(曾上+人)云,上治则四时调于玉烛,钟山之神曰烛龙,视为晝,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身长千里,天阙西北,无阴阳消息,以常銜玉烛照天门,世治则火明,乱则火暗。
八紘,出淮南子,四方四维也。文选注,紘,綱也,纪也,为天下方位之纪綱。无为之化者,圣王治世以仁,罪无重刑,民情大归。如尧治国,称为圣德之世。史云万载尧天。
朔望 初一日 曰朔 初二日旁死魄 与初一旁近故曰旁死魄 朔者,苏也,月死复苏,是月初之名。
死魄,月有光处为魂,无光处曰魄,朔后月始有光,其魄渐减,谓之死魄。

初三日哉生明 月始生光也
曰死魄
初八九日曰上弦 月光上缺其半,其形如弓,谓之上弦。

十五日 曰望 十六日始生魄 望后月光渐减而魄生,谓之生魄。 望者月满之名,月大十六,月小十五,而月在东,日在西,遥相望也。

廿二、三日曰下弦 月光下缺其半,其形如弓,谓之下弦。

三十日曰晦 晦,灰也,月光晦尽如火死为灰。
 

四圣轮王增劫出世 小劫
增至 二万岁 铁轮王出 王 南瞻部洲 王寿八万四千岁,太子相承,是时七宝出现,地味浮上,自生粇米,四序温和,人行十善,最极丰乐,经久远时。
四万岁 铜轮王出 王 东胜神洲
南瞻部洲
六万岁 银轮王出 王 东胜神洲   一 金轮宝 真金所成,千幅具足,王灌顶日,飞空而至,王乘斯轮,以及四兵,飞空,一日周四天下,诸粟散王仰德归化。
西牛货洲   二 象宝 白如雪由六牙具足。
南瞻部洲   三 马宝 龙种所生,王乘一日周四天下。
八万岁 金轮王出 王 东胜神洲 十善化世七宝具足 四 玉女宝 莲华化生,端正第一。
西牛货洲 五 主兵臣宝 勇健大力,智略无敌。
南瞻部洲 六 宝藏臣宝 善知伏藏诸宝,任王取用。
北俱卢洲 七 如意珠宝 光照一由旬,令夜如昼,复随王意,雨诸珍宝。


八紘 东 方之紘曰 扶桑 淮南子地形训,九州之外有八夤,八夤之外有八紘。夤,远也。紘,维也。维落天地而为之表故曰紘。又淮南精神训,天地之道至紘至大。紘,宏也。又淮南子原道训,紘宇宙而章三光。
东南 象安
南 反户
西南 火土
西 沃野
西北 沙所
北 委羽
东北 荒土


东分 袞州
青州
徐州
九州 冀州 扬州
西分 雍州
梁州
豫州
荆州


○祝韦驮仪

神功叵测。密行难思。示勇健于天伦。摧邪辅正,受遗嘱于大觉。护法安僧。仰啟天慈。俯垂明证。(某)国(某)省(某)府(某)县(某)寺比丘(某)等。于今(某)年(某)月(朔望)旦之辰。云集众僧。恭诣祠下。讽演秘章。称扬嘉号。所集功德。专伸祈祷。
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侍从天等。伏念末法僧行。道力衰微。障缘偏炽。惟冀菩萨神力冥资。使法轮转处。内障外障以潜消。僧海和时。恶友恶魔而永离。人人悟毗卢性海。各各入普贤行门。供奉檀那。均沾胜益。
阴阳不测之谓神。王弼云,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詰。又神,申也,引也,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曰天神引出万物也。叵,不可也。密行者,内秘菩萨,外现天身。示,示现也。勇健者,易象曰,天行健。又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何氏注曰,天体不健,能行之德健也。天伦,天理也。大觉,佛也。普贤行门,详大忏悔行愿偈中。法轮,谓佛说法也。以音教流入众生耳根故,又众生依教而修,转凡成圣,亦如转轮故。内障者,心则昏散烦恼,身则四大病痛,常所缠故。外障者,逆顺诸境,强輭诸魔,屡所逼故。檀那,翻布施,即施主也。
○讚
韦驮天将。菩萨化身。拥护佛法誓宏深。宝杵镇魔军。功德难伦。祈祷副群心。
灵威要略,韦驮,梵语,此翻智论,姓韦,讳琨。清规证义云,或曰密跡力士,或曰楼至佛。辅宏记曰,非楼至佛也。正法念经云,昔有国王有二夫人,第一夫人生一千子,试当来成佛次第,释迦探筹居第四。第二夫人生二子,第一子愿作梵王,为请千兄转法轮主。其次愿为密跡金刚,护千兄教,今内秘外现执金刚杵,是知非楼至也。感通传,唐道宣律师行道,感诸天神护助,于中有一天姓费,礼敬如俗,云,弟子迦叶佛时居初天,在韦将军下,诸天贪欲所醉,弟子以宿愿力不交天欲,清净梵行,遍敬毗尼,韦将军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一王之下有八将军,四王三十二将,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余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之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东西天下,人少黠慧,烦恼难化。南方一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佛临涅槃亲受咐嘱,并令守护不使魔娆、若不守护,如是破戒谁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诫,不敢不行,虽见毁禁愍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且人中臭气上熏空界四十万里,诸天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佛咐嘱令护佛法,尚与人同止,诸天不敢不来。韦将军三十二将中最存弘护,多有魔子魔女轻弄比丘,道力微者并为惑乱,将军栖遑奔至,应机除翦,故有事至,须往四王所,时王见皆起,为韦将军修童真行护正法故。弟子性乐戒律,如来一代所制毗尼并在座中,听受戒法。镇,厭也。伦,比也。祈,求也。祷,懇也。副,貳也,佐也,審察也。群心,众人心也。
普眼菩萨摩诃萨
普眼,以慈眼普照法界也。
○祝伽藍仪
神威有赫。愿力惟深。宰一寺之权衡。作众僧之保障。仰啓神聰。俯垂昭鉴(入事同前)伏愿三门镇静。海众安和。护法化以兴隆。卫壇场而吉庆。如斯祈祷。必望冥加。
权、柄也。衡,平也。所以任权,而平物轻重也。若掌一寺之权衡,宜如稱之均平,賞罰无私也。保障者,保其障难也。宰,主也。
○讚
伽藍主者。合寺威灵。钦承佛勅共输诚。擁护法王城。为翰为屏。梵刹永安宁。
梵语伽藍,此云众僧园,谓众僧于此养道育圣,犹园之生植花果也。主者,护伽藍诸神也。佛世有十八护神,一美音、二梵音、三天鼓、四叹妙、五叹美、六摩妙、七雷音、八狮子、九妙难、十梵响、十一人音、十二佛妙、十三叹德、十四广目、十五妙根、十六徹听、十七徹视、十八遍视。此佛世时受嘱护法之神也。东土有华光、玄应、关羽、昭明太子等,随处显灵,故多奉之。
御音曰钦,又敬也。承领也,蒙也。输,委输也,送也。初十八神皆承佛勅,共输至诚之心,协力拥护法王城也。法王城,即寺院,佛为九界说法之王,寺乃圣凡参会之都城,必有诸神宿卫为之金汤(谓城墙如金之固,绕城之水如汤之热,以敌贼寇也),而令法王城固,魔不敢扰,横事不侵也。
翰,榦也。榦,楨榦,谓筑墙所立兩木也,題曰楨,旁曰榦,楨当墙两端者也,榦在墙两边者也。屏,蔽也,设于门之前后以蔽内外者也,即屏风也。诗云,之屏之翰,百辟为憲,言为国之屏藩桢榦,诸侯所取法也,三礼图,扆縱廣八尺,畫斧文,今之屏风即其遗像也。今伽藍诸神护法,不为外魔所干,如翰如屏也。梵者清净也。梵语刹摩,此云土田,万境不同,庄严差别,皆名为刹,此通指三千国土名刹。今号伽藍为梵刹者,西域以柱表刹,示所居处也,古者寺院讲法,或禅者有得益处,皆于门外树刹竿以幖幟之。
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法藏,即三宝法藏也。夫佛法流传,为众生出世之路,众生信而持之,道则宏矣。然虽宏道,五浊之中多诸魔事,令修者不安,是以佛世有诸大菩萨现金刚身,及天龙八部、十八护神等,皆对佛发愿永护三宝法藏,勿令魔外侵损,正法昌隆,众生获益,故能护法者皆称菩萨。
○祝祖师仪
一花现瑞。五叶流芳。付法藏于西乾。播心宗于东震。仰啓圣聰。俯垂昭鉴。(入事同前)伏愿宗风永振。祖印重光。觉花香遍于禅林。法雨恩沾于学地。如斯祈祷。必望冥加。
一花,指达摩初祖一支正传至六祖,自六祖后五派渐兴,故曰五叶。芳,草香也。五派诸祖,以佛道心香流传法界,故曰流芳。
法藏,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也,即历代所传之心法。播,布也,传也。历代诸祖传佛心印,故曰心宗。
东震,又云支那,即中华也。天竺以中华为东,其卦属震,东为群动之首,故曰东震。
觉花,诸祖传心印,觉慧既明,如花开也。
禅林,又云丛林,即寺院也。谓参禅修道如丛之聚,如林之盛也。
法雨,佛法之雨普沾学人之心地也。
○讚
拈花悟旨。祖道初兴。绵延四七演真乘。六代远传灯。奕叶相承。正法永昌明。
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悉以罔措,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于汝,汝当护持,勿令断绝。是以迦叶为初祖,绵延递传至达摩尊者,为西土第二十八祖,故曰四七。
真乘,即心印也。以尊者至东土为初祖,六传至慧能大师,故曰六代。远传灯者,祖祖相传,传佛心印,如灯续明,永远无尽也。
奕叶,累世也。如舃奕蝉聯不绝。舃奕,光曜流行貌。相承,互相传受也。
西天二十八祖及东土六祖五派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正法眼藏传于 初祖摩诃迦叶 二祖阿难 三祖商那和修 四祖优婆毱多 五祖提多迦 六祖弥遮迦 七祖婆须多 八祖佛陀难提
九祖伏驮密多 十祖脅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 十二祖马鸣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罗 十四祖龙树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 十六祖罗睺罗多 十七祖僧迦难提 十八祖伽那舍多
十九祖鸠摩罗多 二十祖阇夜多 二十一祖婆修槃头 二十二祖摩拏罗 二十三祖鶴勒那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 二十五祖婆多舍斯多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二十八祖菩提达磨
 
东土
为东土初祖
二祖慧可大师 三祖僧璨大师 四祖道信大师 五祖弘忍大师 六祖慧能大师  
 
六世临济宗 六世曹洞宗 五世沩仰宗 八世雲门宗 十世法眼宗

是为五派,故曰一花现瑞,五叶流芳

度人师菩萨摩诃萨
度人师者,诸祖以正法度人,皆为人天师范也。
祝監斋仪
功施鼎鼐。职任粢盛。远承香积之风。永作雲?之主。仰啓神聰。俯垂昭鉴 (入事同前) 。
南无監斋使者大圣紧那罗王之神。伏愿二时无乏。六味常盈。掌水火以平安。供佛僧而丰備。如斯祈祷。必望冥加。
司,主也。鼎,三足二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之绝大谓之鼐。
官所守之職,曰職任。粢盛,左传,洁粢丰盛。注曰,黍稷曰粢、又六榖曰六粢,谓黍、稷、稻、梁、麦、苽、皆祭品也。又黍稷曰粢,在器曰盛。香积者,维摩经云,香积国以香饭为佛事。(过上方四十二恒沙佛土,国名众香,佛号香积)。
雲树、即天廚,出自然香味也。又谓十方雲水高流共食之廚也。
紧那罗者。文名亦名真陀罗,此云疑神,什曰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此言八部内紧那罗也。然今迹虽同名,本则不同,乃菩萨权现,故称大圣,主天下雲廚而得自在,故称王也。
二时六味详供养仪。
乏,缺少也。盈,满也。掌,主也。水以滋食,火以化熟。備,足也。

監斋使者。火部威神。调和百味薦惟馨。災耗永无侵。护命资身。清众永蒙恩。
監斋、僧俗有异。佛门称監斋大圣,俗人称竈君,或竈王,或竈神,又号东廚司命。又称使者,監斋为佛使,竈神为玉帝使。監斋者,河南府志云,唐至正初,少林寺向有一僧蓬头裸背跣足,止著单裩,在廚中作务,数年慇勤,莫晓法名,至十一年,潁州红巾贼,率众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出,变形数十丈,独立高峰,贼见驚退,僧大叫曰,吾紧那罗王也,言讫遂殁。始知菩萨化身,塑像为少林伽藍,天下僧坊,皆以为監斋大圣像,供廚上也。火部威神者,本是菩萨权示火部威德之神,护僧伽藍,资僧慧命也。
百味,犹言一切味也。均调百味和羹以资命也。薦,进也,未食未饮曰薦,即食既饮曰馐。惟,语助辞。馨,香也。灾,疫疠诸灾。耗,耗散鬼,能令人家耗散财物故。今蒙神力,灾耗永不侵损,人命得安,常增道业也。
又俗云竈君者,五祀之一,礼月令,孟夏祀竈(竈、造也,造食物故,曰竈,其脣曰陘,其窗曰突,突下曰甄),自古祀之灵验甚多,其神诸说不同。古周礼说,祝融为竈神。庄子云,竈有髻,注云,髻竈神著赤衣,状如美女(酉阳杂俎,竈神名隗,状如美女),高诱则云,吴囘、囘禄之神讬于竈。淮南子云,火帝作火官,死为竈神。五经异义云,竈神姓苏,名吉利,夫人姓王,名摶头。又说竈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八月初三日圣诞,为人家司命之主,最有灵感,每月三十日,将合家所为善恶,奏録天曹,毫不隐讳,降祥降殃,捷于影响(郭之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治),一曰竈神名壤子。
燄慧地菩萨摩诃萨
燄慧地菩萨,十地中第四地也。火燄,能化生成熟。智慧,能破烦恼而生正慧也。監斋,或是燄慧地应化。
○香赞
栴檀海岸。炉爇名香。耶输子母两无殃。火内得清凉。至心今将。一炷遍十方。
法华云,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铢价值娑婆世界,以供养佛。引正法念经云,妙高山内海此岸即南岸也。六铢者,二十四铢为一两,即一两中四分之一也。观佛三昧经云,末利山中有伊蘭树,臭若肨尸,熏闻四十由旬,其花红色,甚可爱乐,若有食者发狂而死,牛头栴檀发生伊蘭丛中,未及长大,如阎浮竹筍不能发香,仲秋月满,卒从地生成栴檀树,众人皆闻栴檀妙香,永无伊蘭臭恶之气。更有多说,文繁不録。
耶輸子母两无殃者,悉达菩萨年十七,父王为纳妃名耶输,久而不接欲情,太子以手指妃腹曰,卻后六年尔当生男,遂以有娠。智度论云,菩萨有二夫人,一名郇(-耳+力)毗耶,是玉女不孕,二名耶输陀罗,菩萨出家夜有人言太子出家何得有娠,汙辱我们释种,欲以火坑焚烧母子,耶输自恨无事,立大誓言我若邪行,其腹内儿,愿母子随火消化,耶输发此愿已,即投火坑,于是火灭,母子俱存,火变莲池,母处华座,知实不虚。后生儿似菩萨身,父王大喜,作百味欢喜丸奉佛,佛变五百比丘皆如佛身,罗睺持丸与佛钵中,方验不虚。
至心今将者,言今行人当以至诚之心,将一炷心香遍胜十方法界,供养无尽三宝,俨若耶输之至诚必感验也。
天廚妙供。禅悦酥酡。户唵苏噜萨哩嚩。怛他阿誐多。恒你也陀。苏噜娑嚩诃。
前二句显文,言饮食变成无生妙味。后四句密语,言供三宝妙义也。
天廚,天文示斯云,天廚六黑星在北极紫微垣东,主御膳。内廚二黑星在垣外西南,主六宫及太子饮食,故曰天廚。
禅悦,色界以上虽属有漏禅定,定中欢悦便以为食。佛及三乘,总以无漏禅定为食,非食非不食,而得破惑生智难思之食也。
酥酡者,从牛出乳,入锅少沸,倾盆内冷,浮面结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即成酥酡,酥上如油者为醍醐,乃酥之精液,不可多得,味极甘美。今比天须陀甘露味。(四天忉利日食二撮天须陀味身体亦转成此味)。
户唵,或乌唵,即一唵字义,唵者引生义,空智经,佛言,一切真言句首当安唵字。护国经云,唵是遮那如来置顶上放白毫光。释云,唵字三身义,无见顶相义,本不生义,如来毫相功德义。文殊品云,唵者觉悟义,觉悟三乘一乘四圣法故。诸部咒云唵字引生义,谓三身如来,五智佛母,引生一切功德法门也。
苏噜,此翻甘露,甘露者,帝释天东北园有圆生树,树叶中露如圆珠,其味极胜,食之长生。今当观想世间饮食,变成天廚酥酡甘露出世妙味,以供十方无尽三宝也。
萨哩嚩或云萨怛他,此翻一切。
怛他阿誐多,此翻如来。
怛你也陀,或云怛姪他,或云跢姪他。或云怛涅达。瑜伽集云,即说咒曰,名义翻所谓。
娑嚩诃,圆成义。
又请召法用纥哩,发遣法用吽,调伏法用呬吽癹吒,增益法用冒沙吒,敬爱法用曩謨,息灾法用莎诃。
佛言,一切真言句首当安唵字。次置吽癹吒字,后用莎賀字。仁王释六义,一成就、二吉祥、三圆寂、四息灾、五增益、六无住。贤首疏,萨婆诃翻速成,令前所作速疾成就也。名义集,娑诃翻善说,又翻散去,谓一切灾恶悉皆散灭,无尽福善都集成也(咒语秘密本不可说,今依灌顶疏中略出翻译稍明其义)。翻译名义云,成般若食,能养法身,法身得立,即是解脱,此是三德为食。饮食性空,即真谛,香味宛然,即俗谛,非空非宛然,既双亡之,复双照之,即中谛,三谛圆融,即无漏禅悦难思妙味也(大品经云,一切法趣味,是趣不过,味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所言一切法趣味者,味即是食,此食即是不思议法界,食中含受一切法,食若是有,一切法皆有,食若是无,一切法皆无,今食不可思议故,尚不见是有,云何当有趣,尚不见是无,云何当有非趣,若观食不见趣非趣,即是中道三昧,名真法喜禅悦之食,而能通达趣非趣法,即双照二谛,得二谛三昧法喜禅悦之食,是名食等)。
戒定真香。焚起衝天上。施主虔诚。爇在金炉上。顷刻纷纭。即遍满十方。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
此亦香赞也。戒定真香,即五分法身香也,谓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检束身心,不起罪因,名戒。杂慮消亡,湛然不动,名定。照破烦恼,了达谛理,名慧。尘累不拘,变化如意,于法自在,名解脱。知以智知,见以眼见,因此智眼,于一切法,智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证此身,名解脱知见身。既证无为,而戒定慧悉得解脱,一并发清净心香,故名真香,此约小乘也。若大乘则初悟三德法性之身,至初住证三德之身,分破无明烦恼,脱二边生死,至妙觉惑尽,证全体法身。又知是三智,见是五眼,二皆圆明,举一即五,五一如如,三德妙香普熏法界,此即大乘也。行人唱赞时,当作大乘观想,方得信香称性周遍。
冲,通也,透也。天有四,谓世间天,即诸国王等;生天,即三界诸天等;净天,即四果支佛;义天,即十住见法空等佛超四天为天中之天也。今以无作心香遍达四天及天中天,融成第一义心不思议供养也。水陆仪云,香从心生,心由香达,不居三际,可遍十方。三际,即过去际,为前念;未来际,为后念;现在际,为当念。而今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法身信香全体显露,圆遍十方,故曰顷刻纷纭即遍满十方。
香雲盖菩萨摩诃萨
金光明经四天王品云,是诸人王,于说法者所坐之处,为我等故烧种种香,供养是经,是妙香气于一念顷即至我等宫殿,其香即时变成香盖,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有种种香烟雲盖,皆是此经威神力故。文广,须者往检。又诸部经中说法时,有种种香雲,结为香盖宝伞覆佛及僧顶上(拾遗记云,泰山有红爛石,烧之有香烟气腾则成香雲,香雲润则成香雨)。
二時临斋仪
二时,早午二食时也。临,及也,受斋之际也。斋,齐也,香洁也,庄敬也。又洗心为斋,凡受斋时洗洁内心,想以香洁食物,先供三宝圣凡,然后受食,恶味勿嫌,好味勿著,不得碗钵作声,不得笑谈杂话,不得嚼食有声,庶可齐于圣仪。观音经疏云,斋者齐也,齐身口业也。又过中不食为斋,以表中道法食也。雲棲解十戒相曰,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僧宜学佛,过午不食,鬼闻碗钵声则咽中火起,满身焦烂,故午食尚宜寂静,况过午乎。昔有高僧闻鄰房举爨,不觉涕泣,悲佛法之衰殘也。论云,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况佛教弟子知法行法乎。凡违此者非佛弟子矣。又曰今人体弱多病欲数数食者,或不能持戒,故古人称晚食为药石,取疗病意也。必当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庶几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弥重。又论云,劫初圣人一日不食为斋,世尊制日中一食,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诸佛,故制日午为法食正时也。及难陀母奉粥上佛,佛始许比丘食粥,当于早晨见掌纹分明为食粥正时,故知早午二食是佛所许耳。盖身为如来弟子,志求涅槃,岂得下同恶趣,唯旦时天食聊可同耳。
供养
供养二字,直贯摩诃般若句。翻译名义云,食时聴鸣磬即合掌,供养一体三宝,遍十方施作佛事,次出生饭称施六道,即表六波罗蜜。然后受食。当知自性空寂,则无能供之心。三宝及凡,性体亦空,则无所供之处。五塵供事,原是幻化,毫无实法,则无中间物。三处体空,即空观观于真谛供养也。三处无不宛然,自性本周,则尽法界是我能供之心,亦尽法界无一毫处而不是所供之圣凡,五尘妙供尘尘充满法界,是则三处互遍,即假观观于俗谛供养也。三处宛然,三处无碍,举一色供养,即一切法趣色,举一声,一切法趣声,举一香,一切法趣香,举一味,一切法趣味,举一触,一切法趣触,皆是是趣不过,六尘互遍,圆融无碍,即中观观于中谛供养也。三谛全空,三谛宛然,非宛然非不宛然,三观亦尔,是为微妙圆融谛观也。是知三宝常住,互遍十方,当起法界心,修法界供,供法界三宝也。又当知供养,不可著其功德多少,由其著相故不能广大圆融。若能三轮不思议法供养,则全体为法性功德是也。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谓法身之体。竖穷则心佛众生理平等故。横遍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故。烦恼体净,过非俱绝,对待并超,不染丝毫,故曰清净。尽虚空界诸法为身,故曰法身。唯识云,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是名法身。
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梵语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照有二义,一内以智光照真法界,是自受用义,二外以身光照应大机,是他受用义。又翻净满。诸恶都尽,故曰净。众德悉圆,故曰满。又光明遍照,多从他受用得名。净满,多从自受用得名。若论身智,俱有光明。色心,皆得净满。则二名并通自他受用也。所言报者,具极妙因果,自然安乐,远离诸苦相故。
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梵语释迦,此云能仁,姓也,谓能行仁德之心,慈悲之道故。梵语牟尼,此云寂默,字也,谓证此寂默体绝言诠故。姓从慈悲利物,字取智慧冥理。以利物故不住涅槃,以冥理故不住生死。长阿含经,昔甘蔗王聽次妃譖,擯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歸人,不数年间鬱为强国,父母追悔遣使往召,四子辞过不还,父王三叹,我子释迦,因此命氏。本行经云,又诸释种立姓憍慢多言,及见太子悉皆寂默,王云宜字牟尼。今从慈悲照机,现起三种化身。一大化千丈,或无数、应十地机;二小化丈六,应凡小机;三随类不定化,随机见佛大小不定。摩诃衍云,应者随顺根机而不相违,随时随处随处出现,非安乐相,故名化身,又名应身。梵網经云,周帀千華上,复现千释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故名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然则用虽三身,体唯是一,法身是体,报身是智,应身是用。体本具智,智能发光照之用,体用元是一如。又云法身本具,报身修成故。法身无始无终,体本常住故。报身有始无终,一成永成故。应身有始有终,机感即现,机尽即灭故。水陆仪云,法身体周谁不具,修成报智是为真,自他受用事虽殊,应化实由机感見是也。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梵语弥勒,此云慈氏,姓也,因其累劫行慈故。梵语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名也,而菩萨中行门为最胜故。
当来者,于贤劫中为第五佛也(图见弥陀经)。贤劫内,住劫之第十小劫,減至八萬歲時,彌勒自兜率下生此界,界爲清淨,于龍華树下三会说法。第一會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第二会度九十四俱胝声闻众。第三会度九十二俱胝声闻众。而彼三会之众,皆是释迦正法、像法、末法中,所以持戒修行布施作福者。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详弥陀经。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十方三世者,总括横竖无穷诸佛也。良由自心体遍十方三世,而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咸在吾人心内。则吾运心修供,无非供养自心中之无尽诸佛也。以上佛宝竟。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梵语文殊师利,或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以万德圆明透徹性源,故称大智。亦翻妙吉祥,般泥洹经云,文殊师利以大慈悲生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家宅化如莲华,从右脅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现十种相,能现种种神变,广利一切众生,故曰妙吉祥。又其昔为七佛师,今作法王子。
大行普贤菩萨
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悲华经云,我行要当胜诸菩萨,故曰大行。清规证义曰,约华藏而论,中毗卢、左普贤、右文殊,盖华严,普贤喻长子故。诸部以文殊为先导,故文殊居左,普贤居右。
大悲观世音菩萨
救苦极切,悲心极胜,故曰大悲。按悲华经,往昔劫中,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观音为第一太子名不眴,势至为第二太子名尼摩,文殊为第三太子名王众,乃至普贤为第八太子名泯图。而今观世音以大悲故,普门示现,寻声救苦,随感即验。如昔徑山古鼎和尚,生稟侏儒,唇褰齦露,声燥膚皺,有相者曰,爾四贱相萃乎侏儒之驱(侏儒形容短小也),平生不言可知矣,师誓祷观音,日持圣号无数,夜礼圣像计千,如是二十年,贱相化为福相,唇舒缓而齿隐,声圆润而肤光,后遇向之相者贺曰,师今相好当踞法座,大振宗风,其年出世隆教,乃至居径山十二年,寿七十九,此祷观音之力也。而大士于众生缘念最深,故众生信久行笃,真诚拜诵,必获应验。
诸尊菩萨摩诃萨
此句兼摄二乘僧。十方尽虚空法界所有一切菩萨,皆为六道众生之所尊敬,故曰诸尊。摩诃萨,即大菩萨也。以上僧宝竟。
摩诃般若波罗蜜
此句即法宝,大藏教典摄无不尽。
摩诃,大也。般若,智慧也。波罗蜜,到彼岸也。言诸菩萨,皆以大智慧修六度行,皆得波罗蜜门。
以上诵三宝竟。此下献供。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三德者,一清净德,谓供佛僧之食,当使清净无葷秽之气;二柔软德,谓供佛僧之食,当须柔软甘和而无粗涩之味;三如法德,谓供佛僧之食,当随时措,办造得宜。六味者,苦酸甘辛鹹淡也。
涅槃经,诸优婆塞为供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皆是栴檀沈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美德焉。供佛,即上言三世诸佛也。僧有三种,一菩萨僧、二二乘僧、三现在大众僧。供佛未有不供僧,故曰及僧。普同者,上既遍供十方诸佛,三乘圣贤,护法天龙,至于六道一切含灵,无不遍及。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华严疏,世间之食但能资益生死之身,修行之人于世美味,心不贪嗜,常持正念,以禅悦法喜为食,则能长养善根,出离生死。出世食有五种:一念食,修圣道者,常持正念故;二法喜食,爱乐大法,资长道种,心生欢喜故;三禅悦食,由得定力,资长慧命,道品圆明,心常喜乐故;四愿食,不舍梵行,长养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故;五解脱食,离诸业缚,于法自在,长养菩提故。又世间具四食:一段食,是人畜所食,有形段故;二触食,是鬼神食,唯触气故;三思食,是禅天食,依禅思住故;四识食,是识天食,识相续故。
○食粥偈
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摩诃僧祇律,佛住舍卫城时,难陀母作食,先饭比丘,后自食。复作釜饭,逼上饭汁自饮,觉身内风除,宿食顿消,由是多水少米合煎,复用胡椒荜茇调和,奉佛,由是佛聽比丘食粥,有十种利,佛说偈曰,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粥施,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宿食风除饥渴消,是名为药佛所说,欲生天人长寿乐,应当以粥施众生。(十利者,一资益身躯颜容豐盛,二补益尪羸增长气力,三补养元气寿算增益,四清净柔软食则安乐,五滋润喉吻论议无碍,六调和通利风气消除,七温暖脾胃宿食消化,八气无碍滞辞辩清扬,九适充口腹饥馁顿除,十喉吻霑润渴想随消。○周书,黄帝始烹榖为粥。魏武帝苦寒行曰,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擔囊行取薪,釜水持作糜。)
○早时出食偈呪
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唵度利益莎诃。
障碍者,饿鬼有三障:一外障,血肉枯槁蓬头垢面,常以舌自舐口面,慞惶驰走,处处求食,所见泉池即变脓血,或有人作为障碍;二内障,针咽炬口大腹,纵得饮食不能啖饮;三无障,有饿鬼名猛燄鬘,所啖饮食皆被烧然,或自割身食粪秽等,悉有火起,此火悉是无而忽有,故行人当想每粒变七,七又变七,变化无穷,无上妙味周遍沙界,恒沙界内所有鬼神无不受食,无所障碍,食之即脱幽冥之苦。
○午时出食偈
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唵穆帝莎诃。
金翅鸟者,阿含经云,大海之北有居吒奢摩离树,高一百由旬,枝叶遍布五十由旬,龙与金翅鸟王各有胎卵湿化四种,皆依此树四面而住,各有宫殿纵广六百由旬,皆七宝荘饰,胎生鸟王居树东面,卵生鸟王居树南面,湿生鸟王居树西面,化生鸟王居树北面,龙王等四生亦尔,四生鸟王以四生龙为食,时龙王诣佛求救,佛即脱所著皂衣,告龙王言,汝以是衣分与诸龙,皆令周遍,乃至值一縷者,鸟皆不犯,时鸟王无食为饥所困,往诣白佛,佛为说法,彼即皈依三宝受不杀戒,佛令沙门释子受食之时,必先施彼一分以养形命。
旷野鬼者,大涅槃经云,佛遊聚落,树下有一鬼名旷野,纯食血肉,日食一人,我为说法,然彼愚痴不受教道,我即化身为大力鬼动其宫殿,令不安所,使彼迷闷,我以慈悲手摩其身,令安即起,生善信心,我复本相为说法要,受不杀戒,彼鬼白言,我及眷属唯仰血肉存活,今以戒故当云何活,佛言,我今敕弟子随有修行处,食时当先出生,若不出生非我弟子。
鬼子母,罗刹中之巨魄也。生千子,最小名爱奴,极所憐惜,常食人子,佛为化道,将爱奴藏之钵下,其母于天上人间觅之不得,既归投佛,佛遂揭钵还之,其千子皆统数万鬼众,五百在天上,常娆乱诸天,五百在人间,常娆国界人民,佛授五戒,得须陀洹,住佛精舍(鬼子母既歸佛已,常为众生作福,求子得子,保病则愈,母及千子同依佛戒。誓不恼天人常护佛法。)
○结斋
(先念准提咒者,乃满施者随心所愿故也)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四分受戒犍度云,昔世尊坐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七日不动,受解脱乐,未曾受食,时有贾客,一名帝梨富婆,二名跋梨迦。载五百乘珍宝经过道树,树神语言,如来成道于树下七日未食,贾客遂将自己所食蜜麨奉献世尊,受已思惟过去诸佛,以何器受食,时毗沙门天王知佛所念,告余天王言,我念昔有一青色天,将四石钵来奉我等,彼时毗卢遮那天子告我勿以石钵受食,当供养如来塔,未来当有释迦佛出世,宜将此钵奉供,今闻如来正当出世,即时四天王各将一钵奉佛,佛复念,若受一钵则余施不满,我今四钵总受,因神通力四钵相重合成一钵,外有四唇,而说偈曰,我昔功德诸果满,已发哀愍清净心,是故今四大天王,清净牢固施我钵,说已将蜜麨盛钵中,如法受食,食毕复说偈曰,所谓布施者(云云)。复为二贾客授皈,皈依佛,皈依法,彼时未有僧故,但说二皈。雲棲云,所谓法施财施,皆从欢喜布施故,后所得报亦快乐。
(供佛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受斋法时,必具三匙五观,斋法既毕,唯存佛道正思,无论动静忙閒之际,皆必存于佛道正念,当如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如是方为僧家正业。若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合供,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空过光阴,虚受信施,今生既无功德修持,来生披毛戴角还补,此乃佛祖明训,诚为毛骨悚然。伏望来者不昧因果,闭三途门,开四圣路,趁病时早備早修,若临渴掘井,悔之晚矣。
三匙 饮食时先
吃三口淡 初 一匙入口愿云 愿断一切恶 三匙愿毕,然后过菜而食,匙者吃钵饭用匙,今可通作箸字
次 愿修一切善
后 誓度一切众生

食存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已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又食当
知三心 贪 见美味生贪 古云,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又僧跋云,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
瞋 见恶味生瞋
痴 不知我心与食体空,
广生贪瞋为痴

 

 

愿以此功德 莊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塗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大哉二课 法门箴规
若得见闻 悉成善种
日日勤修 灾消福增
直超生死 即登彼岸
往生净土 顿开佛慧
自在化往 转度众生
九界咸开 同成佛道
性海澄清 毗卢圆净

 

 

 

-------------------------------------------------------------------------------
佛历二五四四(公元二○○○)年印壹万册
早晚二课合解
印行者:上海佛学书局
地 址:常德路四一八号
电 话:六二四七○五一五
邮 编:二○○○四○
出版期:二○○○年三月第一版
印刷者:华东师大印刷厂
开 本:八五○×一一六八?十二开
印 张:十一?二五
字 数:一五○千字
准印证: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准印证二○○○第○○四号
-------------------------------------------------------------------------------
录入说明
1、因感于目前网友中谈玄论道者多,老实修行者少,且未见《早晚二课合解》的电子版,为了便于网友了解二课修行内容,提倡真实修行,故录入此二课合解。
2、《兴慈法师简介》系录入时增加,以示对法师的敬重。《卷五?蒙山施食仪解》,未录入。
3、部分文字,字库中无,采用WINDOWS系统自带“TrueType造字程序”自造,字体文件:EUDC.EUF、EUDC.TTE随《早晚二课合解》共同打包,EUDC.EUF、EUDC.TTE两个文件解压后拷入:windowsfonts文件夹即可,拷入上述文件夹前,最好备份该文件夹中的EUDC.EUF、EUDC.TTE文件(特别是以前装有自造字体的朋友,请一定备份)。
4、录入时部分文字使用了简化字,又修改了部分标点和划分了部分段落,但因为录入者水平有限,且时间仓促,故其中错误难免,因此只为学佛者提供参考,学者修行需要经典,应另行查找原文。另外,初修二课者,可以从网上下载二课的音频文档,以助修行,当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如真实行之,当能法喜充满,利益无穷。再,网上早晚课的音频之中,佛号部分时间均较短,修行可以单独下载佛七中念佛的音频,如中国佛教音乐网上就有时间为14、30、60分钟不等的念佛资料。
5、本电子文档是佛学资料,使用者应正确使用,功德、因果不可思议也。
 

 

普 愿

四生九有同归净土法門
八難三途共入弥陀愿海

 

地址:浙江省 乐清市 邮编 :325604
备案序号: 闽ICP备11007391号 Copyright 2011 乐清佛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s QingLianCha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