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佛学网首页 图书馆 乐清佛协 人间彩莲 青莲图书馆 走进佛门 青莲社区
  佛教藏经
  藏外佛典
  佛教各宗
  佛教诗词
  图像法典
  声乐法典
  每日一偈
  佛学典故

 

04、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第09-23卷] (X0243-X0447) 乐清佛学网  >  青莲图书馆  >  04、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第09-23卷] (X0243-X0447)
X0271_11 楞严经笺 (20卷)〖 宋 惟愍科可度笺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一上
编辑:foolbear    来源:乐清佛学网   时间:2012-04-28 20:55:13   浏览:0

  楞严经笺

  宋 惟悫科 可度笺

  No。 271-A 笺首楞严经序

  推诚保德功臣特进行刑部尚

  守司事畿内河提劝农使及

  国九江郡开国公食邑五千三百

  夫善言佛者。□□□□□□□□□况之道乎。无方善□□之神乎。湛寂精常。圆满平等。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生生而不生。化化而不化。包褁万有。含吐十方。资始众缘。具足万行。光明密照而非色。虚通潜运而非空。世界迁变而不移。山岳旋偃而常静。现前而惑者不辩。日用而迷者不知。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老氏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其性之谓欤。无始劫来。一切众生。攀缘外境。忘失本心。分为四缠。叠为五浊。驰而为妄想。结而为昏翳。聚而为烦恼。流而为生死。累我真源。枉入诸趣。如来哀之。首楞严之所作也。众生苦于奔逸故。为之述三观。滞于色相故。为之指八还。误认根尘故。为之辩六入。妄计因缘故。为之谈七大。至于屈伸金臂。绾叠华巾。极善巧之喻。拂微细之惑。令瞻宝光者。知见精之不摇。听钟音者。悟闻性之常在。若乃本明旋复。静慧发生。御最上之宝乘。游无边之性海。顾色身若微尘。视太虚如云点。彼无姑轮转之根。亿劫颠倒之见。我人妄执。寿命浮想。若炽炭之燎鸿毛。烈日之晞朝露。不待思惟。已自消释。大哉菩提妙圆。本始清净。既无妄幻翳于真精。岂有身心受彼生死。水澄滓去。漏尽法除。万行不修而自圆。六通不求而自证。豫于此者非至神乎。然而是经。撮八藏之精要。穷万化之根源。译之者务简。润之者尚辞。或使覃研泥于句读故。有僧可度为之笺分。详略有叙。华梵兼该。岁阳再周。能事方毕。后之观者。应当反梦想之缘气。遗心目之习因。了识精之元。还独妙之本。云驶月运。既息于诸旋。木尽灰飞。亦亡于幻法。秋毫不立。真理自冥。彼求诸佛无漏胜解者。幸精进于斯焉。
  时景祐四年二月朔日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大。

  初释经题。大分六段。初法喻双彰对。
  笺云。梵语摩诃。华言大。大者。谓所诠法也。体具含融。理极无方。非对小故。当体得名。故下文云。吾今为汝建大法幢是也。二诠之中。表诠所摄。
  佛。
  笺云。梵语没驮佛陀。华言觉者。今经但存佛不言余字。盖秦人好略。又顾此方有情乐欲意趣。使闻佛者念善而生胜解。故不翻之。
  顶。
  笺云。梵语乌瑟尼沙。华言顶。喻也。言此首楞严所诠理旨。十地菩萨之所莫测。喻于佛顶离可见相。世尊自不见。表离自相。无遍身菩萨不见。表离佗相。六十二喻中。是第一顶无能见喻也。
  如来。
  二就果明因对。
  笺云。梵语耶佗。华言如来。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约法身。又诸师解云。乘如实道。还本觉源。约报身。如成实道。来成正觉。约化身。又悫师云。如来者。顺本之玄称。此约本始义解。
  密。
  笺云。梵语哇呬耶。华言密。坚密也。隐覆也。虽有尘劳。曾无漏失故。
  因。
  笺云。梵语醯都。华言因。因者性义。是众生之本性。如来之觉源。为在尘劳未得显现。假说为因。如来果号。密因因名。
  修。
  三明修显证对。
  笺云。梵语乞叉佗。华言修。修谓进修。然诸菩萨。起如觉心。无作妙力为修。
  证。
  笺云。梵语娑缚母佗。华言证。谓果证则亲获圆明体。证用具足为证。故下文云。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了义。
  四诠旨双陈对。
  笺云。梵语萨诃。华言了义。了谓显了。直指真源。表此一经决了谈真。名之为了。声名句文四法为体。下文云。吾今已说真修行法。义犹理也。言此首楞严所诠。至极之理。寻伺跨绝。言议道断。下文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
  诸。
  五能行所行对。
  笺云。梵语萨啰缚。华言诸。不一为义。
  菩萨。
  笺云。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菩萨略也。欲令闻者生善。不言觉有情。得称菩萨。此是能求能行首楞严三昧之人也。
  万行。
  笺云。梵语拶哩。华言万行。万者数义。行谓功行。然诸菩萨。因中皆行六度万行。令求证本。须约行论。下文云。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先指能求之人。后明所行之行。
  首楞严。
  六理深教深对。
  笺云。梵语戍楞严摩。今言首楞严略也。总指。翻就一切事毕竟。
  经。
  笺云。梵语素呾览。翻就经义。又翻线义。古梵语云欲底修多罗。亦云修妒露。此翻为契。谓契理契机故。今时经论。多就新梵云素呾览。不言修多罗修妒露。但言经不言线。谓顺此方五经九经。万代常行。百王不易。此经大体。以首楞严大定为宗。顿悟渐修为趣。
  如是。
  将释此经。大分三段。初后如是。下至承受圣旨。名为序分。次从佛告。至下第八名为邪观。为正宗分。后从尔时。至下作礼而去。为流通分。且初序分文分二。初通序。后别序。通序文六。初指所闻法。
  笺云。如者。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证如如之理也。是者。是我佛世尊开金口动红莲华舌所谈。
  我闻。
  次叙能闻人。
  笺云。耳根发耳识。缘世尊无漏之音。今废耳与意。去别就总而言我闻。又如是五密因三修证。正因正果。我庆喜尊者。亲从佛边闻得来缘。谓当时佛灭度后。阿难尊者。在七叶岩间。结集法藏时。身如诸佛具诸相好。下座之时。还复本形。当时众有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槃界起。更说妙法。二疑复有佛。从佗方来此说法。三疑彼阿难转识成佛。为众说法阿难乃颂出如是我闻。大众三疑顿息。
  一时。
  三陈说教时。
  笺云。非一日十二时六时。但是众生根缘成熟。冥契佛心。理事将终。假立一时之号。又佛说法无时。故云一时。
  佛。
  四标垂□主。
  笺云。梵语佛陀。华言觉者。意存梵音。令生善故。二千年前。丈六教主释迦文是。
  在室罗筏城。
  五彰演法处。
  笺云。梵语室罗筏悉底。旧云舍卫讹也。华一丰德城。一足财。二好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具此四德。故曰丰德。则中印土国也。
  只桓精舍。
  笺云。亦云祇陀。是旧梵。新云浙多。华言战胜。则波斯匿王太子生时。邻国怨至。战而得胜。故曰战胜。树是太子所舍。精舍是须达所建。旧梵云须达。新云苏达多。华言善施。亦云给孤独。善施者。仁而且睿。积而能散。赈济贫乏。哀恤孤老。时人赞美其德。号给孤独长者。是钵犀那恃特王之臣。旧云波斯匿王。今君臣双举。故曰只桓精舍。只桓是君。精舍乃臣。问须达侧金功多。何故居后。只桓太子舍树功少。何以居前。答舍树功少。为君理合居先。布金功多。为臣义须处后。
  与大比丘众。
  六述同闻众。文三。初声闻。文四。初标类。
  笺云。与者。兼并义。师资合举。大者。应化大权之称。六位之中。是慧俱解脱阿罗汉。梵云比丘。华言乞士。上求诸佛乞法以资神。下求檀信乞食以资命。五不翻中。含多义不翻。三人已上。尽得众名。
  千二百五十人俱。
  次举。
  笺云。经家问其时有多少众。颂教出云云。律及因果经。说佛初成道。度憍陈如等五人。次度迦叶兄弟三人。并门徒一千人。次度舍利弗目连等。并门徒二百人。次度耶舍长者子五十人。总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疏云。准此会中憍陈复在。既非前数。剩五不疑。或经举全数。如十类尔。俱者。处不相离。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一叹德。文二。初总。
  笺云。问此千二百五十人。有何道德。颂出云云。皆者总也。咸也。是者指持义。漏则烦恼之异名。如人漏舍漏船等。深可厌离。欲漏。六十一法为体。有漏。九十二法为体。无明漏。十五法为体。如今无此三漏。故曰无漏。六者。六位之中。不动位也。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梵语阿罗汉。华言应。具三应义。应可断烦恼贼。应不受后有身。应可堪受人天应供。
  佛子住持。
  后别。
  笺云。是佛之子。故称佛子。问菩萨之人乃称佛子。声闻何故亦名佛子。答佛有大悲。三乘皆子。住。谓住于无漏。持。谓住持不失。住持生空涅槃。令无散失。目定之一法。
  善超诸有。
  笺云。目解脱也。超。谓超越。诸有。则欲有。色有。无色有。欲有分别烦恼。无色有俱生烦恼。或二十五有。如颂云。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与净居。四空及四禅。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笺云。自缚既解。不惧轮回。能现身于十方国土。教化众生。成就。圆满义。有威可畏曰威。有仪可像曰仪。又在貌曰威。在身曰仪。目慧之一法。
  从佛转轮。
  笺云。如马胜比丘。从佛边受法。说与舍利弗。舍利弗得法。又说与目连。流转不绝。如轮能摧碾一切无明烦恼。复能转邪归正自辩。
  妙堪遗嘱。
  笺云。目智言智量。深密微妙。堪可将遗法。付嘱于佗。
  严净毗尼。
  笺云。梵语毗尼。华言调伏。调。谓调练三业。伏。谓制伏过非。言声闻之人。能严洁清净。世尊二百五十条戒。玉润冰清。即是律藏。诠于戒学。
  弘范三界。
  笺云。弘。大也。范。法也。言能弘大法。于三界内。利乐有情也。
  应身无量。
  笺云。声闻人欲化众生。先且入定观佗根机。然后随机设化。无有限量。此人无果位大乘应身。此则感应之身。向空中现十八变等事。目慈之一法。
  度脱众生。
  笺云。令一切众生。离烦恼缚。不于三界受生。
  拔济未来。
  笺云。在手曰拔。济谓济度。正法一千年。是佛扬化。像法一千年。四依菩萨。末法一万多声闻出。目悲。
  越诸尘累。
  笺云。越谓超越。诸者。不一义。尘。谓尘劳。累。谓业累。自越尘累。是根本智。越他尘累。是后得智。如今根本后得。悉皆超越。都叹目戒慧辩解脱慈悲智。
  其名曰。
  四列名。
  笺云。问诸大阿罗汉。有何名称。答圣人无名。向无名体上。强立其名。
  大智舍利弗。
  笺云。梵语舍利弗呾罗。华言春莺。亦云鹙鹭。弗呾啰。华言子。是彼春莺之子。从母立名。今言舍利弗者略也。其母未怀子前。言辞不堪。每共弟摩诃俱絺罗论义。常不如弟。怀子已来。酬答聪俊。乃胜于弟。以母多辩。喻曰春莺。是彼所生。故乃称子。尝与目连为友。同事阇耶外道。十大弟子中。大智第一。标为上首。十方诸佛。皆以智为首也。
  摩诃目犍连。
  笺云。旧梵语讹也。新云摩诃没特伽罗。华言大采菽氏。摩诃。是大。没特伽罗。是采菽氏。菽者豆之总名。上古有仙。在山修道。但采豆苗而食。此尊者是彼之种。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
  摩诃拘絺罗。
  笺云。大膝盖尊者。言其膝盖大故。舍利弗舅氏。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笺云。此讹梵也。正梵应云补剌拏梅呾罗。华言满慈子。满是其名。慈是母性。母未怀子前。性多恶戾。怀子之后。其性甚慈。是彼之子。或从满江神。乞得此子。名满慈子。或满与慈。皆是母号。曰满慈子。
  须菩提。
  笺云。复名须补底。华言善现。亦云空生。缘此尊者生下之时。其家中所有器皿。一时皆空。相师相曰。此子若也出家。当解诸法空相。
  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笺云。亦云乌波尼杀昙。华言近少分。乌波尼是近。杀昙是少分。然此尊者。初作观时。向身上取一茎毛。假想慧刀。竖析为四分。四分之中取一分。析为十六分。十六分中取一分。析为二十五分。二十五分中取一分。析为百分。百分之中取一分。析为千分。至不可析处。欲近于空。末后一分。名邻虚尘。谓邻近虚空。更不下刀。才下刀便归于空。留此一分。摄一聚心所令无散失。等谓等前五人。仍为最上头首。彼此尊者。作析色明空观。为第一。又五阴之中。析色为首。
  复有无量。
  二缘觉并初心。
  笺云复。谓重复。有者不无义。无量。则数广难陈。
  辟支无学。
  笺云。梵语辟支迦。华言独觉。亦云麟角。此人断自成烦恼。证生空涅槃。作七十七智观。四十四智观。观无明即空。达诸行无作。有二种。一利根者。出增劫种无佛因。出无佛世作佛。灯后焰才见。佛出世来。故大慈光。烁陀睹光将谓劫减。便向盘陀石上。内化智火焚身。身与智。一时拨丧无余。同太虚空。二钝根者。种有佛因。出有佛世。是部行者。有部类而行。或五十。或一百。经举钝根。无学者。证无学位。简声闻居有学位。
  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笺云。或发大乘初心。是十信。或发缘觉初心。缘谓四十五年后。说此顶三昧法。二时奔骤。来到祇园。
  属诸比丘。
  后列菩萨。文三。初举时求法。
  笺云。属。值也遇也。
  休夏自恣。
  笺云。休夏七月十六日也。西土众僧夏满。或有见闻疑罪。当众目不讳短。恣佗举愆。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
  笺云。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大心有情。咨请世尊。为其决择。犹豫不决曰疑。若约菩萨之人无疑。疑唯分别。入到见道门中已断。然此人虽无分别。烦恼犹有。第七识一分法执未忘。假说名疑。或可下地不了上地。
  钦奉慈严。
  笺云。钦谓钦敬。奉谓奉重。佛有诲子之能。虽慈又且严厉。
  将求密义。
  笺云。将当也。求觅也。言当欲求觅世尊秘密甚深之理。向下说五密因三修证。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
  次酬请普沾。
  笺云。即者不舍之义。众人所请将求密义之时。如则一如之理。起智来合理。故曰如来。是化身如来也。敷设法座。巍巍堂堂。宴寂安详。是首楞严三昧之宗。目法界大定。亦如法华经入无量义处三昧。或云。敷尼师坛。静然安坐。义通。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笺云。阿难尊者颂出。敷座宴安。言此是佛宣扬显示甚深秘奥之理。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笺云。一会三十六类。文殊。普贤。诸阿罗汉。可量清净之众。尽获利殊胜。然四十五年后。说此佛顶三昧。不并余筵。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笺云。梵语迦陵频伽。华言共命鸟。六十四音一妙音也。此鸟音声柔软。清亮哀雅。堪比佛音。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
  后列名上首。
  笺云。梵语恒河。亦云殑伽河。华言天堂来河。言此河来处远。如天堂而来。周围四十里。其中沙细如面。与水混流。菩萨如河沙之多。菩谓菩提。此谓之觉。则上求佛果也。萨谓萨埵。此曰众生。则下度有情也。皆从十方而来聚集。在于祇园一会得道之场。或道则所证之道。场及寂灭之场。
  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笺云。经家问未审谁为上首。颂出云云。梵语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华言妙吉祥。此菩萨生时。有十种吉祥。从此为名。是北方梵德王太子也。通序已竟。
  时波斯匿王。
  从此时波斯匿王。下至承受圣旨。是别序。文十。初明波斯设供。奉请如来。
  笺云。前通序。通诸教。共有六种成就义。后别序。唯此教别。别而谈故。时者。当前酬请之时也。梵语波斯匿。此语讹略也。具足应云钵罗斯那恃多。华言胜军。一象军。二车军。三马军。四步军。四军皆胜故。万方归往曰王。
  为其父王讳日营斋。
  笺云。为。与也。其者。属下之辞。父王。先皇也。言先皇正当七月十六日崩。今当忌讳之晨。所子营办斋羞也。忌讳者。忌举吉事。讳避其名也。
  请佛宫掖。自迎如来。
  笺云。屋内之屋曰室。室内之室曰宫。宫外两廓曰掖。十六日国王自出城。往祇陀迎佛。或三处迎。一往祇陀园。二中路。三出宫门。
  广设珍羞无上妙味。
  笺云。广大铺设珍妙羞馔。熟食曰羞。国王设斋。一切微妙饭食。无能过者。在口曰味。食有三德。一轻软。二净洁。三如法也。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笺云。兼并也。复语辞也。问未审只请佛。为复别命诸大菩萨。经家答云云。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
  二明同请既多。敕徒分应。
  笺云。复又也。城盛也。言盛贮一切人故。是长之者。年耆。室富。德重。推尊。居家。内治育道怡神之士。
  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笺云。同向七月十六日解夏之时。家家饭僧。伫待我佛世尊来。为佗应赴也。
  佛来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笺云。世尊出语曰敕。佛既受国王所谓。不可违王悦庶。所以敕文殊。分头领诸大心有情。及三应上士。越城中长者居士家斋。与其长福田故。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三阿难别请。无供独归。
  笺云唯者。遮简为义。有者。不与之义。遑犹及也。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世尊初成道日。外奏净饭王。悉达多太子。已得成道。内宫又奏。解饭王生下太子。以此相庆贺。故曰庆喜。七月十五日。先受别施主所请。远远游行。未得归还。既然未还。所以不及两头僧次也。
  既无上座及阿阇梨。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笺云。坐居人上。谓之上座。梵语阿阇梨。华言轨范师。又云悦众。阿难途中独自归来。其日又无后供悬给于佗。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
  四执器求餐。学行平等。
  笺云。即当斋不遑僧次之时。执持世尊应量之钵器。应身量心量故。于。向也。阿难具能游之人。城是所游之境。
  次第循乞。
  笺云。循顺也。次第。一家至一家。顺教中去四邪命食。一仰口食。仰观星象。二下口。耕种等事。三方口。致使通传。四尖口。和合医药。唯以乞食为上。或可循环诸家遍乞食。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
  笺云。第六识心中思惟。初求施与最后施。及满钵底檀越。俱是斋主。梵语檀波罗蜜。华言布施。既行布施。然后越生死此岸。到菩提彼岸名越。此则唐梵双举。
  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
  笺云。西天有净行婆罗门。秽行婆罗门。梵语刹利帝。华言田主。是国王种。西土有四姓。此为上姓。梵语旃陀罗。华言严炽恶业。复云不律仪者。则畋猎渔捕屠儿等。阿难如今也。不问净之与秽。一向乞食。无取舍心。
  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
  笺云。方比也。言方比世尊行平等之慈。或方便行。其平等之慈。不简择微下贫贱。发起心意。圆满成就。行其平等也。
  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笺云。能求之人。心既无量。所施之者。福亦无量。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呵须菩提及大迦叶。
  五意超双意严服入城。
  笺云。已既也。呵责也。如来。仿同先迹号。世尊。出世独尊号。梵语迦叶波。华言饮光。上古有仙。身有光明。蔽日月之光。迦叶是彼之种。须菩提从富乞。迦叶从贫乞。
  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笺云。为是也。均等也。世尊曾呵责此二人。是三应上士。无平等心。皆是取舍也。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
  笺云。钦敬仰效于佛。开辟阐扬。无其遮障。不简怨亲。无遮。偏益之义。
  度诸疑谤。
  笺云。度谓度脱。疑则一切凡夫疑心。生其讥嫌。谤则要免外道。生其毁谤。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
  笺云。经谓经历。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人取土之处。徐庠其步。城郭之门。郭犹廓也。谓廓落在外故。
  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笺云。庄严整顿其威仪。肃肃睦睦。恭谨其斋法实两经第八卷云。乞食六处不能往。一不应往恶狗处。二不应往新产犊处。三不应住恶种类处。四不应往男女起烦恼处。五不应往人所讥嫌处。六不应往外道处。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
  六遭遇恶缘毁尸罗行。
  笺云。遭遇也。当乞食之时。因执钵之次。经行历涉败风之染室。遇大幻惑法术。是先梵天咒也。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
  笺云。华言本姓安。则女之别名。以用也。娑毗迦罗。华言黄头仙。亦云黄赤色仙。言其须发作黄赤色。诵咒作法。拖华涂坛。摄其阿难。入彼淫舍。
  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笺云。将当也。在手曰抚摩。被女身手摩触也。当毁损彼阿难戒体。犯摩触戒。八万行中。只毁一戒。犯僧残罪。二十大僧中。忏彼罪。当得清净。可中犯根本罪则不能忏。如针鼻缺。不复再用。如断多罗树。不能还生。如断人头。不复再活。如析石。不复更合。问戒以何为体。答。或云。无表思为戒体。非也。只如无表思。争解毁得。今但以受戒之体。约五蕴身。下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东。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
  七大觉知溺旋归给园。
  笺云。加。交也。被也。毕。罢也。旋。还也。言佛以正遍知。知彼阿难被佗幻法所交。斋罢还归祗陀林中。
  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笺云。及。乘并之义。王即胜军王。大臣即朝廷百官。疏云。准前王宫却还。有长者居士等。指此文。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
  入化演真言敕提趋会。
  笺云。于时。倏忽之端。顶衣无如过者。乌瑟尼沙之顶。百宝。金银琉璃等。无畏。自在义。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
  笺云。向顶门上放光。光中出一朵宝莲华。有五千叶。表当来千佛下生。
  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笺云。又向宝莲之内。化一小化身佛。跏。交也。若是左脚按右。曰降魔坐。右脚按左。曰吉祥坐。如今不是此二种。是结跏趺坐。两脚相交。脚跟俱上。神咒。即白伞盖真言。四万二十六句。
  来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
  笺云。真佛来将此咒往彼。救护阿难。令其恶咒销灭。明来暗谢。智起惑亡也。
  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笺云。提拔奖劝庆喜并本姓女。同归时来佛说法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
  九责躬悲恳。求佛妙门。
  笺云。阿难从摩登伽室内。归来祗园会上。观见世尊。以最高之顶。礼佛至卑之足。表其郑重。有声无泪曰悲。无声有泪曰泣。
  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笺云。恨其无始无初已来。盖空王佛时。同发大心。一向多闻为性。住持诸佛无漏言教。然且多闻。不能敌业干慧。未免苦轮。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又多间增智慧。是不知实相。未全首楞严大定之力。力者难尼伏义。既未全其力。便被邪法所摄。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
  笺云。殷勤。再三请法之辞。菩提。是有为果。其中含取无为果。
  妙奢摩佗。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笺云。梵语奢摩佗。华言止。如水止住不流。是静观。即体之智。智有了境之能。三摩钵提。华言等至。等谓齐等。离沉掉故。至谓至到。生胜定故。是幻观。乃同体大悲。悲有利佗之事。禅那。华言静虑。即虑而静。故无散动。即当定义。即静而虑。故非无记。即当慧义。定慧同等。故曰禅那。是寂灭之理。佛位定名。此三。虽有二名。而无三体。俱不出首楞严大定。言果位圣人。得成有为无为二转依果。因何便得。所以道。妙奢摩佗三摩禅那。皆因此三观大定之门。为果位最初方法巧便。亦为诸佛如来入道之因也。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
  十处会欣闻同希佛演。
  笺云。于。向也。向阿难请三观之时。恒沙。言其无数。
  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笺云。俱总也。总愿爱乐。闻佛无漏言音。身心寂默。不缘外境。承览领受世尊微妙理旨。序分已竟。从此下是正宗分。
  二解正宗分。
  笺云。正者。简邪为义。宗者主义。当部所崇曰宗。宗之不谬曰正。又正显宝觉真心。正破有情妄执。宗法界妙定。故曰正宗。大科分二。初释密因。后明修证。两段且释密因中。又分五段。初简妄。二见相。三会相。四了妄。五决择。且初简妄明真指密因。分二。初破妄识处。后通指密因。初破妄识处。科分为十段。初先穷内执。次质外征。三潜根再诘。四就暗通搜。五究研随合。六内外兼袪。七后征无著。八黄河清浊。九夺有呵迷。十披砂简金。且初先穷内执。似服神汤。谓阿难被邪法所禁。文殊提奖归来。不问犯戒之由。且间辞荣之意。于是世尊便问。经云。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遂陈入道之因。经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乃至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于是乎。世尊知道阿难爱相出家。正是无明病本。遂便未破之。且以软语。赞叹阿难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有何所以之故。世尊便作如是赞叹阿叹。故疏云。法王大悲意。垂诠晓叹呼。今其欣悦。使辨真源。是故世尊便征云。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于是阿难。便乃显答心[日*(采-木+?)]云。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是故世尊便确征心目云。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答。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世尊乃泛举一人在堂不见如来云。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便答云。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所以庆喜但积余迷宁知密员。世尊便破云。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乃至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若不知者。云何在内。上叙破内竟。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初神汤内泻征。文五。初寄问密征。文六。初问辞荣意。
  笺云。汝指阿难。我佛自称八自在我。同阴阳之一气。佛是净饭王子。阿难是斛饭王子。情性均平。天然伦流。著其次第。兄先弟后也。问。阿难汝当初发心出家之时。向我法中。见何殊胜相状。使乃斗顿中间。弃舍世间深恩无过父母。重爱无过媚妃[女*釆]女等。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
  二陈入道因。
  笺云。庆喜口陈辞句。咨白我佛世尊。阿难称世流布我。三十二大人相。出般若经三百八十一卷广明。
  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笺云。胜简劣。妙简粗。殊简寻常。绝称无对。形容身体。映净明彻。云宝之中。喻琉璃宝。光明炳焕。内外无瑕。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笺云。寻常自家。心思惟度。此之相状。不是父精母血情爱所生。世尊此相。乃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所生。
  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
  笺云。自征。不能生理欲气则父想母想子想假合成身。粗浅重浊。鱼臭曰腥。胶臭曰臊。交者。猿猴等。相交遘集。父精母血和合而成。杂乱可知。
  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笺云。不能发生殊胜清净微妙光明。佛身如似五个紫金□聚缘于一处。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笺云。从依也。是由所以之故。便乃渴切。如人渴求水。下望上曰仰。仰慕于佛。依佛世尊。剃除须发出家。剃音剔。除发之貌。
  佛言善哉。
  三双显二源。
  笺云。阿难见佛三十二相。是爱相出家。便有能爱之心。所爱之境。净名云。无利无功德。是真出家。佛大慈故。未便责佗。且权叹令其欢悦。向后破之。
  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
  笺云。普告会中须知。要知使令知其真妄二本。一切总包都象。责法界内。背觉合尘底众生也。
  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笺云。从无始无初已来。生死相续连环。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笺云。由因也。梵语干剽驮。华言真实心。问此等还知真否。答皆因不知有恒常不动转故。本来真常之心。终日圆觉。未尝圆觉也。性是体性。性本来性。净谓清净。明谓圆明。体是真体。下文云。虽终日行。而不自觉。
  用诸妄想。
  笺云。问一切众生既不自知。日用如何。答用诸虚妄相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笺云。言此妄想不是真实。当体是妄苦也。用此虚妄之法。如车之轮。轮回三界。流浪四生。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
  四勖端心体。
  笺云。汝指阿难。今者不舍之义。欲谓希欲。研谓研究。五菩提中简余四。是无上菩提。若是三菩提。亦是无上菩提。五菩提者。一发心。(十信)二伏心。(资加)三明心。(初地)四出倒。(八地)五无上(佛位)。
  真发明性。
  笺云。真实发起明白之性。下文云。得圆明觉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笺云。当合端直其心。酬答我之所问。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
  笺云。道者出生义。游履义。同一真道。出离三界。
  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笺云。皆咸也。以用也。心既直。言亦直。
  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笺云。如是指法之辞。乃至起越中间。终是佛果位中。二身四智。悉皆圆满。始是从凡夫地。面上发起十信初心。地则十地。位则五位。于其中间。因既直。果亦直。因中以不直心。果中亦招迂曲之相状也。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五密征因本。
  笺云。我今以事问汝。阿难初发心时。岂不是用第六识心。缘佛之相。问。第六识心。是有漏。佛三十二相是无漏。莫犯有漏缘真过否。莫成。心外取法。唯识义不成否。答。然阿难第六识心。虽是有漏。缘谓仗佛三十二相为本质。然后自变一重影像。假第六识心缘。不犯心外取法。乃唯识义成。佛意欲得陀阿难彰其妄本。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六显答心[日*(采-木+?)]。
  笺云。心是第六识心。或八识心。目是浮根四尘也。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笺云。目既浮根四尘。故不能见。见唯是心。疏云。庆喜和明聊伸两用。目有一用。心有一用。若言目有见。死人有眼。因何不见。是知唯是心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二寄喻密审。文二。初审问。文三。初牒酬策智。
  笺云。如汝前来所说。真实爱乐。因于心之与目。此牒前计。阿难是能爱乐之人。佛是所爱之境。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笺云。若不识知无明为能变。心目为所变。所在是根本无明所起之处。则不能降伏一切尘劳业累。因尘生劳。故曰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次举喻令观。
  笺云。王喻法性身。居法性土。得其自在。贼侵喻被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名不觉。尘沙烦恼最初因。发兵喻始觉净智。须知根本无明所起之处。然后万能弃末归本。弃无明。趣前法性身。居法性土也。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三确征心目。
  笺云。使汝阿难流转三界。皆因心目。为其过咎。我今询问汝阿难。唯心之与目。今在何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
  后局答。
  笺云。一切总包都象。世者迁流义。过去迁至现在。现在迁至未来。间者。一切众生。造业堕在其间也。
  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笺云。十种此举全数。有十二类。一胎。二卵。三湿。四化。五有色。六无色。七有想。八无想。九若非有色。十若非无色。十一若非有想。十二若非无想。疏云。或经举全数。如十类耳。指此文。异则别异。生者起也。凡夫位。内由分别障故。见解各别。造业不同。后蕴起。亦各有异。名曰异生。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笺云。净名云。目净修广如青莲。亦秪在佛面。前是答心所在。此是答目所在也。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笺云。色香味触。地水火风。此浮根。皆是四尘假合而成。何故不举声。言声是虚不举。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三寄事密破。文三。初问境所在。文三。初问。
  笺云。讲堂是佛演妙义之舍。观祇陀太子园林。今在何处所。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后答。


  笺云。屋上之屋曰楼阁。离嚣尘曰清净。是佛开金口。纵四七智辩之处。在给孤独长者须达之园。
  阿难。汝今堂中。光何所见。
  次审见先后。文二。初审。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后答。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后征见所因。文二。初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后答。
  笺云。盘见因何高谈户牖。前来言眼见。如今却说户牖开豁。得远瞻见。与前相违。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四安慰显插文四。初舒慰扬权。
  笺云。舒开也。展也。世尊身如紫金台。手作真金色。摩顶。表此是顶三昧之教。又令佗向下。悟此顶三昧之诠。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
  二告开真路。
  笺云。告白指示庆喜并三十六类大众。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笺云。门者。出入义。三乘圣人。起智证理。从此门入。六趣凡夫。起惑造业。从此门出。又三乘圣人。起根本智。冥合真如时。从此门入。然后起后得智。入俗利生。从此门出。超谓超越。出犹到也。妙谓微妙。离能所故。庄谓庄校。严谓端严。路是三乘圣人游履之处。则首楞严大定也。
  汝今谛听。
  三来听微旨。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四庆喜伸仪。
  笺云。伏第六诚心。不缘诸境。领受世尊慈悲理旨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
  五举喻显破文四。初举前返问文二。初牒前辞。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后泛指假征。


  笺云。泛举一人。要定陀妄执。阿难若言有此人。便乃救得前来执心在内之义。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二顺答彰非。
  笺云。阿难答意。在堂须见。疏云。但积余迷。宁知密负。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
  三斥责不知。文六。初显过牒计。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二惟理鉴内。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三引世异生。谁先睹内。
  笺云。颇者。还也。可也。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
  四纵不辨内。
  笺云。更添肺成五藏。细相纵汝不见。
  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
  五责不知外。
  笺云。爪生发长等粗相。因何不见。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六内外俱破。
  笺云。云何知外粗相。以内例外俱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四举成虚执。
  第二质外征搜如膏返胁。


  笺云。然谓阿难前来执心在内。已被世尊破却。又向此中。执心在外。故疏主云。阿难被诘。执内理亡。巧引灯光。以成居外。何以得知。故经云。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便说室外存灯喻云。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光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佛便举一食余充喻。破阿难执心在外云。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祗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阿难遂答异形乖理。以堕执外之心。答云。不也世尊。自征。有何所以之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世尊又举手征心。问阿难云。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便言分别。经云如是。世尊便破云。若相知者。云何在外。然后总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上叙破外竟。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二灵膏返胁征。文二。初立。文三。初迷因除旧执生现计心。


  笺云。言我闻前来破心不在内之法音。悟解知我□此心。实居在此五蕴身外。下便说室外存灯喻。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次征立灯筌附成新理。
  笺云。灯光在室。如心在身。便合见心肝脾胃等事。然后方见山河大地。似灯照室。然后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笺云。心居身外。不见身内。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后陈无惑抑类谦辞。
  笺云。是此也。将当也。言此义必定分明。当无所疑惑。得无妄耶者。谏疑之辞也。
  佛告阿难。是诸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
  后破文二。初寄事密破。文三。初问一食余充。
  笺云。从往也。是诸。千二百阿罗汉等。通来。指说法前。游城乞食之时。


  循乞抟食。
  笺云。古本翻为抟食。盖西土施僧食。多以手抟施之。此则收法不尽。为水浆湿物等。抟之不得。后奘法师。翻为段食。食有一分一段故。然食以四法为体。色香味触也。
  归祗陀林。
  笺云。归祗桓精舍也。疏云。汝与比丘。归祇陀林。证此非异。指此文。
  我已宿斋。
  笺云。隔宿受请。佛为三界大师。植福者。咸请如来。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
  笺云。一人既食之时。诸余等人。还饱不饱。阿难若道饱。便救得前执心在外义成。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
  次答异形乖理。
  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后因征违事。
  笺云。阿难自交锋镝。便道云何一人能令众饱。此尸密员也。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后对征显破。文四。初试并兜罗文四。初牒计。
  笺云。若汝能觉能了。知见第六识心。决定居身之外。
  身心相(去声)外。自不相干。
  二总述。
  笺云。心在身外。身在心外。身之与心。不相干涉。如水与火了不相涉。且定佗计。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
  三互表相离。文二。初举心显身离。
  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后标形彰性外。
  笺云。觉在身际之时。心亦不能知身。觉谓心在外。故向下破之。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
  四标境穷心。文二。初告佗显指。
  笺云。佛将手为境。定佗阿难。
  汝眼见时。心分别否。
  后问瞩征心。
  笺云。若言不分别。救得前执心在外义成。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二正酬随别。
  笺云。阿难不知。答云如是。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三责外心非。
  笺云。宛然在内。是离质相知过。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四结成难执。
  第三潜根再诘况下金针。


  笺云。阿难前来执心在外。已被世尊破之。此中又转计。执心在潜根之内。所以便说琉璃笼眼喻云。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乃至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世尊便问诘阿难云。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阿难言。我若言见。又有何过。若言不见。又有何过。所以且言见云。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便破云。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此又是眼即同境过。若言不见。又有何过。佛云。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此又是见远迷近过。然后总破云。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至无有是处。疏云。庆喜引琉璃之喻。唯思不碍之边。法王破中。此眼不齐于物见。上破潜根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三针治内障征。文二。初立。文五。初含述心居。
  笺云。知在一处者。阿难且庵含而执也。
  佛言。处今何在。
  二确征居理。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三爰陈审计。
  笺云。此了知心。既不知内。牒前不见心肝等事而能见外。又分明见于外境。我今寻思忖度。潜伏藏在眼根之里。将举琉璃笼眼喻。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四举喻彰成。
  笺云。七宝之中。有琉璃之实。喻如人取琉璃碗。笼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羁留挂碍。而法见于外境。我心在根里。而能见外亦如是。令将琉璃喻如眼。将眼喻如心。彼眼随境即有见。随即分别。眼既见。心即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五结陈潜理。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
  后破。文六。初双收只诘。
  笺云。如汝所言。牒佗计也。彼人当用琉璃笼眼之时。当见山河。还见琉璃。不见琉璃。阿难若言见。即成见根同境过。若言不见。又成见远迷近过。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二奉对俱瞻。
  笺云。阿难不知言见又如何。佛下责云。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三责不瞻根。
  笺云。眼喻如心。琉璃喻如眼。眼既见琉璃。又见山河。心因何不见眼。若言见与不见。皆成过。俱救不得。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四破根重境。
  笺云。理实不见。此语纵佗见眼。眼根即同前境。不得成随。汝身便成外物。既成外物。将何为汝眼。乃境无随见过。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五责理不齐。
  笺云。若不能见。法喻乃不齐。前来说见琉璃。此中应见眼。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六结成非理。
  笺云。此则法喻俱破。
  第四就暗通搜如加火[火*角]。
  笺云。然谓阿难前来执心在潜根。已被世尊破却。又向此中。执心在腑藏之中。便云我今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要救前内外二过。所以世尊便问。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正破。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暗室中。皆汝焦腑。纵外空破。若不对者。云何成见。正破。便有质外。不成居内破。自佗交乱破。二知两佛双心破等。然后总破云。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故疏主云。俄思窍藏之谋。对述昧明之理。一叙就暗文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核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令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四火[火*角]返搜征文。二。初立。
  笺云。腑是三焦六腑。藏是五藏。居在身中。身有九窍。眼二。目二。鼻二。是六。更口是七。前后二密处成九。心肝等五藏在内则暗。有窍在外则光明。阿难双计云。开眼见前明境。名为见外。此义若成。救得前来执心在外义。闭却一双眼。见暗之时。名为见内。此义若成。便救得前来执心在内。问佛此义又如何。表意不自专也。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后破。文二。初顺文二。初双征对否。
  笺云。此暗境界。为与眼相对。不与眼相对。是牒计双问阿难外来。若道对。又有何过。若言不对。又有何过。二俱有过。其过者何。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后就别傍袪。文二。初对文二。初暗居身外破。
  笺云。若言与眼对。佛便牒佗计。道若与眼对。如物在面前相对。此又是在外。何成在内。正破。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后外空焦腑破。
  笺云。若面前暗境成于内者。居在暗室之中。无日月灯三光之时。此暗室之中。莫一时成你三焦六腑。今但言不对。又有何过。下便牒。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后不对。
  笺云。若暗境不与眼对者。又云何成见。夫见者。须有物在眼前方说见。无物何见。则无对立见过。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后返破。文六。初返顾不能瞻面破。文三。初纵。
  笺云。若离却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此是牒计。
  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次责。
  笺云。合眼返见内暗之时。且许你见内。开却一双眼见明。何不见你自家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后结。
  笺云。开眼见明若见面。闭眸瞻暗内义成。开眼见明不见面。闭眸瞻暗内不成。
  见面若成。
  二质外不成居内破。文三。初许。
  笺云。忽若见面。又如何理不合见。且纵佗见明。亦见自己面。
  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
  次成。
  笺云。此能了能知第六识心。及与眼根。须悬在空中始得。
  何成在内。
  后破。
  笺云。既在外。何成内。是心眼居空过。
  若在虚空。
  三自佗交乱破。文二。初立。
  笺云。理实不在空。且纵佗。
  自非汝体。
  后破文二。初引性成佗破。
  笺云。言不是汝自家身体。乃别人体。是自成佗质过。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后引佗成己破。
  笺云。即合佛今睹汝面。亦是你自家身。阿难前来道。我心在虚空。又见自己面。既也如此。汝身既成佗身。佗身亦成你身。即教主如来亦合是汝阿难。便成佗身同己过。
  汝眼已知。
  四身眼不合分知破。文二。初立。
  笺云。又转破汝眼已知之时。
  身合非觉。
  后破。
  笺云。汝眼既在虚空。已有觉知。汝此四大之身。合同枯木石头无情之物。如今又有觉知。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
  五二知两佛双心破。文三。初定执。


  笺云。必。定也。我。令但云身也有一觉。眼也有一觉。便牒云。定汝阿难。执言眼在虚空。有一觉知。身亦有一觉知。便成身眼分心过。是计或遮破。
  应有二知。
  次纵立。
  笺云。应合也。合眼有一知。身有一知。
  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后破。
  笺云。即汝阿难。一身断障证理。须成两个佛。乖世宜。便是一身两性过。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六结破。
  第五究研随合神咒鞭治。


  笺云。然谓阿难前来执心在腑藏之内。已被世尊破了。又向此中执第七识云。随所合处心即随有。七识是恒审思量为体。疏主云。准理即六。随文或七。是破即六五八可知。经云。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世尊以亦有亦无句破之。世尊便问有体随合无体随合。此且双征。然后单破。阿难言。若有体无体有何过。今且言无体。佛便破云。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外人问。阿难计无合有。何将一无破之。答体非自有。即是计无。苦言是有。又有何过。世尊便破云。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便起难世尊云。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世尊将门比目。显死无观。以重袪救执。便问云。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否。又问。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疏主云。且将门比目。理则昭然。显死无观。了心为主。然后重破有边一体多体遍体不遍等。上叙破随合文竟。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五神咒鞭治魍魉。文二。初立文三。初叙昔演。
  笺云。开摄悟。示摄入。乃开示悟入。由。因也。指八识初迷真生二倒。即一念违如。觉劳相现。便有业转现三细识。此现识是第八识体。为一切法所依。然建立及受用。皆从八识生。八识为能生。法即根身器界等。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笺云。因由法尘影像生故。便有第六识。依仗法尘生住异灭。而起第六识。如病人非杖不能行。故下文云。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即同龟毛兔角。此识非尘境事动。即不能起。何不便举第七识。谓举第六识计第七识。或阿难留第七识为计。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
  次彰自审。
  笺云。第七识以恒审思量为性。第八恒非审。七亦恒□审。六非审非恒。五非恒非审。思惟体即是第七识。恒以内审。不能外缘。即此第七识。实是我之心性也。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后指随显。
  笺云。识随境合。若言随合。即第六识。亦非内外。是前内外。问。中间未到。何故言之。答。阿难向下欲计中间。今向此中举也。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后破文四。初双破有无。文二。初破无。文二。初牒计正破。文三。初牒引。
  笺云。种种心生。此是六识。举第六引到第七计。
  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次立。
  笺云。是牒计。此亦是第六识。
  是心无体。
  后破文二。初定执。
  笺云。为复有体说合。无体说合。阿难但言无体。又如何牒云。是心无体。
  则无所合。
  后破。
  笺云。破云则无所合。夫物合须有二。方说合。今和会虽有三名。俱是一妄识。未审无合有境又如何。下牒。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
  后纵立穷非。文三。初立许。
  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次引例。
  笺云。若将无合有既得。即须将无合无。无合无义且不成。无合有义然。彰坏世间。秪有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界。言十九。是一无表。心无。秪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言七是一。无表境无。
  是义不然。
  后结破。
  笺云。汝言合者。是义不如此。何处无体而合有境。犯将无合有过。
  若有体者。
  后遣有文四。初定执。
  笺云。我今但道有体合又如何。下牒破。
  如汝以手。自挃其体。
  二引触彰体。


  笺云。如汝阿难。用手自家挃触其体。
  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
  三双征。
  笺云。所知心。是第七识。恒内知。为从内出去。为从外入来。内出又如何。下文牒。
  若复内出。还见身中。
  四各破。
  笺云。若复内出。还见汝自家身中心肝等三十六物。如前执内文。
  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笺云。佛道□□□□□□□□□□□□而来。先须见汝自家头面。此内外俱迷过。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二乘违再救。
  笺云。阿难却救云。我前腑藏文。世尊破云。开眼见明。何不见面。今此随合文中。心知不是其眼。世尊因何抑令见面。将心知作眼。见非其义。然阿难乃大权之人。无此执。盖为凡夫执眼能见故。有此救文。愧得佛破之。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
  三先祛救执文三。初抑门能见。
  笺云。定佗确执眼能见。破云。汝在屋室之中。门能见不。阿难若道能见。便救得眼能见。门既不能见。说眼能见义不成。缘眼如门。人如心。大意破佗眼不能见。见唯是心。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
  次死目邀观。
  笺云。人死无心。有眼存在。合皆见物。因何不见。我今但道见物又如何。下破。
  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后纵观非死。
  笺云。死若见物。则不名死。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
  四重破有边。文三。初总征。文二。初立。
  笺云。若。如也。必。定也。言如定是有体。
  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后征。


  笺云。言一体又如何。下牒。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肢时。四肢应觉。
  次别破。文四。初破一。文三。初正破。
  笺云。若言识是一体。即遍一身。则汝用左一手。触右边一手。四肢须一时觉。若言四肢总觉。便说得一体义成。若触一肢。四肢不觉。便犯余肢不觉过。四肢。即两手两足也。今但言咸觉又如何。下牒。


  若咸觉者。挃应无在。
  次转破。
  笺云。若一时觉。何肢受挃。故挃无在。即犯同知失触过。今但道挃有处所又如何。下牒。
  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后结破。
  笺云。若挃有处所。则有分剂。则汝前来一体义。又不成。若有处。则经手之时。足又不知。何名一体。便犯受挃称无过。但言多体又如何。下牒。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二破多。
  笺云。若言识有多体。即成多人。既成多人。其体乃别。定何身是汝阿难。即犯一质多心过。今但言遍体又如何。下牒。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二破遍。


  笺云。若识周遍其体。又同前执一体。但道不遍又如何。下牒。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


  四破不遍。
  笺云。若言识体不遍一身。当汝将手挃触其头。又触其足。头须有觉。足合无知。因何头足俱知。此则犯头足俱知过。
  今汝不然。
  后结非。文二。初总责。
  笺云。说一体多体。遍与不遍。俱非。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后结非。


  第六内外兼袪铦刀劈脑。


  笺云。阿难前执心在随合中。已被世尊破了。又向此中。执心在中间。是第六识。阿难便执云。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世尊以有句无句破之。便问阿难云。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且两处征。然后破之。阿难言。我若言在身。又有何过。世尊破云。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又转在中。破云。在中同内。身义不成。阿难言。若在处又如何。破云。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有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处义不成。阿难又救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当在根尘之中。佛以兼二不兼二破之。上叙破中间竟。


  经二千四百五十五。笺一万一千六百一十字。


  香溪院住持沙门在蒙募众缘一十八人共开此经一卷。

地址:浙江省 乐清市 邮编 :325604
备案序号: 闽ICP备11007391号 Copyright 2011 乐清佛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s QingLianChansi