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佛学网首页 图书馆 乐清佛协 人间彩莲 青莲图书馆 走进佛门 青莲社区
  佛教藏经
  藏外佛典
  佛教各宗
  佛教诗词
  图像法典
  声乐法典
  每日一偈
  佛学典故

 

律宗 乐清佛学网  >  青莲图书馆  >  律宗
律宗简介
编辑:qinglianadmin    来源:乐清佛学网   时间:2011-03-21 11:04:32   浏览:0

 

律宗是依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以弘通戒法的大乘宗派。其宗旨在于奉持《四分律》的净戒,而以一乘圆顿的妙理为旨归。佛教各宗派虽然都有修持法门,但由于律仪的繁复发展与各宗派的递嬗相承,本来是所有佛教徒所须共同持守的律则,便独立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宗派。
在早期,诸律都曾在我国弘扬,然而光大而昌行于后代的,只有《四分律》这一支。因此一般所说的律宗,就是指弘传《四分律》的“四分律宗”。
 
早在三国时代,魏昙摩迦罗译出《僧祗戒本》,敦请十位梵僧立羯磨法,首度开启以十大僧来传戒的先例,这是我国传戒的开始。北魏孝文帝时,法聪法师原本研习《摩诃僧祗律》,后来精研《四分律》,并尽力弘扬,但当时他只是口授,并没有着作流传于世。到五祖慧光律师才开始撰著章疏,开启了对《四分律》注疏阐释的风气。比较重要的注疏有《慧光略疏》四卷、智首的《大疏》二十卷、法砺的《中疏》十卷,号称为“三要疏”,为时人所习用,而四分律宗的历祖相承,也就由此产生;到集大成的道宣为止,共有九祖。
 
 
自六祖道云律师起,四分律宗开始分出流派,门下有洪遵、道洪两位律师。洪遵律师传洪渊,洪渊传法砺。法砺住在相州,着有《四分律疏》十卷,其系统称为“相部宗”。法砺再传道成,道成传满意与怀素两位律师。满意住在西塔,弘扬相部宗;怀素住在东塔,弘扬“东塔宗”。七祖道照律师传智首,智首传道宣,道宣因为久居终南山而蔚成“南山律宗”。道宣虽然是四分律宗的第九祖,但他兴盛了律宗,因此便被尊为南山律宗的第一祖。
 
世称“南山律师”的道宣大师,曾参与玄奘大师的译场,严守戒品,深好禅那,博通《法华》、《涅槃》、《楞伽》、《胜鬘》等诸经之旨。唐高宗曾敕令僧尼须礼拜帝王与父母,道宣与玄奘大师等人上书力争,最后高宗才敕令僧尼只须礼拜双亲,而不必拜帝王。干封二年(六六七),道宣在净业寺创立戒坛,诸方前来求戒者有二十余人,为后世建立戒坛所依循。大师生平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德行淳厚,为缁素所共仰。他的著作很多,关于《四分律》,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四分律羯磨疏》三卷、《四分律戒本疏》六卷、《拾毘尼义钞》六卷、《比丘尼义钞》等,被称为“律学五大部”。四分律宗也因此大为风行,与相部宗、东塔宗形成鼎足之势。
 
与道宣同门的道世律师着有《四分毘尼讨要》一书,奉持他学说的人,就称为“要家”;奉持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的人,则称为“钞家”。另外,相部宗系统的昙一律师,讲授《四分律》三十五遍,他兼弘相部律与南山律,曾作《发正义记》十卷,阐扬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钞》,使南山律宗显扬于后世,荆溪湛然、清凉澄观两人都曾在他的门下习律。
 
在唐代时,律宗三家论争不绝,根本教义最大的差异在于对“戒体”看法的不同。戒体是受戒者在受戒法时所发得,而领纳于心中的法体,依这个法体之力,可以断恶存善。相部宗依据《成实论》提倡非色非心的戒体论;东塔宗依据《大毘婆沙论》、《俱舍论》,认为戒体是色法。道宣因为精研唯识学,认为《四分律》在表面上虽属于小乘,但在精神上则通于大乘佛法,因此他用唯识的教义来探究戒体的本质,主张戒体是心法,也就是受戒时熏于阿赖耶识的种子。这个看法与相部宗较为接近,和东塔宗则大异其趣。相部、东塔二宗在唐朝之后便日渐衰微,以后,所谓的律宗实际上就是指南山律宗。大抵来讲,我国初传律法时,四律杂弘,缺乏中心准则,到道宣律师继承智首律师的系统,以融通大小乘的精神来弘扬《四分律》,奠定了中国律宗的基础,使南山律宗成为《四分律》一脉相传的法统。
 
唐末五代,教难及兵火不断,律宗与其他诸宗一时顿衰。到了明末清初,金陵古心律师登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萨在云端授戒,于是返回金陵灵谷寺开戒说法,重兴律宗。他的法嗣三昧律师寂光在金陵东南的宝华山开辟道场,主持戒席先后达百余坛,被尊为宝华山第一代,法流兴盛。直到太平天国作乱时,宝华山首当其冲,受到严重破坏,乱后重建,每年仍启建戒坛,但南山一脉曾一度失去三大部,到了清末,才由徐蔚如从日本请归,在天津刻经处重刊,可惜错误很多,以持戒严谨著称于世的弘一大师,发愿以毕生精力研究戒法,护持南山律宗,遍考中外律丛,校正三大部及其他律藏,使南山律又大放异彩。
 
 
本宗所依用的典籍,以《四分律》、《梵网经》等戒律典籍为主要依据,此外也依《法华经》、《瑜伽师地论》、《成实论》、《唯识论》等,作为立教的大旨。其旨趣所归,则是“大小相融”、“三学相即”的一乘圆顿妙理。
 
地址:浙江省 乐清市 邮编 :325604
备案序号: 闽ICP备11007391号 Copyright 2011 乐清佛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s QingLianCha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